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清明
摘要:現代教育把學校教育看作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交往、溝通的活動,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教與學統(tǒng)一的交互、合創(chuàng)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優(yōu)化教學互動的方式,調整師生關系,形成和諧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師、學習個體與小組以及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合作,充分發(fā)揮課堂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以及個體主動探究的互補優(yōu)勢,強化人與環(huán)境的交互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即個體積極參與的共同創(chuàng)造,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模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互動
新課程強調的教學過程是個師生互動、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教學本應是“交往、互動”的,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互動過程。要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必須突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重視教學互動的建構。根據集體動力理論和需要動機理論,采取教與學的互動學習方式,促進師生交往,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學生內在需求和外界學習環(huán)境結合起來,把知識、能力、人格“內化”給學生,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形成互動、互助、互促的自組織,促使教師與學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學活動中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一、互動創(chuàng)新,從學生自學中抓起
1、教師規(guī)定明確、具體的自學內容,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筆者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把教學目標分成兩類,即必達目標和爭達目標。所謂必達目標就是95%以上的學生都能達成的目標,如字音、字義、詞義、句意(有時也包括簡單的結構、中心)等。所謂爭達目標就是有一定難度、有一定創(chuàng)新意識的需通過努力才能成達的目標。對于爭達目標,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完成,教師多引導多鼓勵,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這樣既使教學落到了實處,也注重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2、留給學生必要的自學時間,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自學中創(chuàng)新。以往教學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獨占課堂乃至課外時間,這很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和習慣的形成,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因此我們在教學實驗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習慣中,更注重創(chuàng)新教育。
3、重視學生群體自學的形式,引導學生之間互動,促進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學生群體自學,是指以討論交流為主要形式的互相啟發(fā)、互相更正、相互補充的學生自學活動,這種活動有利于發(fā)揮群體智慧的作用,能更好地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因此,許多教學任務都是在學生的熱烈討論和激烈爭辯中完成的。
二、在關愛、激勵、自信中實現有效互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备鶕傲_森塔爾效應”,自信心對學生的學習非常重要。羅森塔爾的實驗: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從18個班中隨意抽取了一些學生,以贊賞的口吻,煞有其事地將“最有發(fā)展前途者”的名單鄭重交給校長和有關教師,并一再叮囑:千萬保密,否則會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八個月后進行復試,奇跡出現了:名單上的學生個個成績進步快,情緒活潑開朗,求知欲旺盛,與老師的感情特別好。為什么這些本來十分普通的孩子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學家通過“權威性謊言”暗示老師,堅定了老師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激發(fā)了教師獨特的深情,教師掩飾不住深情,通過眼神、笑貌、嗓音等滋潤這些學生的心田,學生更自愛自強,一股幸福、歡樂、奮發(fā)的激流在心中蕩漾,使他們的學習變得更主動、積極。
三、在角色平等中共進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過程忽視教師和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對知識的建構,導致知識和技能的生成性在機械的“傳遞――接受”中隱退。多年來我們習慣于根據自己設計的思路進行教學,認為我們怎樣教,學生就得怎樣學。課堂教學變得死氣沉沉,教師講得吐沫橫飛,學生卻昏昏欲睡。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應只是無條件地接受教師或書本的傳授,而應是主動選擇、主動建構,并將知識納入自己的經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蔽覀儽仨毚蚱埔粠樵甘降慕虒W模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的活動中。一旦教學活動“動起來”,課堂也必將是生動活潑的。如:我非常注重文本賞析的教學,讓學生自我品評文本的字詞句章,并把自己的欣賞心得講給同學和老師聽,讓大家分享每一個心靈喜怒哀樂。學生多角度和文本對話、和教師對話、和同學對話、和自己的經驗、情感和價值觀對話,活躍了課堂氣氛,建構了知識,培養(yǎng)了多方面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否自覺參與語文教學雙邊活動是衡量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志,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依據和歸宿,是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語文教學互動場構建的核心是主體性,學生是接受知識、消化知識的主體,是認識客觀規(guī)律的主體,是不斷完善自我認知結構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參與語文研究實踐活動,在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主動學習的心理傾向,形成指導學習探究的個人觀念體系。教師要善于不斷創(chuàng)設具有激發(fā)性的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能動性的體現;堅持自主活動,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在嘗試、探究、交往等自主活動中獲得信心,個性傾向得以舒展。課堂教學要善于通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和自主習慣,使他們成為一個會學習的人,一個具有主體性人格的人;引導學生對課堂教學信息敢于質疑,敢于發(fā)表不同見解,主動發(fā)現問題,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只有學生能用自己的知識經驗理解知識,賦予知識以個人意義,所學知識才不會成為外在賦予自己的負擔,而是可利用的資源。
新世紀賦于我們新的使命,《新課標》帶給我們新的要求。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應當做到的就是也要把學生當作一個主體的人來看待,熟悉到師生雙方都是彼此關系的創(chuàng)造者,都有交流的直觀能動性,師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在這種師生互教互學的過程中,突現學生的價值,把課堂學習變成學生學習的樂園,使學生想學、樂學、愛學。
參考文獻
[1] 施玲玲.試談小學語文互動教學法.語文教學與研究[J].2007.45:38.
[2] 李會鋒.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初探.吉林教育[J].2007,2:63.
[3] 劉軍.小學語文互動式閱讀教學林區(qū)教學[J].20078-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