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桓 吳大忠 羅雪妹 陳鴻 俞立烜 紀家果
(尤溪縣林業(yè)科技推廣中心,福建 尤溪 365100)
梯棱羊肚菌在福建尤溪的引種試驗初報*
陳錫桓 吳大忠 羅雪妹 陳鴻 俞立烜 紀家果
(尤溪縣林業(yè)科技推廣中心,福建 尤溪 365100)
引進梯棱羊肚菌在福建省尤溪縣栽培試種獲得成功。試驗表明,該品種可以在試種地區(qū)海拔130~1100m的林下及林間空地種植,并詳細介紹了栽培技術(shù)及性狀表現(xiàn)、生態(tài)習性等,為生產(chǎn)實際提供有益參考。試驗結(jié)果有助于該菌在福建的推廣種植,進一步豐富福建珍稀食用菌資源。
梯棱羊肚菌;引種;福建;林下種植
羊肚菌屬(Morchella)是一類珍稀食用和藥用真菌,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和研究價值。明代《本草綱目》中記載羊肚菌具有“甘寒無毒,益腸胃,化痰利氣”的功效。其子實體味道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氨基酸,以及多種維生素和鐵、鋅等多種礦質(zhì)元素[1],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目前市場上的羊肚菌商品主要采自野外,人工栽培的產(chǎn)品不多。四川省是國內(nèi)研究人工栽培羊肚菌最早的地區(q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shù)的報道,但由于栽培產(chǎn)量不穩(wěn)定、可重復性差等問題,一直無法大面積推廣。
2013年9月,福建省尤溪縣林業(yè)科技推廣中心從四川省農(nóng)科院土壤與肥料研究所引進了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栽培技術(shù),在尤溪縣開展林下引種栽培試驗。于2014—2016年連續(xù)三年成功在試驗地培育出羊肚菌子實體,證明了在福建省氣候條件下進行林下栽培羊肚菌是可行的。引種栽培的羊肚菌品種梯棱羊肚菌,適合在福建尤溪海拔130~1100m的林下和田間栽培種植。
尤溪縣位于福建省中部,東經(jīng) 117°48′30″~118°40′,北緯 25°50′36″~26°26′30″之間。地處戴云山脈北段西部,地貌以中低山地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季暖熱,冬季溫涼,春夏多雨,年平均降水量1500mm,年平均氣溫19.2℃,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8.0~12.0℃,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6.6~28.9℃。極端最高氣溫40.3℃,極端最低氣溫-7.8℃。
在尤溪縣西城鎮(zhèn)、洋中鎮(zhèn)、湯川鄉(xiāng)等地,按照不同林分類型、不同海拔高度,共設置10個樣地開展引種栽培試驗,林分類型包括常綠闊葉林、杉木林、綠竹林、楊梅林、綠化大苗圃地等;海拔130~1100m。
2.1 整地及播種
12月上旬前完成整地播種。播種前清除林地雜草和石塊,進行翻耕和耙平,整畦拉帶,開設排水溝;播種前菌床噴重水一次,保持土壤濕潤,每m2使用500ml容量的菌種1~1.5瓶,直接撒播覆蓋細土2cm,及時覆蓋遮陽網(wǎng)。
2.2 麥粒袋制作及下地擺放
播種后15d左右安排麥粒袋的生產(chǎn),每m2使用3袋外援營養(yǎng)麥粒袋。麥粒袋每袋0.6~0.8kg,高溫滅菌后打孔下地擺放。打孔面朝下放置,與菌床土壤接觸。
2.3 重水刺激
次年2月桃花盛開前10d,灌溉重水調(diào)節(jié)菌床濕度至含水率70%以上,并保持2-3d。
2.4 出菇及管理
一般桃花開放時節(jié),開始出菇,保持菌床及空氣濕度,10d后子實體長大成熟。
2.5 注意事項
播種盡量選擇在陰天或晴天的早晚時間;播種當天覆蓋遮陽網(wǎng);日常注意水分管理,保持菌床適宜的濕度,可干濕交替補水;防范牲畜踐踏、鼠害等,保證種植菌床安全越冬。
3.1 子實體形態(tài)
引種的梯棱羊肚菌的子實體菌蓋表面有網(wǎng)狀棱的子實層,邊緣與菌柄相連。菌柄圓筒狀、中空,表面平滑或有凹槽。子實體在不同環(huán)境下栽培,形態(tài)、大小差異很大,菌蓋長圓錐形、球形等,子實體高度、直徑因個體大小差異顯著,高3~15cm,直徑1~6cm;子實體成熟時呈灰褐色,菌柄淡黃色且有淺縱溝。
3.2 生長特性
3.2.1 生長周期
從播種至出菇,整個栽培周期因海拔高度的不同差別很大。隨海拔的升高不斷拉長,在尤溪縣130m低海拔地區(qū),栽培周期約80d,海拔1100m的高海地區(qū)栽培周期約100天。出菇的始期、盛期、末期時間與當?shù)靥一ǖ幕ㄆ诨疚呛稀?/p>
