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艷
摘要:思維導圖和概念圖是兩種思維工具,二者雖然存有差異,但也有相似之處。該研究將二者相互結合應用到翻譯教學中,從翻譯教學內容、學生翻譯實踐及課堂知識反思三個方面探索其輔助翻譯教學的有效實現(xiàn)途徑。研究表明思維導圖&概念圖能夠有效提高翻譯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思維導圖&概念圖 翻譯教學 實現(xiàn)途徑
一、引言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fā)展,信息傳播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接受知識越來越趨向于碎片化和圖式化。20世紀60年代,英國心理學家Tony·Buzan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一種能夠幫助人們學習和思考的思維工具,即思維導圖。要求使用者畫出和中心概念相關的分支,進而表達自己的思維。概念圖是同時代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諾瓦克教授(J.D. Novak)開發(fā),利用節(jié)點、線條表示概念之間的關系。思維導圖和概念圖用圖示表征知識,刺激學習者大腦皮層,提高記憶力,具有強大的工具優(yōu)勢。將思維導圖和概念圖適用于翻譯教學,有利于教師準確掌握課堂和學生現(xiàn)狀,有效提高翻譯教學質量。
二、文獻綜述
隨著教學方法和方式的發(fā)展,國內外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思維導圖應用于課堂教學,該研究對國內外思維導圖&概念圖輔助教學相關文獻進行了分析與研究,數(shù)據主要來源于CNKI和萬方數(shù)據庫,年限為2006-2015年。
國外研究者Astrid Brinkmann指出思維導圖是實現(xiàn)知識可視化的有效工具,傳統(tǒng)意義上的思維導圖是做筆記的特定技巧,用圖表或者藝術形象將想法和理念同主題相聯(lián)系,加強信息結構組織,增強記憶力。Josh Keller基于學生構建的所學知識思維導圖,探究了教學資源的整合,同時,思維導圖對職前教師的自主學習策略和動機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該研究分析的國內文獻類型主要為期刊、(碩博)論文和報紙,具體如表1所示,并同時生成其對應的帶平滑線的散點圖,如圖1所示,從2006年開始,文獻數(shù)量曲線明顯呈上揚趨勢,并在2011年以來,增幅較大。
思維導圖呈現(xiàn)的是思維過程,學習者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理清思維的脈絡,掌握整個知識架構,從而有利于直覺思維的形成,促進知識的遷移;而概念圖能夠構造一個清晰的知識網絡,并使得學習者通過概念圖直觀快速地把握一個概念體系[4]。在外語教學中,思維導圖和概念圖更是體現(xiàn)出其優(yōu)越性,馬武林等[5]將概念圖應用于大學英語詞匯教學,通過構建詞匯的各種概念圖,使學生刺激發(fā)散思維,擺脫線性思維的桎梏,很好的把線性思維和非線性思維結合,開發(fā)大腦。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把思維導圖和詞匯教學結合起來,能突破傳統(tǒng)的英語詞匯教學形式,引導學生注意詞匯自身的特點及其內部聯(lián)系,幫助學生構建詞匯網絡,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自主學習能力。然而,思維導圖還存在諸如無法表征知識體系中概念間固有聯(lián)系的不足,因此,在翻譯教學中,教師應當將思維導圖和概念圖相融合,構建完整的翻譯教學框架體系,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加深對翻譯課堂知識更好的消化。
縱觀國內外的研究,人們對思維導圖、概念圖各自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認識十分明確,但是,只有少數(shù)研究者意識到將思維導圖和概念圖結合起來才能將其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最大化,該研究將思維導圖和概念圖引入翻譯教學當中,從翻譯教學內容和翻譯教學翻譯兩個方面入手,探索其輔助翻譯教學實現(xiàn)途徑。
三、思維導圖和概念圖及其工具
雖然都是思維工具,但是思維導圖和概念圖有所不同,思維導圖一般從中心主題開始,進行思維發(fā)散,建立與其相關的一級主題,一級主題下又包含若干二級主題,以此類推,建立起樹狀結構,在創(chuàng)建過程中使用顏色、線條粗細等變化。而概念圖通常將某個主題下的相關概念寫于圓圈或方框中,用連線形式聯(lián)系相關概念,并在連線上標注概念間的關系[8]。盡管存有差異,但正如楊凌(2006)所指,思維導圖和概念圖的結合可以幫助教師建立系統(tǒng)、完整的課程框架體系,有效整合教學資源;發(fā)現(xiàn)學生知識結構,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指導和教學方案,二者的結合能夠輔助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理清思路,弄清概念,提高學習效率。
思維導圖&概念圖的繪制主要有兩種實現(xiàn)方式,手工繪制和電腦繪制,手工繪制是最傳統(tǒng)的繪制方式,所需要的工具包括紙筆,筆最好有各種不同的顏色,還有尺子,剪刀等工具,繪制的時候需要繪圖者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借助線條和圖片,將不同的內容和分支用不同的顏色進行標記,刺激大腦皮層,增強記憶力。電腦繪制主要基于思維導圖&概念圖軟件的誕生,常用的繪制軟件主要有MindManager、Xmind、MindMapper、iMindmap、Inspiration等。該研究主要使用Mindmanager和Inspiration繪制思維導圖,學生課堂知識反思主要是手工繪制。Mindmanager和Inspiration是兩款付費軟件,主要是英文版本,目前己有中文版,圖形樣式主要有樹狀圖和大綱視圖,可以插入圖像和注釋,也可以超鏈接到圖形、圖像、視頻、網頁;文件格式可以導成網絡課程、PowerPoint、word等,還支持自動添加代碼功能。
