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秋
摘要:如何獲得混合聲,是聲樂學習者需要掌握的一個重要技巧,是聲樂學習者的一道門檻。本文通過運用聲樂教育家提出的理論,聯系高師民族聲樂課堂教學實際,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探索出運用傳統(tǒng)聲樂的練習方法來獲得混合聲的簡單、適用的方法。
關鍵詞:傳統(tǒng)聲樂 練習方法 混合聲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5-0143-02
歌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健全的人都具有一套發(fā)聲的器官,不用練聲和學習就能隨口演唱。但是“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就必須對發(fā)聲器官所具備的音質條件有所要求?!雹贋榱耸拱l(fā)聲器官的音質更好,嗓音更具有持久性,更能適應藝術創(chuàng)作的需求,打好扎實的基本功,聲樂學習者都要經過系統(tǒng)的、科學的理論學習和艱苦的實踐練習,突破一個個技術上的瓶頸,才能使演唱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在高校聲樂的教學實踐中作者發(fā)現,混合聲是聲樂教學和學習的一道重要的門檻,如果沒有解決混合聲的問題,那只能說聲樂的學習還沒有入門。
一、“真假聲打架”是聲樂學習者的必經過程
我國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教授認為,“學習聲樂,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即從自然到不自然,再到新的科學的自然階段?!雹谧匀坏碾A段是演唱者依靠自然嗓音條件來演唱的階段。不自然階段是演唱者開始接受科學的聲樂訓練后,教師對自然嗓音進行持久性練習和技能提高練習,打破了原來的演唱習慣和自然平衡,聲音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運用科學的練習方法和手段解決了這些問題,就達到了一個新的平衡的階段——新的科學的自然階段。在不自然階段,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演唱者的聲音出現“真假聲脫節(jié)”或者說“真假聲打架”的狀況。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在演唱過程中,自然音域多是采用真聲來演唱,高出自然音域的音就完全唱不上去或是用假聲來演唱。出現“真假聲打架”的原因,是因為在演唱真聲和演唱假聲的過程中,聲帶震動的方式是不同的。19世紀西班牙聲樂教育家、歌唱生理學創(chuàng)始人曼努埃爾·加爾西亞通過喉鏡觀察研究得出:“唱胸聲區(qū)時聲帶不僅全幅震動,而且與聲帶連接的軟骨部分的前端也參加震動。在換聲區(qū)以上的‘頭聲區(qū)歌唱時則軟骨部分完全停止震動,只是聲帶的震動發(fā)聲”。③后人在加爾西亞理論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現和完善,即“在聲區(qū)的轉換中,聲帶本身由全幅震動過渡到部分震動以至邊緣震動的過程”④。演唱真聲時,胸聲共鳴多,聲音位置低,聲帶做整體橫向震動;演唱假聲時,頭聲共鳴多,聲音位置高,聲帶做邊緣震動。在實際演唱過程中,歌曲的旋律在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的音程跨度較大的跳進過程中,聲帶的震動不能夠自由的在邊緣震動狀態(tài)與整體震動狀態(tài)下自由轉換,就會出現非常明顯的痕跡,這種現象即為“真假聲打架”?!罢婕俾暣蚣堋睍r,往往伴有聲帶的刮擦,對聲帶有一定的傷害。金鐵霖教授提出用混合聲訓練聲音線條統(tǒng)一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獲得混合聲的前提條件
我們知道,聲樂的發(fā)聲基礎就是建立自身的“樂器”。這個“樂器”由發(fā)出基音的聲帶和提供共鳴的腔體組成。氣息沖擊聲帶獲得聲響,再通過打開的各個腔體得到共鳴,使聲音得到潤色,獲得美好的聲音。如何這種“結實、明亮、柔和、圓潤的混合聲”呢?作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扎實、穩(wěn)定的氣息
