摘 要:隨著人文教育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在逐漸步入正軌,聲樂教學作為音樂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充分重視審美教育的滲透,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高校;聲樂教學;審美教育;滲透
在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影響下,我國的教育改革也在逐漸完善,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成為了各大高校的首要目標,尤其是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審美教育已經(jīng)引起了廣大師生的關注。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聲樂基本功,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生活品位。所以,在高校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審美教育給予一定程度的重視,加強在教學活動中對審美教育的滲透,以加強在聲樂教學中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能力。
1 高校聲樂教學審美教育的現(xiàn)狀及意義
審美教育是運用自然環(huán)境、社會生活、物質(zhì)產(chǎn)品與精神產(chǎn)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給人們以全方位、潛移默化的教育,以達到美化人們心靈、行為、語言、形態(tài),提高人們道德與智慧的目的。自高校實行新課程教學方案后,高校聲樂教學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聲樂方面的樂理知識培訓,還加強了學生了唱功方面的培訓。同時不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培訓,以加強學生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對審美教育的理解,培養(yǎng)出符合國家要求的復合型人才。
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以及如何欣賞聲樂作品的內(nèi)涵和特色,并通過審美教育發(fā)掘出學生對聲樂作品藝術美和精神美的理解,鍛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色彩美的感知,讓學生意識到聲樂作品的魅力和價值,激發(fā)學生學習聲樂的積極性,全面提高教學質(zhì)量。
2 高校聲樂教學審美教育實施策略
2.1 強化對教師專業(yè)性的提升
在各大高校聲樂教學審美教育的滲透過程中,教師應全面發(fā)揮出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巧妙地將審美教育融入聲樂教學中,科學合理的開展審美教育在聲樂教育中的滲透。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審美觀也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不同時段的審美認知度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高校老師要進行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提升,培養(yǎng)自身的審美能力,緊跟時代的發(fā)展,提高在聲樂教學中對審美教育的推進。例如:某高校安排聲樂專業(yè)的教師每年寒暑假期進行為期半個月審美教育進修,目的是改變教師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融入現(xiàn)代教育的審美理念,從而提高教師本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加強教學課堂中審美觀念的灌輸。例如某教師在培訓完畢后,充分利用我國著名詞曲《詩經(jīng)》,進行了現(xiàn)場唱法教授,通過唱與詞的結合,引導學生去理解詩詞中的韻律美,從而達到提高在聲樂教學中對審美教育的滲透。
2.2 改變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模式,一味地要求學生在練功房練習,容易忽視學生精神方面的教育,使學生慢慢對聲樂學習產(chǎn)生了抵觸感,為了改變這一種狀況,盡量做到如下幾點: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應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實施方案,如:基本功扎實的學生,應增加其唱功,發(fā)音等學習難度,對于基礎能力較差的學生,應加強其基礎技能的練習;第二,讓學生從思想上改變對聲樂的認知,知道融入審美理念后的高低音是怎樣的原理,并通過練習的方式,激發(fā)學生自主去研究審美教育滲透后的聲樂知識;第三,高校教育應適應當前的教學模式,不再由學校統(tǒng)一安排教師,而是由教師和學生進行相互的挑選,這樣學生不僅愿意學習,還能帶動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一個較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審美教育在聲樂教學中的滲透。所以,教學方式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對審美教育的推進有著巨大的作用。
2.3 在聲音技巧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
聲音技巧教授是聲樂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聲樂教學階段,高校專門設立了聲音技巧課,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來引導學生掌握發(fā)音及吐音技巧,并結合新時代市場的要求,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融入審美觀念,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在不同場合,不同環(huán)境,該如何發(fā)音才能體現(xiàn)出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教師還應運用多種唱法來對比不同聲音所表達的情感有什么區(qū)別,并以此總結規(guī)律,指導學生掌握如何在聲樂練習中培養(yǎng)出審美意識。例如,在講解《映山紅》這首歌時,教師用美聲和民謠的方式分別演唱了一遍,然后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思考兩種唱法的不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意識,為聲樂教育的發(fā)展提供有利條件。
2.4 在認識樂器的過程中加強審美教育
聲樂教學內(nèi)容主要包括音樂理論基礎、發(fā)聲技巧練習及樂器演奏等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要想在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觀念,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樂器介紹的時候,可將審美教育的內(nèi)容,通過口授的方式逐漸滲透到教學過程中;第二,樂器作為聲樂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在樂器演奏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各個樂器所發(fā)出的音符有什么區(qū)別和作用;第三,利用審美教育觀察,在聲樂演唱的過程中,哪種樂器能增加演唱的意境,哪種樂器破壞了整個演唱氛圍;第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演唱演奏過程中,加入自己本身對審美教育的理解 ,從而創(chuàng)造出具有學生本人意境的歌曲,加深對音樂知識的積累,提高其獨特的審美能力。例如:在演唱周杰倫的《東風破》時,如果采用古箏、笛子等樂器進行伴奏,則會有一種清新傷感的意境,加深了對歌曲感情的闡述。如果采用架子鼓,大號之類的樂器進行伴奏,則會讓歌曲失去了原有的情感意境。
2.5 在聲樂表演中優(yōu)化審美教育
首先,在聲樂表演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聲音技巧的表現(xiàn)形式同樂器演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科學、合理的樂器伴奏不僅能襯托出表演者的聲音特色,還能提高整個音樂表演現(xiàn)場的氣氛和意境,所以樂器教學老師應當在這方面給予一定的重視,并且還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長,準確、靈活的指導學生掌握樂器的演奏技巧和表演技巧,使學生明白如何利用樂器伴奏來增強個人音樂作品的感染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其次,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為學生灌輸美的思想,并針對學生的個人藝術修養(yǎng)提出了建議;最后,巧妙的服裝搭配也是聲樂表演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能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沖擊,還能給觀眾美的感受。例如,著名歌劇《圖蘭花》的表演,表演者將各種藝術效果通過服飾,樂器,舞蹈及歌唱等,融合成一個有機體進行表演,不僅成功地提高了觀眾的觀賞度,還使表演者及觀眾對音樂作品本身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從當前我國審美教育的現(xiàn)狀出發(fā),提出了聲樂教學審美教育的實施策略,讓學生意識到審美教育中的聲樂魅力,希望能為我國培養(yǎng)集個人素養(yǎng)、審美觀念和聲樂知識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提供借鑒,讓美的聲音傳向全世界。
參考文獻:
[1] 吳姿霖.審美教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滲透[J].藝術教育,2014(04):94-95.
[2] 趙大海.淺談如何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J].大眾文藝,2012(10):243.
[3] 黃媛媛.淺談審美教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滲透[J].音樂大觀,2014(10):93.
[4] 鄧集勛.論審美教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滲透[J].北方音樂,2015(06):184.
[5] 董雷.高校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幾點思考[J].大舞臺,2015(11):216-217.
[6] 岳彩晨.淺析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方法[J].亞太教育,2016(13):116.
作者簡介:齊穎(1981—),女,遼寧沈陽人,講師,專業(y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