四、思維導圖和概念圖輔助翻譯教學實現(xiàn)途徑
課堂教學主體由教師和學生構成,該研究主要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角度入手,通過教學內容、學生翻譯實踐分析以及學生課堂知識反思三個方面進行討論。教師的角色是思維導圖和概念圖的導入者,向學生介紹思維導圖和概念圖的相關概念和繪圖工具,并指導學生練習繪制思維導圖和概念圖。
(一)翻譯理論教學內容思維導圖和概念圖
總體上看,各大高校本科專業(yè)翻譯專業(yè)課程設置主要有語言學課程、翻譯學課程和通識課程構成。翻譯課程要以翻譯的理論、知識、技巧、方法和學生的雙語轉換能力為目標[9]。因此,本科生翻譯教學必須包含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兩個方面。在翻譯教學中引入翻譯理論現(xiàn)在已經得到認可,很少有人再談“翻譯無理論”,翻譯理論研究越來越得到重視[10]。該研究以陳富康所著《中國譯學史》(2010年1月第一版)為例,該書主要由目錄和具體章節(jié)內容構成,目錄共分為4章,主要對歷代有代表性的、或有較大影響和意義的譯論家和譯學流派的觀點進行闡述,并勾畫中國譯學的輪廓和梳理其流變的線索,該研究主要選取這本書的目錄和第四章節(jié)內容進行研究。
1.教材目錄設計
教材中的目錄是課程學習的開端,通過目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整體上把握學習內容,初步了解課程要求,并確立學習任務,在教學中十分重要,該研究采用思維導圖&概念圖軟件對教材目錄進行重新制作。在設計時按順時針方向從右到左依次作圖,用數(shù)字標出順序。對于各章之間的內容關系進行了整合與區(qū)分。
圖2是利用MindManager的概念圖功能制作的教材1級目錄,用黃、紫、灰三種顏色和不同的形狀、線條表示不同層級,并用數(shù)字標明各章節(jié),各章節(jié)主題按時間分布。一級目錄相對比較簡潔,主要讓學生對課本知識有個大體的了解。
圖3是二級目錄,相較之下,主題內容細化,關系更加清晰,不僅展示了譯學發(fā)展的不同時間段,還列出了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后面還可以添加主題展示代表人物的主要譯學思想,可以繪制出來,也可以留白,供學生自學完成。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和記憶所填空白內容,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改變翻譯理論課堂枯燥、沉悶的狀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本目錄入手,掌握整本書的脈絡和主題內容,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事半功倍。
2.章節(jié)內容設計
圖4是課本第四章內容,主要列出了兩位翻譯理論家焦菊隱和董秋斯的主要貢獻和主要觀點。用四邊形表示主題,焦菊隱提出翻譯批評和直譯,董秋斯對翻譯理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兩主題之間用粉紅色箭頭表示指向關系,焦菊隱率先響應董氏觀點,其論說有繼承又有發(fā)展。而重點內容可以用鮮明的顏色標出,以突出重點。
(二)學生翻譯實踐反饋性思維導圖&概念圖
翻譯是不同語言和文化間之間的轉換和遷移,既是語言符號的轉換,同時也是思維方式的轉變[11],翻譯過程不僅要關注翻譯策略和技巧,更應該對翻譯主體——譯者的翻譯思維活動進行跟蹤。翻譯思維是一種變化思維,貫穿于整個翻譯過程。思維導圖呈現(xiàn)的是一個思維過程,學習者能夠借助思維導圖激發(fā)發(fā)散思維能力,理清思維脈絡,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顧整個思維過程[12]。通過學生的翻譯實踐,繪制反饋性思維導圖&概念圖能夠準確掌握學生翻譯思維,跟蹤翻譯過程,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訓練。該研究選取寧夏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2013級英語2、3、4班的部分翻譯實踐進行分析。
例1: A parrot can talk like a man (omission)
誤譯1:自然可以和人一樣有生命力。
誤譯2:一個胡蘿卜可以像一個人一樣談話。
誤譯3:植物可以像人一樣講話。
誤譯4:機器人可以像人一樣講話。
針對學生誤譯,繪制思維導圖,如圖5所示,parrot這個單詞,正確的意思是鸚鵡,采用直譯法,很容易能譯出原句的意思:鸚鵡可以和人一樣說話。采用意譯法,可譯為:鸚鵡學舌。其比喻人云亦云,缺乏主見。由于學生對詞義的誤解,便出現(xiàn)了植物、胡蘿卜、機器人、騙子、自然等錯誤的意思。因此便造成了諸如“胡蘿卜可以像人一樣說話?!边@樣讓人啼笑皆非的誤譯。詞匯是翻譯的基礎,詞匯翻譯錯誤在語言誤譯中占有很大的比例[13]。因此,針對詞匯造成的誤譯,教師可利用思維導圖加深學生的記憶,夯實翻譯基本功,增強學生在翻譯實踐過程中的主動性。
按照題目要求,學生要使用指定的omission(省略法/省詞法)翻譯原句,教師可使用圖6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地觀察翻譯過程。定冠詞the和不定冠詞a/an的使用是英語的特點,其區(qū)別于漢語,因此,在英譯漢時,冠詞往往要被省略。為了更符合目的語的語法規(guī)則,例1中的parrot、man前面的不定冠詞a可以直接省去,利于讀者更好地接受譯文。
(三)學生課堂知識反饋思維導圖&概念圖
該研究要求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繪制思維導圖&概念圖(在學生已經掌握思維導圖&概念圖的基礎之下),驗證思維導圖&概念圖在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堂知識反思中的可用性。具體如圖7、8所示。