3.2.2 菌絲生長
播種1個星期,床面出現(xiàn)白色菌絲,并很快鋪滿床面。床面無覆蓋物,通風良好的地段,白色菌絲不明顯;大棚內(nèi)菌床的白色菌絲層較露天栽培的明顯。25d后白色菌絲逐漸消失。
3.2.3 子實體生長發(fā)育
從原基分化到子實體成熟約需10~12d,幼菇長大成型5~7d;子實體轉(zhuǎn)色成熟3~5d。子實體初期黑色,隨著子實體逐漸長大,顏色由深變淺。長大成型后呈淺褐色,經(jīng)3~5d顏色逐步轉(zhuǎn)成黃褐色時,子實體成熟。子實體生長及轉(zhuǎn)色的快慢與濕度、溫度有關,溫度低、濕度大生長及轉(zhuǎn)色慢,反之則快。
3.2.4 產(chǎn)量
出菇呈塊狀分布,相同地塊、相同經(jīng)營措施條件下,出菇的均勻度差,小面積測產(chǎn)差異極大,初步估算引種試驗地產(chǎn)量約為750~3000kg·hm-2,高海拔地區(qū)產(chǎn)量相對更高。單體最大鮮重80g,多數(shù)單體鮮重為10~25g,不同栽培試驗地塊個體大小差異十分明顯。子實體在65℃條件下烘干至恒重,平均含水量88.9%,采收時的菌床土壤濕度和空氣濕度,對子實體的含水量有較大影響。
3.3 生態(tài)習性
3.3.1 種植地點
羊肚菌屬低溫菌,日平均氣溫低于18℃才能下地播種,出菇的適宜溫度在15℃左右,因此在福建省種植羊肚菌應選在高海拔地區(qū)較為適合。種植羊肚菌的林地的選擇,首先要有充足的水源,保證灌溉需要;其次坡度平緩,土壤以持水性好的壤土為宜;第三,遮光度小于50%,光照較充足、通風良好的林間、林緣空地。在火燒跡地的種植試驗地塊,產(chǎn)量明顯較高;施用火燒土或草木灰具有明顯的增產(chǎn)作用。
3.3.2 高溫耐受性
日平均氣溫超過25℃,最高氣溫超過30℃時,幼菇無法長大成型,迅速變色、畸形、死亡。日平均氣溫達27℃以上連續(xù)高溫,出菇停止。
3.3.3 遮陰覆蓋
在引種試驗中采用不同的遮陰覆蓋措施,結(jié)果表明菌床在栽培前期覆蓋75%遮光度的遮陽網(wǎng),后期撤除增加光照的試驗地塊產(chǎn)量較高;覆蓋竹葉、松針、闊葉樹葉子的菌床出菇很少,產(chǎn)量較不覆蓋更低。直接在林冠下種植的菌床產(chǎn)量很低,在遮陰度50%以下的林間空地的菌床出菇最好。趙永昌等報道稱遮光處理會促進羊肚菌菌核的形成,提高產(chǎn)量[3],筆者的初步試驗結(jié)果與報道不符,遮陰覆蓋措施對產(chǎn)量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3.3.4 適生條件 大棚內(nèi)種植,在通風較好的大棚兩端、大棚邊緣部位出菇情況較好;溫濕度變化大的大棚出菇情況相對溫濕度變化小的要好。溫差、通風量是影響羊肚菌子實體形成的重要因素[3],筆者通過觀察認為,菌床及空氣濕度的變化同樣對子實體的形成有重要影響,菌絲生長階段干濕交替明顯的菌床產(chǎn)量更高。陳惠群等對羊肚菌子實體生理特性研究認為,菌絲和子實體生長期間的降雨量及分布對產(chǎn)量有重要影響[4]。
3.3.5 外援營養(yǎng)
配置外源營養(yǎng)袋是保障產(chǎn)量的重要措施,但從移袋后的麥粒性狀觀察,其營養(yǎng)成分并未完全消耗。因外援營養(yǎng)麥粒袋的成本占種植成本40%,為降低種植成本,外援營養(yǎng)的提供方法和麥粒使用量有待進一步研究。
1)目前已報道人工栽培獲得成功的羊肚菌種類有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變紅羊肚菌(M.rufobrunnea)、尖頂羊肚菌(M.conica)等,栽培的區(qū)域及栽培技術(shù)差異很大[5-13]。本文所采用的栽培技術(shù)參考了Ron Ower的方法[14-15],采用菌核接種、使用外援營養(yǎng)和飽和水的刺激促成子實體原基分化及子實體形成,但是,從引種試驗的出菇情況和產(chǎn)量測定來看,種植產(chǎn)量的穩(wěn)定性仍然是栽培技術(shù)中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的問題。
2)羊肚菌的世界分布很廣,具有較強的生態(tài)適應性,梯棱羊肚菌在福建尤溪縣引種的成功也說明了這一點。福建省目前報道分布的羊肚菌種類只有尖頂羊肚菌(M.conica)和小羊肚菌(M.deliciosa)[1],但福建省地處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qū)的中間地帶[2],應該適合多種黑色和黃色羊肚菌支系種的生長,進一步開展引種馴化,選育適合福建生境條件栽培的品種是下一步引種工作的努力方向。
[1]袁明生,孫佩瓊.中國蕈菌原色圖集[M].四川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7:44-47.