古人云:“氣乃音之帥”,“善歌者,必先調其氣”,充分說明氣息在歌唱過程中的意義與價值。我國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教授說:“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氣息是歌唱的動力?!狈€(wěn)定、扎實的氣息,是歌唱的前提,是腔體打開的前提,是聲音支點正確與穩(wěn)定的前提。作者認為歌唱的氣息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用來保持住歌唱過程中各歌唱器官狀態(tài)穩(wěn)定的力量,這種力量的控制,我們可以稱之為“吸”;二是用來歌唱時沖擊聲帶的氣息,我們可以稱之為“呼”。支持歌唱的氣息就是吸與呼的對抗和平衡,就是兩種力量的對抗與平衡。在練習吸氣時,要放松,深沉,吸氣后將氣息控制在腰間;發(fā)聲時要保持住吸的狀態(tài),包括喉咽的打開、軟腭的提起、喉嚨的位置等等,用腰腹的力量來控制這些歌唱器官的位置及“虛開”狀態(tài),肩膀和胸口要保持放松。歌唱的發(fā)力主要是腰腹肌,肋骨保持住吸氣的“虛開”的擴張狀態(tài),不要使肋間肌用力過猛而使打開的肋骨快速收回,用以保證歌唱腔體的打開。
氣息的練習,是一個習慣養(yǎng)成的漫長過程,放松的吸進去,有控制的呼出來,各部分肌肉的配合,力量的對抗與平衡,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因此,聲樂學習者要堅持氣息練習,使之成為每天的必修課。
(二)放松、打開的腔體
歌唱的腔體就是歌唱的共鳴器官,包括胸腔、咽腔、口腔、鼻腔、頭腔。其中咽腔包括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由被稱為“咽壁”的肌肉壁連接成一個大的腔體。咽壁對于“共鳴音色的形成及共鳴音響的反射有著極其特殊的作用,歌唱者在學唱中要牢牢記住咽壁的位置及其感覺。”⑤如何做到腔體放松、打開呢?在扎實、穩(wěn)定的氣息的支持下,運用內視覺來調整歌唱腔體的肌肉和軟骨,特別是咽腔,保持住吸氣的狀態(tài)或是驚訝的狀態(tài)來歌唱,不僅能保持住腔體的打開與穩(wěn)定,使聲音在共振腔體的共鳴中獲得潤色,同時也能夠使喉頭位置降低,保持住聲音的支點穩(wěn)定。
(三)聲門適度
所謂“聲門”就是聲帶閉合的間隙,閉得太緊,氣不通暢,聲音又擠又卡,嗓子也緊;如果閉合無力,聲門就會漏氣,聲音必然空洞無力。沈湘教授認為,“聲門適度是歌唱要素中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雹弈敲慈绾巫龅铰曢T適度呢?就是要在氣息的控制和支持下,腔體打開,喉位正確穩(wěn)定,喉部的軟骨打開,通過聲門的氣息量要適度,聲帶不要主動關閉,在聲門上“找氣兒不找勁兒”,就像日常說話一樣的發(fā)聲即可。
三、運用傳統(tǒng)聲樂的練習方法獲得混合聲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藝術形式眾多,單單是傳統(tǒng)聲樂的形式就有民歌、戲曲、曲藝、說唱等等。每一種藝術形式在不斷的演變和完善的過程中,在一代代藝術家的努力下,在傳統(tǒng)聲樂嗓音的運用上,在字音、字韻的運腔等方面總結并提煉了完整的練習體系和方法。這些練習方法不但是傳統(tǒng)聲樂教學的財富,對高師民族聲樂課堂教學也同樣有指導作用。
作者從事聲樂教學多年,依據混合聲的相關理論,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出一套利用傳統(tǒng)聲樂的練習使學生獲得混合聲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收效較好。
(一)學習京劇花旦的念白和演唱
京劇的念白,是帶有音樂性的說話,是韻律與語言相結合的一種形式,特別是花旦、青衣的念白,假聲多,頭聲共鳴好,位置高。高師民族聲樂課堂教學要求聲音通透、色彩明亮,與京劇念白的審美要求相近。學生可通過練習京劇念白來練習聲音位置統(tǒng)一、聲音線條流暢,氣息均勻有控制,體會聲音高位置和聲音線條統(tǒng)一的聲音的“一條線”。在教學中,作者要求“真假聲打架”的學生學唱京劇梅派的著名唱段——傳統(tǒng)戲《賣水》中丫鬟梅英與小姐在花園中“表花”一段,包括念白和演唱,及李勝素的著名京劇唱段《梨花頌》。開始練習時,聲音可以盡可能的假,不要求音量和音色,目的是使習慣運用真聲來演唱的同學熟悉各歌唱器官發(fā)假聲時的狀態(tài)和感覺。隨著假聲發(fā)聲的熟練掌握,逐漸調整聲門、喉頭的位置,做到“聲門適度”,調整鼻咽腔的共鳴,調整音色,要求聲音甜媚、清脆、通透、流暢。不但要求氣息深沉支持、喉嚨放松打開、聲音位置統(tǒng)一,還要注意咬字吐字簡潔、干凈。從說話發(fā)聲開始就加入假聲,練習聲帶邊緣震動,做到真假聲混合。