圖7是學生對于chapter 1(連淑能《英譯漢教程》,2006年9月版)課堂知識手繪的反思樹狀思維導圖,大樹的主干是這門課程,其枝干是不同的知識點,例如,翻譯的概念(what is translation),翻譯的評價(the Assessment of Translation),譯者能力(The Competence of Translator)等,每條枝干上又有其分支,例如翻譯評價的分支上就有嚴復、魯迅、林語堂等人的翻譯標準。從主干出發(fā),尋根溯源,脈絡十分清晰,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掌握課堂所學知識,倘若能將枝干、分支之間用不同的顏色標記,主題字更凝練一些會使知識體系更加清晰、明了。
相比之下,圖8的思路更為清晰,實用性也更高,主題內容之間用圓形和線條進行連接,整體內容由三個結構圖構成,表示三個內容模塊,分別是翻譯概念,翻譯過程和翻譯標準;并且用紅色明確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翻譯標準和翻譯策略;而且,三個模塊內容之間也用線條連接,說明每個模塊內容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機的整體。
實驗證明,在學生反思學習中,思維導圖和概念圖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還能幫助學生積累、整合知識,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五、結語
該研究表明,作為有效的思維工具,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概念圖設計教學內容,分析學生翻譯實踐過程,追蹤學生翻譯思維,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反思。思維導圖&概念圖可以手繪,方便快捷,也可以使用繪制軟件。其軟件不難掌握,適合師生共同學習使用。作為兩種實用性很大的可視化認知工具,將思維導圖和概念圖結合起來應用到翻譯教學之中,其優(yōu)勢和功能十分顯著,能夠使知識模塊化,明晰化,增強學生記憶力和知識整合能力,有利于提高翻譯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參考文獻:
[1]Astrid Brinkmann. Mind Mapping as a Tool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The Mathematics Teacher.2013.
[2]Josh Keller.Using “Mind Maps”to Explore Teaching Resources.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11.
[3]Tanriseven, I. A Tool That Can Be Effective in th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Pre-service Teachers: The Mind Map.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4:39(1).
[4]楊凌.概念圖、思維導圖的結合對教與學的輔助性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6,(06).
[5]馬武林,高躍吉,武和平.概念圖輔助英語詞匯教學途徑新探[J].外語電化教學,2008,(02).
[6]毛海燕,單宏磊.談思維導圖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8,(11).
[7]楊蘭娟.思維導圖融入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理念與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07,(02).
[8]楊季冬.概念圖和思維導圖在化學教學中的比較及運用[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5,(02).
[9]韓虎林.芻議翻譯本科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J].中國高教研究,2007,(08).
[10]叢滋杭.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J].中國科技翻譯,2007,(01).
[11]邵玲.翻譯思維的視角與語式[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5).
[12]楊仕章.翻譯教學中的誤譯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06).
[13]趙國慶.概念圖、思維導圖教學應用若干重要問題的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12,(05).
[14]楊季冬.概念圖和思維導圖在化學教學中的比較及運用[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5,(02).
[15]趙國慶,陸志堅.“概念圖”與“思維導圖”辨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4,(08).
[16]陳???中國譯學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本文系2016年寧夏師范學院科研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NXSFYB1615;作者單位:寧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