[2]杜習慧,趙琪,楊祝良.羊肚菌的多樣性、演化歷史及栽培研究進展[J].菌物學報,2014,33(2):183-197.
[3]王波.羊肚菌人工栽培新技術(shù)[M],上??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05.
[4]陳惠群,楊晉.羊肚菌子實體生理特性研究(三):氣候?qū)ψ訉嶓w發(fā)生的影響[J].食用菌,1997,16(1):2-3.
[5]趙琪,徐中志,程遠輝,等.尖頂羊肚菌仿生栽培技術(shù)[J].西南農(nóng)業(yè)學報,2009,22(6):1690-1693.
[6] 朱斗錫.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進展[J].中國食用菌,2008,27(4):35.
[7]程遠輝,趙琪,楊祝良,等.利用圓葉楊菌材栽培羊肚菌初報[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9,25(21):170-175.
[8]陳萬鵬.羊肚菌的仿生栽培方法:中國,200710185274.2[P].2008-4-16.
[9]趙琪,徐中志,楊祝良,等.羊肚菌仿生栽培關鍵技術(shù)研究初報[J].菌物學報,2007,26(增):360-363.
[10]申時才,朱映安,錢潔,等.香格里拉縣五境鄉(xiāng)傳統(tǒng)人工種植羊肚菌對經(jīng)濟生態(tài)的影響[J].西南農(nóng)業(yè)學報,2011,24(5):47-52.
[11]郭秀英,劉艷霞.農(nóng)作物秸稈栽培羊肚菌新技術(shù)研究[J].商丘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10(2):97-99.
[12]劉作喜,王永吉.羊肚菌栽培新技術(shù)與深層發(fā)酵技術(shù)[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1996,(4):29-33.
[13]黃國學,崔瑞業(yè),李佩福,等.遼寧羊肚菌的分布及人工培育技術(shù)初報[J].遼寧林業(yè)科技,1998,(1):41-42.
[14]Ower R.Notes on the development ofthe Morel Ascocarp:Morchella esculenta.Mycologia[J],1982,74(1):142-144.
[15]趙琪,康平德,戚淑威.羊肚菌資源現(xiàn)狀及可持續(xù)利用對策[J].西南農(nóng)業(yè)學報,2010,23(1):266-269.
責任編輯/丁 珌
The Primary Introduction Experiment of Morchella importuna
Chen Xihuan,Wu Dazhong,Luo Xuemei,Chen Hong,Yu Lixuan,Ji Jiaguo
(Youxi County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Morchella importunawas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and cultivated in Youxi County,Fujian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is species could be cultivated under the forests and gaps at the altitude of130 to1100 meters in this test site.The detail cultivation technique,characteristics,behaviors and ecological habits were described,whi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mass production.This assists toextend this species in Fujian Province and enrich the rare edible fungus resources.
Morchella importuna;introduction;Fujian;cultivation under forest
S646.9
A
1003-4382(2016)12-0042-03
2016-07-19
2016-08-30
陳錫桓(1970-),男,福建尤溪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培育、森林保護等研究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