(二)喊嗓
喊嗓是傳統(tǒng)聲樂演員練聲的方法,通過喊嗓可以鍛煉各個發(fā)聲部位。用來喊嗓的母音大多選用“yi”、“a”,聲音由低到高,由高到低,反復進行。在練習的過程中做到用“聞花”的感覺來打開鼻咽腔,用“驚訝”的感覺來控制喉頭穩(wěn)定,用高聲說話的感覺來保證氣息支持?!皔i”是窄母音,通過喊嗓練習,反復的調整聲帶的緊張度來練習“聲門適度”?!癮”是寬母音,通過喊嗓可以練習各歌唱腔體的打開,特別是喉咽腔的喉嚨打開,咽壁、軟腭的提拉等等,提高歌唱器官及共鳴器官肌肉的能力。在喊嗓過程中,還要穩(wěn)定字音,無論時值長短,字音要保持不變。
(三)高位置的朗讀
聲樂教學中所強調的高位置的聲音,是指有頭聲共鳴的、明亮、圓潤的聲音。在教學中,不單要求學生要練習高位置演唱,還要練習高位置的朗讀。作者認為,練習高位置的朗讀尤為重要。學生在演唱歌曲的時候,往往覺得唱的不順暢,字與字、音與音的轉換會出現“換不過來”的問題。這是因為在演唱時,聲音位置低且聲音線條不統(tǒng)一,口腔的聲音多,沒能掛住高位置,嘴巴得不到放松和解放造成的。解決這個問題,首先練習高位置的朗讀,各歌唱器官相互協調,說得順暢了,再把歌詞用高位置朗讀的感覺唱出來。在朗讀時,用打哈欠的感覺來打開上口蓋,軟腭上提,鼻子和嘴巴保持相通,把聲音說到鼻子后面打開的豎立的、一直通向頭頂的狹長空間里。在歌曲練唱過程中,可以先高位置的讀幾遍歌詞,找到聲音位置統(tǒng)一的感覺,然后再按照說的感覺來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以上幾個練習簡單易學,把抽象的聲樂理論融入具體聲音形象中,使之變得通俗易懂。用練習說話的方式,使真假聲混合、頭聲的高位置、氣息的支持、正確的喉頭位置、聲門的適度感、咬字吐字等多個聲樂基本技巧達到統(tǒng)一,使練習事半功倍。
高師的聲樂教學與傳統(tǒng)聲樂的教學還是有所區(qū)別的,在聲音的技能技巧、聲音的審美上,要求都不盡相同。需要強調的是,本文所論述的運用傳統(tǒng)聲樂練習手段獲得混合聲的方法,不是改變本身音色去模仿,它不能代替高師聲樂教學中的其他方法,只是在初學階段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和獲得混合聲。“凡是有成就的歌唱家無不經過刻苦的學習過程,因為學唱是非常艱苦而乏味的,格外地需要有耐性,愛好和興趣不能代替艱苦的勞動?!雹咭陨系穆曇艟毩?,需要學習者認真體會,勤于練習,堅持下去,定會有好的收效。
注釋:
①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版,第256頁。
②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文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版,第3頁。
③趙梅伯:《歌唱藝術》,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頁。
④管謹義:《西方音樂藝術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頁。
⑤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頁。
⑥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第40頁。
⑦管謹義:《西方聲樂藝術史》,第258頁。
參考文獻:
[1]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文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3]趙梅伯.歌唱的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4]管謹義.西方聲樂藝術史(聲樂藝術教育叢書?文庫)[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5]李晉瑋,李晉璦.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