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芬
摘要: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課堂教學已不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運用“導學案”“以導促學”“先學后教”的新課堂模式順應了歷史潮流,真正讓教師和學生從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而要實現(xiàn)新課堂的質的轉變,教師必須在“學”和“導”上下功夫,創(chuàng)設語文課堂教學新天地。
關鍵詞:導學案;關注學生的“學”;注重教師的“導”;提高課堂實效
社會前進的步伐邁進了21世紀,在中國,越來越多的老師都感覺課堂教學進入了一種“實效疲勞”期,課堂教學效果很不盡人意,一批教育界的精英開始對當前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出質疑,不斷實驗、探索、尋求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以使當前的課堂教學從困境中解脫出來。于是,在中國基礎教育的新天地中,“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東廬模式”等新的教學模式出現(xiàn)了,“導學案”也因此應運而生,它的出現(xiàn),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氣。
作為教學實驗改革的一種載體和工具,“導學案”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是一定要緊緊抓住學生的“學”不放松,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去思考、合作、探究,這也是教師能否真正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式的一個關鍵點、難點,要想從根本上提高“教”的實效,必須在此有所突破,因此,教師首先要做足“學”的功夫。
對于上述觀點的闡述,首先我們不能不再了解一下著名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其研究結果是:在塔尖,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第四種,是“示范”,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讀到這里,反觀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老師的“教”只停留在第一至第四種學習方式,最多停留在第五種,而第六、第七種學習方式運用得就很少,或者說根本不知如何運用,這也就決定了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存在著諸多弊端、實效低下。傳統(tǒng)課堂是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為紐帶的課堂,它是以師生間的問答為主要呈現(xiàn)形式的課堂,教師在整堂課的推進過程中,關注的只是個別的學生,那就是,當一個問題拋出來之后,只要有一個學生回答正確,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任務就算完成,于是就推進到對下一個問題的問答。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把注意力落在那幾個能正確回答問題學生即中上等的學生身上,而對于那些不能給出正確答案的學生即后進生則不再關注,就這樣,一節(jié)課總是重復著這樣的問答,總是那幾個學生在回答問題,課堂氣氛的沉悶死板可想而知,其實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基于以上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現(xiàn)實,使用“導學案”的語文新課堂注定擔負著重構課堂模式的使命,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就有這樣的話:“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彼?,在“以導促學”“先學后教”新課堂中,教師更要盤活課堂上所有的資源,包括學生,它要讓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它要讓所有的學生都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真正學有所獲。這就要求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重新組織、建構一種新的課堂模式,即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學”貫穿始終,每位學生必須自主完成一些學習任務,他們以“導學案”為“學”的平臺,無論是課前的預習、課堂上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還是課后的拓展、反思,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讓學生來完成,在此,每位學生幾乎都要調動身上的各種感官,既要動腦,也要動嘴、動手;既要查字典詞典、朗誦背誦,也要造句仿句、寫話說話甚至演講辯論……總之一句話,在與“導學案”為載體的新課堂中,必須要把教師的講即“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即“學”的過程,教師要千方百計,以“導學案”為依托,做足“學”的功夫,爭取課堂實效的最優(yōu)化。
做足了“學”的功夫,那教師的“導”是否就可以放一邊了呢?非也。在此有必要先對導學案中的“導“作一下說明:導學案主要采取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是無所事事,對學生放任自由,而是要當好“導”的角色,注意對“學”的過程的監(jiān)控和引導,教師仍然要充當“火車頭”的作用,那就是要在“導”上下功夫,將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引向深入,這里的“深入”不是教師給予學生有關問題的更全面更深層次的答案,而是給予學法的指導。如朱自清的《春》這一課的教學,在導學案中有品析文章的語言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的問題是這樣設計的:“本文的語言清新優(yōu)美,用詞準確生動,請你仿照下面的示例,找出文中用得準確生動的詞,并說說你探究的結果?!薄笆纠何野l(fā)現(xiàn)‘鬧字用得好,它不僅寫出了聲響,而且將成千成百的蜜蜂在百花叢中忙忙碌碌,采花釀蜜的熱鬧景象生動形象的表現(xiàn)出來了。”這樣的示例一出,其實就是給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學生有“法”可依,探究的結果很快就出來了——他們很容易就找到了“鉆”、“籠”、“逼”、“靜默”等詞語,而且回答得很準確、精彩,這也正是我最為期待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文能力如理解能力、遣詞造句能力、審美能力等得到了提高,語文素養(yǎng)也因此獲得了培養(yǎng)。從另外的角度來講,這就是用教學實踐對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最好的詮釋。由此看來,教師在“導”上下足功夫,就是對學生“授之于漁”,確實能使課堂教學有意想不到的亮點出現(xiàn)。談到這里,我們如果再回過頭來讀一讀老祖宗“教學相長”的話,肯定有更深刻的理解。
以“導學案”為載體的語文新課堂教學模式,旗幟鮮明地向以往“滿堂灌”的語文課宣戰(zhàn),其本質特征就是“先學后教”、“以導促學”、“以學定教”,突出了學生“學”的主體地位,也不是機械地排斥老師的“教”,關鍵是教師要懂得如何把握“教”的分寸,這里的“教”即“導”,沒有“學”,何來“教”,“教”來源于“學”,正如裴娣娜教授所說的那樣:“教學活動中,教離不開學,學也離不開教,教學永遠包括教和學,是教與學有機結合的辯證統(tǒng)一?!笨傊痪湓挘挥凶鲎恪皩W”的功夫,把握好“教”即“導”的力度,才能真正提高課堂實效,開創(chuàng)語文課堂教學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 劉衛(wèi)平.“少教,才能多學”.廈門大學出版社.
[2] 顧黃初.“‘導兒學步的真諦”0江蘇教育,1991(01).
[3] “語文教學通訊”.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