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恩
【摘 要】“長文”如何“短教”,是一直困擾我們小學高年級教師的話題: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則課時不夠;不可能泛泛而讀,否則效果不好;更不可能置之不理,否則達不到教學目標?!伴L文”到底怎樣教?本文就“長文短教”的教學方法進行探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長文短教
小學高年級語文有些課文盡管內(nèi)容豐富、學生愛讀,但由于受到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往往感到無從下手。我覺得處理這類課文行之有效的辦法是:教師要善于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對教學內(nèi)容要敢于大膽取舍、突出重點。對確定的重點教學內(nèi)容,要從整體入手,精心設計教法,引導學生精讀細析、開拓思路;非重點內(nèi)容則以讀帶講,快節(jié)奏過去。這樣不僅做到長文短教,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使學生學有所得。我常采用的“長文短教”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審題目,明主題
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xiàn),尤其是題眼,學生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從文章的題眼切入,可以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以此為主線展開語文能力的訓練和優(yōu)美語言的感染。
如《畫家與牧童》教學中老師可以在出示題目時將畫家寫大一些,將牧童寫小一些,讓學生猜測為什么這么寫?大畫家和小牧童之間會發(fā)生什么事?從而引導學生去整體把握課文,而后抓住“大”去感受畫家戴嵩畫技的高超和為人的謙虛寬容。而后問學生“畫家本事這么大,這么謙虛,可不可以再寫大些,牧童再寫小一點,行不行?”學生說不行,因為牧童也很了不起。表現(xiàn)在哪里呢?再次讀文感受牧童的人格魅力。這樣抓住題目書寫的不同作為研讀的支點,學生不僅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更從“大”與“小”中感受了人物的了不起。
二、抓重點,找突破
一篇文章無論篇幅多長總有其重點內(nèi)容。抓住了重點容就找到了教學的突破口,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故事先寫了小女孩在下著雪的大年夜賣火柴的情景,突出了小女孩又冷又餓的境遇;接著寫小女孩冷極了,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像;最后寫小女孩凍死街頭。三段相比,小女孩擦火柴所看到的幻像這一段應確定為重點。在此段中,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借著火柴的亮光,她的眼前出現(xiàn)了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幻像呢?因為她太冷、太餓、太痛苦了,她想得到溫暖、得到食物、歡樂和家人的疼愛。然而這一切她都沒有,有的只是寒冷、饑餓、痛苦?;孟肱c現(xiàn)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講解這一重點時,我把側(cè)重點放在小女孩的幻想與現(xiàn)實生活的對比上。令學生深入了解那個社會的貧富懸殊,了解小女孩凍死街頭的社會根源。
三、抓關鍵詞,簡化教學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之所以“關鍵”,在于它既是文本的核心,又體現(xiàn)精神生命的內(nèi)涵。這些富有人生意義的詞語,很多時候就隱藏在文本中。具體來講,由于文本不同,有些關鍵詞是外顯的,即文本寫出來的,有些是暗含的,即讀者悟出來的。我們學習一篇長課文時,不可能從頭到尾,讀到一個詞就學習一個詞,讀到一句話就學一句話。這時從課文中精選或提煉出能夠代表文章核心價值的關鍵詞來尤為重要。在教學《將相和》一文時,我并沒有逐段講解,而是引導學生抓住三個故事中的關鍵詞“撞”“拼”“讓”進行教學,從而帶動全文的理解。只有準確地選擇關鍵詞,才能“牽一詞而動全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主探究,興致勃勃,我想這樣的教學會讓學生真的有所收獲。
四、教學法,促自學
有的課文幾個段落的結(jié)構(gòu)及語言表達方式基本一致,如果教師平均使用力量,每段必講,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教學顯得平淡,學生會覺得乏味而產(chǎn)生厭倦情緒。假如教師集中精力指導學生學習一段,交給學法,效果會大不一樣。如《再見了,親人》前三段表現(xiàn)手法相似,都運用了感嘆、事例、反問,教學重點可放在“告別大娘”這一段上。首先組織閱讀,弄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是按什么順序?qū)懙模黄浯?,討論大娘為志愿軍做了哪些感人的事,找出這些事例中最能突出大娘愛志愿軍的詞句,體會中朝人民間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最后指導學生懷著對朝鮮大娘深深的敬意,帶著激動、悲壯的感情朗讀。
五、結(jié)語
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我們知道“長文短教”應該還有很多種方法和角度,同時我們也意識到,“長文短教”并不是新課程語文教學唯一的選擇,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適合“短教”,那種單純追求教學時間而忽視了教學的深度廣度的教學還是很危險的。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學著眼于學生發(fā)展,立足于學生的實際,那么,“長教”“短教”皆是相宜的。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教學內(nèi)容重構(gòu)[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家倫.論“長文短教”與“短文長教”[J].中學語文教學,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