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媛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學生人生發(fā)展道路有著重要影響。在新形勢下,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思政課程的改革,但是在改革過程中顯得較為盲目、缺乏必要反思。本文介紹了高校思政課改革背景、改革現(xiàn)狀等方面,提出了高校思政課在改革同時必須進行反思的觀點,與廣大同行交流商榷。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改革 反思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載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走向、促使學生明確人生目標的重要使命,是守護學生心靈花園的重要力量,對學生一生發(fā)展道路都有著重要影響。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針對性、時代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解決的問題。當前的高校思政課改革重視探索、鼓勵嘗試,卻缺乏必要反思。及時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并總結經(jīng)驗教訓,成為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極富時代性的一門課程。其目標是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自我客觀定位、對社會實踐進行科學評判。同樣的事件,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不同、階級立場不同、著眼點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定位和評價,因而這個學科的內容是不斷豐富變化和發(fā)展的。也正因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從來都是在不斷改革中前行的。
事實證明:我們要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建設者,思想政治理論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職業(yè)道德、法律素養(yǎng)、文化內涵,都是需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訓練和引導逐漸形成、積淀的。 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不斷變革手段方法以擔負起新的使命。比如以學生可接受能理解的方式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人生價值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國情教育等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現(xiàn)狀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主要集中于以下五個方面:
1.從學科建設來看
自“05方案”實施以來,國家加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建設,設立了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和若干二級學科,從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明確了自己的學科歸屬,開拓了新的發(fā)展空間。許多高校更是順應形勢需要成立了獨立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政部,專門進行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
2.從教學內容來看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是中央統(tǒng)一規(guī)定的,具有權威性。但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將理論深入淺出的表達出來,如何春風化雨的教育學生是研究的重點。一些高校根據(jù)學生程度不同,嘗試進行因材施教。在保證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不同理論基礎的學生、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同樣內容時,教師的引導和講解深度、廣度都有所區(qū)分,保證了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有效轉化。
3.從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來看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當前,教師普遍能夠運用多媒體課件、視頻資料等現(xiàn)代技術手段進行教學行為。有的院校集體備課、自主開發(fā)標準化教學課件;也有的院校比如上海大學開發(fā)了自己的教學資源庫,堪稱改革先鋒。在教學方法上,各高校普遍重視實踐課,采用辯論、討論、競賽、情景教學、體驗教學、參觀考察等方式組織著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得各有特色、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態(tài)勢。
4.從考核方式來看
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注重期末考試,一試定終身。這種單一的考評方式不能準確衡量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水平。因而,許多高校加大了平時成績的比例,弱化期末考試。有的院校甚至探索了口試、結業(yè)演出等多種考核手段的使用。考核方式的變革使學生逐漸改變了“思政課背背就能過”的錯誤思想,考核更加關注學生的政治方向、思想狀況、綜合素養(yǎng)、道德水平情況,旨在引導學生的思想走向、提升學生的能力水平,對學生做出科學客觀評價。
5.從師資隊伍建設來看
教師學歷層次不斷提升,碩士和博士學歷背景已逐漸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師入職條件;教師梯隊結構進一步優(yōu)化,形成了老中青互幫互助、以老帶新、促進青年教師盡快成長的新局面;教師素質水平不斷提升,思政教師通過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增長見識、堅定信念,整體素質得到提升。近幾年,國家對于思政教師的培訓投入巨大,確實也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問題反思
改革的目的是總結好的經(jīng)驗加以推廣,同時盡量避免走入誤區(qū)。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過程中,時時的反思和總結非常必要。我覺得,有三個問題需要關注:
1.主動轉換理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也是行為的根源。要想做好事情,必先轉換理念。具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做到:
(1)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真信。有的教師自己都不相信馬克思主義、不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信任黨,在教學過程中自然無法感染和說服學生,甚至會講一些負面思想傳播給學生,造成學生思想的進一步混亂。真理是能說服人的。前提是我們的教師必須學懂理論,并堅信不疑,這樣才能用人格魅力和骨子里散發(fā)出的自信影響學生、吸引學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慎明先生、北京大學梁柱教授、沙健孫教授都是如此,他們骨子里的堅定感染著所有聽課的學生,令人不由自主想去研究、深入了解他們所講的內容。能做到真信,才能從思想上成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
(2)在工作中樹立“有為才有位”的正確思想。許多教師在推進教學改革中遇到了諸多矛盾和問題,就抱怨領導不重視、學校不投入、教師不配合,進而灰心喪氣,甚至自暴自棄。實際上,任何工作開展之初,都會遇到不被理解、不被支持的情形,但是我們仍要堅持去做,還要作出一定的成績,證明這項工作存在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須知“有為才能有位”,工作成效是做出來的。當我們做出一定的成績,為學校、社會做出了貢獻,自然能得到大家的理解與支持。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改變“等、靠、要”的錯誤思想,克服一切困難做出一點成績,無愧于己、無愧于人,這才是思政教師應有的本色。
(3)改變“思想政治教育萬能”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萬能的,解決不了所有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是有限性的。我們現(xiàn)在犯的最大錯誤就是總認為學生思想出問題都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不足造成的,進而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無用的錯誤結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中,必須處理好“思想政治理論有效性和有限性”的關系,從思想層面形成正確客觀的認識,對我們自己的學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樂觀。
2.強化教學研究
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基點應是教學研究。通過研究,準確找到問題所在,便于把握改革方向、找到有效地改進方法。從當前的教學改革來看,我們的研究做的不夠:
(1)對學生研究不夠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生在學校應該學會什么?這個問題需要認真研究。當前,受到復雜的社會形勢影響,許多學生出現(xiàn)了理想信念缺失的現(xiàn)象,因而學習動力普遍不足。要解決這個問題,真正發(fā)揮思政課重塑學生理想信念的作用,必須首先研究學生心理、了解學生的特點、基礎、需求。學生的需求不同,對于知識的需求自然也有差別,找準學生需求點是開展教學的基礎。
(2)對教學內容研究不夠
一些思政教師多年來抱著一本教材搞教學,甚至有些思政教師連一本原著都未讀過,講課也是得過且過。對于教學重點難點缺乏研究,面對學生的疑惑無能為力。既不能解釋、也不會反駁、更無法引領正確思想,這就嚴重影響了思政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學研究不能局限于制作華麗的課件、進行簡單的教學比賽,必須從根本上提升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控能力。
(3)對教學方法研究不夠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引入了許多生動、有趣、能吸引和感染學生參與其中的教學手段,但使用時比較隨意,不夠系統(tǒng)。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能夠將這些教學方法的使用條件、使用過程、使用效果進行認真分析、總結和反思,讓每節(jié)課都能在最恰當?shù)慕虒W方法指導下進行,讓教學方法手段的使用科學化、規(guī)范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將有大幅度提升。
3.重視經(jīng)驗總結
思政課的改革在各個院校進行的轟轟烈烈、如火如荼,但迄今為止,在改革過程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和系統(tǒng)的教學理念的院校卻如鳳毛麟角。有些院校光做不反思、不總結,工作做了不少,但顯得零碎,不系統(tǒng),成效不明顯,獲得的支持和關注也較少,改革動力逐漸減退,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huán)。所以,適當?shù)目偨Y反思是必要的。今天的總結反思,正是為了明天更好的發(fā)展進步。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載著黨和國家給予的重任、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未來,加強思政課的改革,不斷對改革進行多角度反思,是每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職責和光榮使命,我們必須做好這件事情,因為這是我們的職責。
參考文獻
[1]高璐.“05方案”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研究綜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24卷第5期.2008-10.
[2]十八大報告文件起草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