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的運用體育場地和器材,被賦予了諸多的作用,譬如器才具有的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個體化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等。雖然在許多優(yōu)質課、教研課和展示課中,體育器材和場地的運用花樣繁多,功能齊全,但現(xiàn)實中的常態(tài)體育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場地和器材并沒有引起一線體育教師們的足夠重視。科學合理地運用場地與器材,不僅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讓讓學生主動學習,有效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體育課堂教學 體育場地和器材 合理利用
中央7號文件提出“中小學要認真執(zhí)行國家課程標準,保質保量上好體育課”。體育課是學校體育的主要渠道,是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主要形式,也是保障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的重要基礎。作為每位體育教學工作者,在新課標背景下,怎樣上好體育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課題。為了使課堂教學更具有實效性,充分利用好體育器材和體育場地,在此淺談一下體育器材與體育場地的合理利用。
一、合理利用體育器材,科學規(guī)范體育場地
新的體育課程標準指出,要逐漸淡化競技體育的教學模式,向著健康三維觀發(fā)展: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雖然如此,但相關的運動技術、運動技能還是應該傳授的。同時,更不能因為當前校園安全的加強而影響體育教學項目的廣泛開展。因此,作為一名稱職的體育教師,在擬定教學計劃時就應該盡量考慮到充分利用學?,F(xiàn)有的體育器材和體育場地,并加以合理利用。備課時也要認真安排,上課前應該提前劃好場地。總之,不能使優(yōu)良的場地和豐富的器材受到閑置和荒廢。
二、精心安排器材場地,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為了充分向40分鐘要質量、求效果,加大學生的練習密度,提高學生的運動強度,達到一定的運動量,器材和場地的合理安排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進行50米短跑教學時,除了安排50米快速跑和接力跑之外,還可以增加練習的形式,采取50米快速直線跑接返回蛇形跑。該練習的器材和場地可作如下安排:上課前準備好20只自行車外帶,跑道左右兩側距跑道1米以外各擺放10只自行車外帶,要求擺放在一條直線上,每兩只相距4米。練習時學生排成四路縱隊站于起跑線后,左側兩路的學生跑完50米直線后向左轉沿著自行車外帶有序地以蛇形跑的形式,用80%的力量跑回起跑線,右側兩路跑完50米直線后則向右轉,以同樣的方式跑回起跑線。
三、整潔規(guī)范教學場地,促進教學順利進行
整潔規(guī)范的教學場地,有條不紊的教學秩序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并順利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在進行游戲“套圈接力比賽”前,教師在做課前準備時,可在場地上作上標記,用粉筆畫上直徑30厘米的圓圈,然后再擺放上自行車外帶。游戲開始前,教師在講方法與規(guī)則時應要求學生套圈結束后,必須把自行車外帶放到原來放的位置,這樣練習場地就會整潔有序,有助于游戲的順利進行。做“換物接力”游戲,一般使用的器材是沙包、小膠球、壘球和海綿球這幾種器材,圓形帶彈性的占多數,容易產生滾動的情況。因此,在做“迎面換物接力賽”時,可以在接力跑的途中擺放4只自行車外帶(一般的體育課堂教學都是以4列橫隊或4路縱隊站立,同時,自行車外帶在運用到體育器材中可以說是十分廣泛的),以利于學生換物時圓形的器材不會隨意滾動。在進行“沖過火力網”和“打龍尾”等游戲時,也應該在課前劃好場地,將做游戲的學生限制在一定的活動范圍內。
四、認真組織順利教學,合理安排確保安全
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新穎,教學效果優(yōu)異的體育課是每個稱職體育教師所追求的,同時也是一堂體育課的基本要求。然而,體育課堂教學的安全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體育教學中,練習支撐跳躍項目和田徑跳躍項目時的危險性都比較大。因此,就以上兩個項目分別進行闡述。首先,支撐跳躍項目的教學除了需要良好的課堂秩序和教師的認真保護幫助外,場地的安排規(guī)劃也十分重要。課前劃場地時,助跑線兩側的連線向前延伸,與跳箱形成倒梯形,這樣利于學生觀察練習者的情況,完成練習的學生可任意站在兩側的線上。學生站立的次序應該是助跑線兩側的學生為排頭,接近跳箱的學生為排尾。其次,田徑跳躍項目中的急行跳遠和急行跳高的教學,也同樣要有良好的課堂秩序與教師的精心組織安排。上課前教師仍然要劃好練習時的助跑跑道,以利于練習時的良好秩序。學生站立的次序與支撐跳躍項目相同。另外,在進行跳高練習時,教師應要求學生不能站在跳高架的側面,以免被練習者踢起的橫竿傷及身體。
總之,我們體育教師要記?。后w育場地、器材是為教學服務的,要充分考慮學習目標、學生實際、教學內容等,精心利用與開發(fā),因地制宜地設計與創(chuàng)造體育場地器材,使之成為有效體育教學的保證。
參考文獻
[1] 楊寧.無錫市市屬學校體育資源與社會共享的現(xiàn)狀分析[D].蘇州大學,2014.
[2] 張智敏,馮青山,魏彪.中學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運營模式的實證研究--以大同市為例[J].運動,2010(12).
[3] 黃群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困境及對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0(05).
[4] 雷厲.國內外體育場館政策及對我國體育場館未來發(fā)展的啟示[J].體育文史, 2000(03).
[5] 許閩峰,顧美蓉,李樹怡,姜達維,劉素珍.對北京、天津、上海學校體育場地開放情況的調查研究[J].體育科學,1999(04).
[6] 翁國柱,王向陽,張文乾.對福州5所高校體育場館資源配置和經營效益的分析[J].科技資訊,2006(03).
[7] 袁廣鋒.北京奧運會場館功能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基于我國大型公共體育場館運營現(xiàn)狀的反思[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01).
[8] 洪霞.蘇州工業(yè)園區(qū)中小學“體教結合、一校一品”特色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研究[D].蘇州大學,2013.
作者簡介:馬永剛(1970.07—),男,四川省西昌市人,學歷:大學??疲袑W一級教師,現(xiàn)任教于四川省西昌市禮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