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瑋倩
[摘 要]在現(xiàn)代社會,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要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努力走出陳舊、單一、說教的格局,通過教學內容豐富化、教學活動多樣化、教學手段信息化等來“開放”自身,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提高師生雙方的互動率和親密度,增強教學活動的實用性和時代感。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開放 豐富化 多樣化 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6-052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學生的生活及其社會化需求是課程的基礎?!彼裕鎸θ缃襁@個多元、開放的世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簡稱“品社課堂”)也應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努力走出陳舊、單一、說教的格局,通過教學內容豐富化、教學活動多樣化、教學手段信息化等來“開放”自身,從而增強自身的實用性和時代感,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下面,以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7.跟著唐僧去西游》為例,談談我開放品社課堂的一些做法。
一、開放品社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化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表示:“本課程內容根據(jù)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睋?jù)此,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對象和時代要求等適當豐富品社課堂的教學內容,再將之與教材本身整合。
例如,在《7.跟著唐僧去西游》一課中,教材原本是從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印度民族舞蹈、阿拉伯數(shù)字、泰戈爾、泰姬陵來依次介紹印度的歷史文化的。而我在研究了教材、教參和相關的資料后,發(fā)現(xiàn)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它教派繁多,被譽為“宗教博物館”,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文化與社會的每一部分,其中也包括舞蹈、文學、建筑和數(shù)字……
于是,我決定先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在課前要求學生預習本課并搜集關于印度歷史文化的資料,可以是書上沒有的內容,形式不限(文字、圖片、視頻等都可以)。這不僅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還鍛煉了學生收集、整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學生的表現(xiàn)沒有令我失望。通過預習,他們對印度的歷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對其進行了補充,如在介紹印度的宗教時,他們除了談到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以外,還增加了印度宗教的其他知識,如印度的六大宗教及教徒人數(shù)等。
接著,作為教育活動的組織者,我引導學生掌握印度的宗教與舞蹈、文學、建筑、數(shù)字之間的聯(lián)系,以此將補充內容與原有知識進行整合,順利完成了各部分知識之間的過渡。經(jīng)過對教學內容的豐富化,學生不是孤立地學習印度歷史文化,而是認識到印度文化每一方面各有特點又相互影響,它們共同組成了印度(“印度”在梵文中是月亮的意思)這個如月亮一般神秘、美好的國度。
最后,我引導學生將印度與我國作對比,出示圖文并茂的填空題來升華學生的認識,使學生形成初步的國際視野。
中國是道教的發(fā)源地,印度是( )的發(fā)源地。
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四大發(fā)明”,印度人創(chuàng)造了( )。
中國有魯迅,印度有( )。
中國有長城,印度有( )。
中國的母親河是黃河,印度的母親河是( )。
比起照本宣科,這樣教學,學生收獲的知識更豐富、更系統(tǒng),學生對印度的歷史文化了解得更深入。
二、開放品社課堂,教學活動多樣化
當下社會多姿多彩,單一的教學活動不但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阻礙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導致學生實踐能力的匱乏。其實,教學活動多種多樣,如閱讀、討論、辯論、參觀、調查、訪問、游戲、表演、模擬活動、欣賞視頻等,每一種活動都有其優(yōu)點,但也有與之適應的使用范圍。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選擇學生樂于、適于接受的不同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做一做”“演一演”“練一練”等活動中進行觀察、思考和實踐。這樣,學生才能做到“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而通過自主學習獲到主動發(fā)展。
例如,在《7.跟著唐僧去西游》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學習印度的歷史文化,讓每個小組從“宗教”“舞蹈”“文學”“建筑”“數(shù)字”五個主題中選擇兩個進行合作學習。匯報成果時,學生雖對“宗教”的口頭介紹不太熟練,但也能侃侃而談;對于“舞蹈”進行表演,即使略微羞澀,也有模有樣;對于“文學”詩句朗誦,雖不約而同,卻也娓娓動聽;對于“建筑”圖片展示、視頻欣賞,如身臨其境,陶醉其中;對于“數(shù)字”,則采取搶答的方式,舉手踴躍,興致盎然。各小組都積極匯報、勇于上臺,學得不亦樂乎。
三、開放品社課堂,教學手段信息化
如今,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全球變成“地球村”。信息技術可以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全方位地優(yōu)化教學手段,使之更有趣、更高效。有時,品社課堂的教學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對此教師應根據(jù)實際條件,就地取材,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掘和利用已有的資源,以拉近學生與學習對象的距離。如《7.帶著唐僧去西游》這一課就需要學生盡可能地接觸、了解印度的歷史文化。而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郊區(qū)小學,學生的眼界、視野相對閉塞,對“印度”這個國家的了解也較少。于是,在上這一課時我利用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手段來縮小學生與印度的距離,加深學生對印度的了解。
首先,利用一段印度的歷史文化宣傳片導入,在印度民族音樂的伴奏下展現(xiàn)了關于印度歷史文化的幾個典型場景,讓學生對印度的歷史文化有初步感知。
其次,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出示清晰放大的世界地圖,讓學生親身體驗白板的隨意放大、縮小、拖動、即寫、即畫、即擦等功能,既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基本地形,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操作性和互動率。
再次,播放印度電影中的經(jīng)典歌舞片段來表現(xiàn)印度舞的風格,播放“鳥鳴之樂”為《飛鳥集》朗誦配樂來渲染印度文學的動人,播放“泰姬陵”的介紹短片來反映印度建筑的非凡,展示阿拉伯數(shù)字的古今對比圖來突顯阿拉伯數(shù)字的特點。這些多媒體手段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欣賞印度的歷史文化,這樣學生收獲的知識與感悟也更鮮活。
最后,通過中印文化對比圖來引導學生學習外國時應聯(lián)系本國國情,尊重不同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使學生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視野。
綜上所述,在21世紀,小學品社課堂可以通過教學內容豐富化、教學活動多樣化、教學手段信息化等來“開放”自身,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提高師生雙方的互動率和親密度,增強教學活動的實用性和時代感。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王世清.緊密聯(lián)系生活,提高德育實效——以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伸出愛的手——走進殘疾人》為例[J].福建教育,2014(2).
[3] 李沫寒.關于品德與生活(社會)課選擇教學策略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上),2013(10).
(責編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