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魯魯
[摘 要] 寄宿制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與同伴交往中很容易產(chǎn)生碰撞和互相排斥。該如何培養(yǎng)寄宿制學生良好的同伴關系呢?本文從 “培養(yǎng)良好同伴關系的重要性”“培養(yǎng)良好同伴關系的舉措”“幫助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等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 寄宿制學生 同伴關系
寄宿制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家長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才選擇了上寄宿班。他們當中不少孩子任性、嬌橫、自大、孤僻,阻礙了集體生活的參與。因此,教師要正確引導,讓學生明白良好同伴關系的重要性,積極組織交往活動,使學生擁有和諧健康的同伴關系。
一、培養(yǎng)良好同伴關系的重要性
1.良好的同伴關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礎
寄宿制學生離開父母的關愛,很容易產(chǎn)生孤獨感,如果感知自己在同伴中較低的社交和友誼地位,就會產(chǎn)生孤單、落寞和不安全的主觀情感體驗。如果在同伴中受到關注、肯定和贊許,就會對集體產(chǎn)生依戀感、歸屬感和安全感。同伴之間平等、親密的交往為少年兒童提供了安全感,增強了自主感,也獲得了心理健康的基礎。
2.良好的同伴關系是順利完成學業(yè)的保證
當我們沒有受到他人的關注時,可能會缺乏信心,對自己的價值產(chǎn)生疑問。少年兒童渴望被同伴接納,但要想被同伴接納,自己必須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與群體保持認同。在與同伴的交往碰撞中,學會了肯定自我,反省自我,習得新角色、新技能,從而適應了集體生活,順利完成學業(yè)。
二、培養(yǎng)良好同伴關系的舉措
1.和孩子們一同成長
教育培養(yǎng)的是社會的人,要引導孩子融入社會成為一個“社會的人”,教師首先自己要關注時事政治、社會熱點,關注科技信息,了解科技動態(tài),還要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和學生做深入的探討,引領孩子在參與社會實踐中開闊視野,培養(yǎng)能力,并促進法制意識、社會責任感的形成,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的養(yǎng)成。
今天的學生渴望師生交流,他們用探索的眼光觀察世界,他們有不懂的問題一時想不通,與父母關系又相對疏遠,存在一定距離,而對老師有較大的信任與尊重。因此,教師不妨“蹲下身子看孩子”,用童心童眼看世界,用心去體會,用愛去實踐,最大限度地理解孩子鮮活的童心,和孩子的情感達到高度融合,從而引領著孩子去向往美好的境界,使身心得到充分自由的發(fā)展。
2.發(fā)揮班集體的“森林效應”
在森林中,由于樹木都要爭奪陽光和空氣,所以大多長得又高又直,樹權也少得多。在一個良好的班集體中,由于班級正氣的形成,班集體在同學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都想在集體中成長,為集體服務。而在集體中,由于同學們的關心、熱愛集體的行動會在集體中產(chǎn)生交互作用,能喚起學生積極的個性意識,發(fā)展他們的個性,促進學生對自己思想和行為監(jiān)督,控制和調適,產(chǎn)生社會的助長作用。
因此,教師還要從班級管理的“權威”角色中退出,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班級氛圍,嘗試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自我教育、互助教育,從而為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人格的塑造推波助瀾。
三、幫助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
家庭關系是學生賴以生存的各種關系的基礎。對于一個生活在暴力家庭中的孩子來說,你不能指望他對同伴沒有暴力傾向;對于一個生活在互相指責的家庭中的孩子來說,你不能指望他會寬容他人;對于一個生活在溺愛、嬌慣的環(huán)境中的孩子來說,你不能指望他會謙讓同伴。可以這樣說,有什么樣的家庭關系,就有什么樣的人。
因此,一個關心學生精神發(fā)展的教師,他應該避免單純地肯定或否定某個學生的道德表現(xiàn),他應該更多地把自己的目光放在影響學生形形色色道德表現(xiàn)的各種關系上,要努力利用自己的素養(yǎng)去影響各種關系,特別是家庭關系。引導家長進行多方面的交流,深入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讓學校和家庭這兩只強有力的手,一起托起學生燦爛美好的明天,在兩手的指引和呵護下,讓學生健康、愉快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