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松
摘要:微信公眾平臺以其操作簡便、發(fā)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費用較低等優(yōu)勢特征,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及交往活動的重要工具。教育教學改革是我國推進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重要領域。高等院校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高級人才的基地,歷來重視教學改革?;诖?,強調搭建微信輔助課堂教學交流平臺,使之成為高校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增進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并充分發(fā)揮其在高校教學改革進程中的作用。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1.112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過網絡發(fā)送文本、圖片、語音、視頻信息,并支持多人群聊、視頻通訊、實時對講等功能的手機通信軟件。智能手機用戶可以免費下載、安裝并使用微信軟件及其各項功能。該通信軟件實現(xiàn)了跨通信運營商、跨系統(tǒng)平臺的信息傳播,在用戶關系、通信形式、傳播方式上都帶來了新的變化,創(chuàng)建了新的移動溝通體驗,成為一種重要的移動互聯(lián)網入口。微信公眾平臺是騰訊公司于2012年8月18日在微信軟件的基礎上,針對企業(yè)、媒體、個人等用戶推出的一項功能模塊。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注冊微信公眾號,從而實現(xiàn)與目標群體的文字、語音、視頻、圖片等信息的交流。智能手機用戶可以通過掃描、識別微信公眾平臺的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相關信息。2016年5月,騰訊公司公布了2015年業(yè)績報告,該報告顯示微信用戶平均年齡為26歲,862%的用戶是在18之間至36歲之間。其中,大學生成為微信用戶的主要群體。如何利用微信公眾平臺,以微信公眾平臺為學習資源,以課程為中心,以學生為目標人群,搭建微信輔助課堂教學交流平臺,使之成為高校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增進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成為高校教學改革進程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方向。使用微信公眾平臺輔助高校課堂教學,授課教師首先要在微信公眾平臺網站填寫相關信息,申請平臺注冊。通過審核后,授課教師就可以使用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各項功能了。
1微信公眾平臺是新時期重構高校師生交流關系的重要橋梁
交往教學論是20世紀70年代聯(lián)邦德國的K沙勒與KH費舍爾首先提出的側重探討師生關系的教學思想。該理論把教學具體分為四種不同的水平,其中,“為了教學的交往”,即交往已經滲透教學過程中,交往被視為教學手段和方法。微信輔助教學平臺正是基于交往教學論的一種新型教學形式。在高校課堂教學中,授課時間是有限的,師生間的交流僅在課堂上進行,教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師生間對課堂知識、課外知識的交流也不充分。伴隨中國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提升,無線網絡大量普及,當代大學生網絡化生存已經成為普遍現(xiàn)象。學生往往希望進行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顯然,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無法完全滿足新時期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作為高校教師,應當及時認識到學生的這種轉變,現(xiàn)代的教學不僅是老師教,學生學的過程,學生更渴望得到以自我為中心,與授課教師進行平等、及時的溝通與交流。微信公眾平臺恰恰為新時期高校師生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臺,極大的滿足了師生間進行知識交流、實時對話、課后互動、及時反饋等方面的需求。
2構建微信公眾平臺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教學改革是我國推進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重要領域。高等院校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高級人才的基地,歷來重視教學改革。以往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改革主要圍繞提高教師授課技能、提升授課教師學歷水平、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引入多媒體教學、實踐課教學等問題展開,這對強化高校學生基本專業(yè)知識,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等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這些革新幾乎仍是圍繞的課堂教學本身展開的,如何幫助大學生更好的利用大量的課后時間,如何更好的接收每位學生的學習反饋,如何引導學生擴展知識面,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等輔助教學問題仍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在這方面,微信公眾平臺的強大功能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各個學習章節(jié)進行詳略得當?shù)娜嬷v授,確保學生能夠充分掌握該門課程的知識點。而微信公眾平臺則可以為教師靈活開展課上及課后教學提供幫助,同時,它也將成為學生學習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學習資源。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后臺上傳與課程相關的資料,如課程大綱、教學方案、教學日歷、講義、課件、練習題庫、課后測試題庫、推薦書目、推薦文章、上傳視頻、音頻等學習資料,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構建豐富的信息資料庫。同時,教師還可以針對重點、難點問題、熱點問題,上傳“微課”,從而進一步豐富課程內容。授課教師可以將這些信息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群發(fā)給全體學生、學生分組或者直接發(fā)送給特定學生,通過學生的反饋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等信息。從學生的角度來講,只要其使用智能手機或其他移動通信設備,在有通信網絡覆蓋的情況下,就可以充分利用課后時間(無時間、地點限制)甚至是零散時間,隨時接受信息或主動學習微信公眾平臺資料庫中的信息。
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的構建,實現(xiàn)了高校教學從課上有限時間的知識點基本覆蓋到課后任意時間的重點、熱點知識點的引申、深度解讀,再到課堂信息及時、有效反饋。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的后臺監(jiān)控,授課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課后學習的進度、完整度等信息,從而對學生課后學習進行主動監(jiān)控,督促學生學科。這一有效循環(huán),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環(huán)境,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3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對學生形成新的評價、考核體系
