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
摘要:常規(guī)課才能夠看出自己平時教學的問題和增長點,也只有常規(guī)課才能夠讓自己思考并得以成長,平面鏡這節(jié)課此前因為學生感覺簡單并且對實驗的不重視導致課堂無效化,累贅化。筆者通過細節(jié)設計將實驗門檻拔高,讓自信滿滿以為簡單的學生產生了困惑,并激發(fā)了實驗的興趣和熱情。
關鍵詞:平面鏡;實驗設計;教學案例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4-086-1
一、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平面鏡》是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四節(jié)的內容,屬于本章的重點,也是光現象理論化的切入點。教材按照科學探究的過程,設置了提出問題——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和收集證據——分析數據總結規(guī)律這個常規(guī)的教學流程,目的是通過讓學生經平面鏡實際操作活動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觀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歸納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案例背景。
初二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到物理學知識,屬于由淺入深逐次展開學習的認知過程,而光學是一門直觀感受特性顯著的基礎物理學分支,所以學生較之此前的聲和物態(tài)現象的學習要更加感興趣好入手,不過平面鏡這一節(jié)課程之后便是光的反射理論化的教學,學生就會感覺到難度明顯加大,會有不適應。并且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紀律意識和規(guī)范意識不太強,面對有趣的物理實驗往往會忍不住動手,反言之,如果實驗本身較為簡易,而涉及到的物理知識又是他們早就知曉的,那么這一節(jié)課就會顯得枯燥無趣,成為單純?yōu)榱颂骄慷骄康男问街髁x。所以在這樣的學情狀態(tài)下備好這節(jié)課還是很有挑戰(zhàn)的。
二、教學過程及問題解決
引入新課時,筆者讓同學們觀看課本P66頁的視頻:澆不滅的燭焰。并由此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觀察回答并涉及到燭焰原來不是真實的,只是因為前面放置了一面鏡子。因為此前聽了很多展示課,都用極為新穎的成像視頻、動畫來引入新課,不過本節(jié)課的引入點其實可以按照鏡像不是物體來展開,照鏡子這一生活化的行為其實學生的認知水平是足夠的,不需要再大做文章地來講平面鏡了。而且書本的這一魔術本身就很簡單明朗,也足夠吸引學生去觀察,棄之不用很可惜。而學生們真的能夠就著這個現象往平面鏡成像特點去思考,展開教學就順理成章了。
新課展開時筆者提問:回憶平時照鏡子現象,進行以下三個猜想:1.像的位置在平面鏡哪里,2.像和物的大小關系如何,3.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如何。
由學生提出猜想,這里可以進行簡單的討論,如果大多數學生都得出了正確答案(此現象極為普遍),那么教師需要進行引導,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來驗證他們的猜想。
因為初二的內容學生大多都會提前學習,或者生活常識的遷移作用都會影響他們聽課的效果,所以當學生都能夠回答這三個問題的話,課堂的探究味道就會改變,教師若明知故問反而顯得多余,所以此處改變一下策略,讓學生設計實驗來驗證,這樣課堂合理化,便可以順延開展下去。
但是在設計實驗和驗證活動時,一個問題暴露出來了,因為本實驗簡單易操作的特點,使得他們做完實驗就感覺無事可做,正是我前面的背景描述中的現象一樣,而且是課堂教學非課后實驗,所以一節(jié)課就這樣在哄鬧狀態(tài)下進行肯定會影響進度。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是這樣設計實驗選擇器材:學生設計好實驗步驟后,教師提供器材,讓學生選擇,比如本實驗用平面鏡呢,還是透明玻璃板,此處的教學設疑環(huán)節(jié)是先讓學生用平面鏡來做實驗,很容易發(fā)現困難,因為不透明無法確定像的位置,然后問學生如何改進,這樣順延到用玻璃板做實驗,接著總結玻璃板的好處(方便確定像的位置),學生選擇好器材后,會分為兩種,一種是透明玻璃板,一種是茶色玻璃板,接著按照設計的實驗步驟對比哪種玻璃板效果明顯。
這樣做的好處立馬顯現,因為一提到平面鏡實驗,學生會想到本就應該用平面鏡,但是這里的設疑環(huán)節(jié)就很容易讓學生思維跳躍到玻璃板更好,因此對成像的概念有了更深的認識。同理,本實驗用的是蠟燭為光源,在白天光照較好的情況下學生將蠟燭點燃后用茶色玻璃效果會更明顯。
接著的探究過程便是本節(jié)課的亮點,筆者在此處增加難度,玻璃板的支架是可以調節(jié)高度的,先將所有的玻璃支架調節(jié)不等高,這樣玻璃板傾斜,兩根蠟燭就很難重合,學生就會產生困惑和興趣,加以研究。果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每個小組的學生都發(fā)現無法重合,甚至有的孩子以為是視覺誤差,這樣和他們的固有思維發(fā)生的沖突,課堂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了,隨后筆者通過啟發(fā)讓學生發(fā)現支架問題后順延講解玻璃板放置的要求——豎直放置(和水平桌面垂直),這樣對于本實驗成功的關鍵——玻璃板(鏡面)的空間位置要求讓學生有了深刻的理解。接著通過提問讓學生思考等效替代法在確定蠟燭像的位置操作時候的運用。準備工作就緒后,學生根據猜想進行驗證,第一是物體和像大小關系,學生通過重疊確認了像是位置,第二比較像和物體距鏡面的距離,用刻度尺測量物距和像距,發(fā)現一次測量存在偶然性,需要改變蠟燭距離來改變像距,這里筆者通過提問僅僅做一個實驗是否能夠下結論,讓學生自己講出多次實驗避免偶然性,培養(yǎng)他們嚴謹的科學素養(yǎng)。
筆者如此設計是要突破本節(jié)課學生感覺簡單枯燥這一瓶頸,通過小小的改變,讓學生實驗出現失敗這一設阻的行為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啟發(fā)學生去真思考,且課堂不會出現混亂。初中物理課在實驗上提高難度往往是有必要的。
三、案例反思
本節(jié)課的實驗反思和改進:教師在總結完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后順帶一個小問題,便是如何改進剛剛測量時候的不方便。本實驗由于物體和像相對于反射面呈軸對稱,那么只需要將白紙沿著玻璃板的位置對折,觀察兩個蠟燭的位置是否重合。
本節(jié)課在流程上以物理實驗的科學素養(yǎng)為基石,不一味地追求探究性,而是反轉思維加以驗證,這樣教學動機明確,目的明朗,一堂課下來,在學生的已有的認知基礎上起到了提升和促進的作用,也讓我感覺到真實的課堂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