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玉+倪蓉
【摘 要】詩歌翻譯具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翻譯技巧。本文以馮唐譯版《飛鳥集》為例,分析其藝術思維模式和翻譯技巧等,并從中學習和感悟翻譯的魅力。
【關鍵詞】《飛鳥集》;詩歌;翻譯
中圖分類號:I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261-01
著名作家、詩人馮唐先生出版了譯作《飛鳥集》,毀譽參半。作家李銀河曾贊譽道:“馮唐譯的《飛鳥集》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中文譯本,馮唐譯的才是詩,鄭振鐸譯的缺乏詩意?!盵1]有人稱馮唐譯本荒誕粗俗,是翻譯史上的一次恐怖襲擊。[2]眾說紛紜,各有各的道理。在筆者看來,馮唐先生的譯本《飛鳥集》,充滿個人特色,我們可以從馮唐的詩歌翻譯中學習他巧妙的思維方式和技巧。
一、詩歌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
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有人認為詩歌的主旨往往遁形于無跡,主題時時既在場又缺席,難以捕捉。[3]詩歌翻譯有自己的原則,是從形式到內容對詩歌本身的全面再現(xiàn)。[4]譯者在翻譯詩歌時,要表達出抽象的詩意,還要忠實于詩歌的具體形式、格律等。在詩歌翻譯上的問題,更多集中在“神”而非“形”。譯詩的“形”與原文的“形”在直觀上便可以看出是否統(tǒng)一,因此對“神”的翻譯便更重要和困難。
綜上所述,基于詩歌強烈的主觀性和獨特的翻譯原則,詩歌翻譯的理論也獨特。中文詩詞英譯大家許淵沖曾總結提出“三美論”,即“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 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5]這一點在馮唐譯詩里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二、馮唐譯詩的操作研究
譯者在翻譯操作兩個方面特別注意,即文本單位和翻譯操作的思維過程。[6]在筆者看來,詩歌翻譯的文本單位翻譯依賴于翻譯技巧;而思維過程則依賴于譯者的思維方式。在馮唐譯詩《飛鳥集》中,作者運用了充滿藝術性的思維模式,帶來了獨特的譯作。
(一)藝術性的思維模式
詩歌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文化語境、社會因素和意識形態(tài)等都對思維方式產(chǎn)生影響。馮唐詩人的身份注定了他詩人化的思維方式。
原詩:You smiled and talked to me of nothing and I felt that for this I had been waiting long
馮唐譯文:你對我微笑不語/ 為這句我等了幾個世紀
鄭振鐸譯文:你微微地笑著/ 不同我說什么話/而我覺得/為了這個/我已等待很久了
對比一看,馮唐在詩歌的形式上簡潔明快,兩句便道盡了原文的意思。未盡之意在“等了幾個世紀”這樣的具體夸張的譯法下,顯得意蘊深長。鄭振鐸譯本在整體形式上略顯拖沓,在詩意上不含蓄。因此,在翻譯詩歌時,一定要保有詩人的“藝術性思維”,譯文要有詩的特點。
(二)以意象為基本單位
詩歌本身的基本單位是意象。意象是詩人表達思想、抒發(fā)感情的載體。[7]讀者通過詩歌意象,才能更好地欣賞一首詩歌。
原詩:What language is thine, o sea?
What language is thy answer,o sky?
馮唐譯文:“滄海,你用的是那種語言?”
“蒼天,你用的是哪種語言?”
鄭振鐸譯文:“海水呀,你說的是什么?”
“天空呀,我回答的話是什么?”
原文詩歌中只有兩個意象“sea”和“sky”。鄭振鐸版譯文從直譯的角度,再現(xiàn)了意象。在譯詩的詞語選擇上,馮唐版譯文符合國內讀者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聯(lián)想,像是情人之間的對話。
詩人寫詩總是會運用“意象”寄托內心情感,而讀者也通過“意象”體會詩人內心抽象而飄渺的情感?!皽婧!边@個意象,在中國古詩中通常與愛情緊密相連,觀滄海之永恒和浩大,感嘆愛情之雋永和深邃。而“蒼天”這個意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命運的主宰和權威,令人深感無可奈何。馮唐譯本用“滄?!迸c“蒼天”頓時增添了詩意和情意。
在詩歌翻譯時,對“意象”的選擇尤為重要。既要表達出原詩應有的含義,也要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
三、結語
詩歌的翻譯有其特殊性,需要譯者具有一定的思維方式和翻譯技巧。在翻譯詩歌時,需牢記“詩歌”與“翻譯”兩個重點,齊頭并重,和諧共存,切不可重詩輕譯,或重譯輕詩,否則譯作將不被讀者廣泛接受。做到這幾點想必詩歌翻譯便可避免許多誤區(qū)。
參考文獻:
[1]http://culture.ifeng.com/a/20160101/46914272_0.shtml.
[2]http://www.huxiu.com/article/135442/1.html.
[3]施經(jīng).翻譯須帶著謙卑和虔誠[N].南方日報,2012-12-18.
[4]金文寧,從《荒原》的幾種譯文談詩歌翻譯的特殊性[J].中國翻譯,2002(5).
[5]許淵沖.如何譯毛主席詩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79(2):61.
[6]金文寧.從《荒原》的幾種譯文談詩歌翻譯的特殊性[J].中國翻譯,2002(5).
[7]嚴蓉.詩歌賞析切入點探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