傳統(tǒng)高校教學對學生的評價、考核往往關注的是學生的期末考試情況、日常的出勤、課堂表現(xiàn)、課間作業(yè)、實習的完成情況等,其中,對學生該門課程成績影響最大的是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或期末提交結業(yè)作業(yè)的成績。這些評價、考核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等,但并不能充分反映學生的全部學習狀態(tài)和水平,尤其是學生課后學習情況,授課教師基本上是無法充分了解的。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的引入,為授課教師對學生進行綜合、客觀評價、考核問題提供了更好的渠道。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后臺,授課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進度監(jiān)控、獲取信息反饋,組織學生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分組討論、熱點問題討論等。這些活動的展開,可以幫助授課教師對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進行全面掌握,能夠對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有準確的認識,對學生學習能力、科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有更準確的把握。借助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授課教師可以對每一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客觀評價,從而為教師對學生給出的最終考核成績提供重要依據。
4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為高校進行學分制改革提供保障
學分制以選修制為基礎,以學分為學習量的計量單位,以多樣化教育規(guī)格和較靈活的過程管理方式為特征,是適應學生個性差異的一種柔性教學管理制度。學分制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學分制的推行,有利于發(fā)揮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高校教學適應市場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表現(xiàn)。學生能否按照自身發(fā)展的需求,選擇到符合學科知識體系的課程,選擇到自己感興趣的課程,直接影響著學分制是否能夠真正發(fā)揮對學生開展個性化教學的效果。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使得授課教師可以將與課程相關的資料全部上傳至后臺,供學生查閱。學生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查閱相關課程內容,在選課之前就可以對課程內容、考核方式、授課形式以及對授課教師進行全面了解,從課程的學術性、實用性等角度決定是否選擇該門課程,提高選課質量。
同時,由于選修課的授課形式較必修課而言要更多樣化,不拘泥于課堂教學,結業(yè)方式也由期末書面考試變成提交論文、完成調查報告、進行試驗實踐等,因此,授課教師能否對學生選課后的各方面的表現(xiàn)給予正確評價,也是確保學分制能夠真正發(fā)揮作用的保障。對此,微信公眾平臺多元化的資料存儲功能及學習監(jiān)控等功能將發(fā)揮重要作用,為教師更好的開展選修課教學、評價考核提供保障。
5微信公眾平臺為學生間進行知識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當代大學生間的交流除課上溝通外,更多的傾向于通過移動網絡設備進行語音、圖片、視頻等方式進行。尤其對于那些不太敢于在課堂上發(fā)表自己意見的學生,其更易于接受通過微信平臺,以文字、圖片等方式與老師和同學們進行溝通。同時,通過這種方式溝通,也避免學生產生過大的心里壓力。通過一段時間的課程講授,授課教師就可以基本掌握授課對象的情況,如學習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感興趣的知識領域等。授課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對象的這些基本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一般以3-5人為一組。通過向微信平臺學生編組定向發(fā)送學科熱點問題、存在爭議的問題等方式,組織學生在課后開展討論(一般限定合理時間,要求學生完成意見交換并發(fā)表)。學生之間可以針對授課教師發(fā)送的話題展開討論,交換意見。通過查閱資料,學生可以進行進一步深入的溝通,形成個人觀點。從而彌補了課堂提問過程中,學生相關知識了解得比較少,討論不深入,甚至拒絕參與討論的情況發(fā)生。學生討論的方式、時間、進程,討論的方向等,授課教師可以全程參與并指導。小組討論結論的提交方式,也比較多樣化,可以是文字性的,也可以通過制作微視頻、制作多媒體課件、編寫思維導圖等學生熟悉的方式提交。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小組討論功能,不僅能夠給學生提供信息交流平臺,還能通過同組同學的相互帶動作用,督促學生更合理地利用課后時間,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從而在小組討論中更好的、更充分的展現(xiàn)自己的能力。
在學習討論過程中,如果學生遇到了掌握的不太好的知識點,甚至是未接觸過的知識點,則學生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資料庫,首先向微信公眾平臺發(fā)送關鍵詞進行信息查詢。如果微信公眾平臺未能解決該問題,則學生可以通過查閱其他資料或者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向授課教師或其他同學提出問題,通過溝通解決。這種實時溝通有利于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普及功能提升,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功能必將逐步融入現(xiàn)代高校教學進程中。通過平臺建設,豐富且多元化的信息資源的提供、方式靈活且平等的交流過程、幾乎不受約束的學習時間及形式安排等因素,都將極大的吸引學生參與課后學習,從而對課堂教學形成雙向互動、相互促進的作用,更好的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鞏固課堂內容、增強實踐能力。微信公眾平臺輔助課堂教學,為我國高校開展教學改革提供了更好的、學生更易接受的選擇,為向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環(huán)境提供了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王萍.微信移動學習的支持功能與設計原則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3,(6).
[2]丁業(yè)銀.大學微信互動課堂的教學創(chuàng)新——以廣告學專業(yè)為例[J].科技經濟市場,2013,(11).
[3]孟燕,徐威,展海燕.高校學分制改革的問題與思考[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