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振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只僅僅講授計算機基礎理論和簡單的office辦公軟件操作技能,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是很好,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使畢業(yè)生在計算機能力方面不僅要掌握軟件硬件的基本知識,具備使用計算機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互聯網知識,實際的辦公軟件應用能力。
關鍵詞: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一.引言
隨著高職院校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已經成為大專畢業(yè)生應該具備的基礎技能,計算機教學已成為素質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高職高專學生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只僅僅講授計算機基礎理論和簡單的office辦公軟件操作技能,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是很好,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使畢業(yè)生在計算機能力方面不僅要掌握軟件硬件的基本知識,具備使用計算機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互聯網知識,實際的辦公軟件應用能力。
二.《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現狀
當前,高職院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總結為以下幾點:
1.新生計算機水平差異大
隨著計算機基礎教育在初中、高中階段的普及,學生入學前掌握的計算機文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學生已經具備較好的計算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而有的學生剛剛接觸計算機。另外,由于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差異,在以后一段時間,新生入學的計算機水平會呈現出更大的差異。
2.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
目前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觀念落后,認識不到位的現象,只關心理論課的教學,忽視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沒有明確的考核辦法。
3.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依附于理論課程
在以前的教學實踐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內容圍繞理論教學內容,實驗內容主要以驗證型實驗為主,只是把理論課堂上所講的方法進行驗證,其過程單調,零散、不系統,缺乏實際應用性,學生很難把這些內容有機地結合運用,忽略了實驗教學本身的系統性、科學性,其結果也使實驗教學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
4. 計算機教師自身發(fā)展的局限性
計算機技術更新快,新技術層出不窮,這就要求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師應該不斷地學習,補充新知識,提升自身素質,緊跟上時代的發(fā)展,向雙師型人才的標準靠攏。
針對目前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現狀,有必要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合理地組織課程內容,結合學生需求特點,因材施教,對高職院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體系進行研究和改革。
三、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針對以上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我們發(fā)現,高職院?,F在所承擔的《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教學任務,應本著為社會提供適應性較強高級人才為目標,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專業(yè)性質、將來工作的需要,實事求是地做出規(guī)劃,使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將來能承擔起各領域中不同層次對計算機要求。
1.改變授課模式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實驗室(計算機、投影、語音為一體)進行授課。針對學生對計算機理論課興趣不高,而實踐課又無從下手的情況,我們可以考慮,改變理論課與實踐課的界限的授課方式,而采取“精講多練、邊講邊練、講練結合、重在實踐”的“講學做一體化”授課模式。
2.調整實驗課內容
由于入學新生的計算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有的學生已經很熟悉,而有的學生卻感到很陌生,如果讓所有學生按一個步調、同一要求學習相同內容,既滿足不了部分很熟悉的學生需求,也會影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進行實驗課程的教學時,可以將系列課程實驗分為三個層次:計劃內實驗、開放性實驗和大型綜合實驗。第一層次是計劃內基礎與驗證型實驗訓練,主要針對基礎差的學生,通過這些基本實驗,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第二層次是設計與開放型實驗訓練,面向基礎較好的學生,除了基本實驗以外,再設計一些開放性實驗,以“實驗任務”的形式組織教學,通過綜合利用掌握的知識來設計、開發(fā)并最終完成實驗項目的要求。第三層次是面向有探索能力的優(yōu)秀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動手能力。
3.選用高質量的教材
本課程的相關教材有很多,但其中面向高職學生的比較少,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比較難把握,理論與實踐的比例難控制,新技術新發(fā)展難以體現。學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數重理論,輕實踐,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我們可以積極利用計算機學院的本專業(yè)計算機教師資源來著手改革教材,建設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突出計算機新技術,新發(fā)展的教材,建設好本課程的教材,也可以與有實力的高職院校一同編寫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理論和實踐教材。
4.采取新的評價機制
大多數高職院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評價機制是通過上機考試來實現,學生通過上機考試,取得計算機省一級證書。這種考核方式不能夠綜合考核學生對該門課程的掌握情況。所以,我們可以采取新的評價機制,將學生總評成績劃分為平時成績、期末考試和實踐成績,可以擴大平時成績所占的比例,其主要評分依據為學生的實踐學習情況、理論學習情況、作業(yè)完成情況及出勤率情況等。這樣可以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避免期末突擊學習現象的發(fā)生,盡可能減少學生應試現象。平時成績當中,以上機作業(yè)為主要考查部分,這樣能學生提高對所學知識的整體運用能力,比單純地讓學生記憶一些理論知識更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結束語
高職院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是各個學科專業(yè)都要學習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要使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教學上水平、上臺階,首先應改變原有的授課模式,調整實驗課內容,緊跟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文化基礎知識、技術和方法,以及培養(yǎng)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yè)領域中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波,王曉峰. 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J]. 高師理科學刊. 2016(03)
[2] 劉靖. 基于項目驅動的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 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