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東
(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編輯,山東濟南 250100)
儒學研究者與自由主義學人共話“賢能政治的可行性及其限度”
鄒曉東
(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編輯,山東濟南 250100)
2017年4月15日至16日,《文史哲》雜志人文高端論壇之六“賢能政治的可行性及其限度:儒學與自由主義的對話”在濟南召開,會上同時發(fā)布了《文史哲》編輯部與《中華讀書報》社聯(lián)合評選的“2016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15所高校及科研機構(gòu)的25位長期關注儒學與自由主義關系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中華讀書報》、《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讀書》、澎湃新聞等報刊媒體全程關注。
這是自2015年舉辦“‘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儒學與自由主義的對話”以來,《文史哲》編輯部第二次策劃組織儒學與自由主義的直接對話。儒學目前正在中國學界、政界、民間持續(xù)走熱,部分有識之士則擔憂這會不會是一種無根的“虛熱”?對此,《文史哲》主編王學典教授近年來指出:“儒學要想擺脫游魂狀態(tài),獲得永久性生命力,成為21世紀的主導價值觀之一,就必須在自己的基本原則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融會平等追求,又高于自由主義的更健康、更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睋Q言之,儒學必須在和自由主義的對話過程中,找到其核心價值的社會科學實現(xiàn)形式。選擇“賢能政治”作為為本次論壇的議題,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這種考慮。
“2016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發(fā)布,構(gòu)成本次論壇的重要背景。其中,“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召開,‘本土化’漸成人文研究之主流傾向”居于首位,“貝淡寧《賢能政治》出版,政治治理的中國模式再引全球熱議”則與論壇主題直接相關。安徽大學哲學系王國良教授認為,觀察熱點發(fā)布之后學術界對于不同條目的關注程度與相關反應,可以幫助學者反思并調(diào)整自己的研究規(guī)劃?!吨腥A讀書報》社編輯王洪波則指出: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希望這個評選能夠反映學界的變動,為后人的學術史寫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論壇由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加拿大籍學者貝淡寧教授的主題發(fā)言“賢能政治:為什么尚賢制比選舉民主制更適合中國”拉開帷幕。貝淡寧教授從“國家的規(guī)?!?,“國家的歷史背景”,“三十年來中國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選拔、提拔領導的有效機制”,“實證調(diào)查表明多數(shù)中國人更認同賢能而非西方式民主政治”,“用一人一票的制度來選拔高層領導可能會破壞賢能政治的優(yōu)點”,“賢能政治比剛性的社會制度更能適應快速變化的當今社會”等角度,論述“賢能政治”才是比較適合中國的好的政治標準。隨后,四位主題發(fā)言者——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高全喜教授、清華大學歷史系方朝暉教授、清華大學政治學系任劍濤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黃玉順教授分別就“達到理想的賢能政治的一系列前提和約束條件”,“賢能政治究竟是一種政治體制抑或只是選拔領導人的一種模式”,“中國古代政治是否就是賢能政治”,“歷史積淀說如何面對現(xiàn)在和未來的新經(jīng)驗”,“賢能政治能否以及如何避免通向極權(quán)”,“貝淡寧‘賢能政治’中的概念矛盾”等問題展開了深度切磋。
在接下來的四場專題討論中,學者們分別就“儒法之爭”、“政統(tǒng)與治統(tǒng)”、“治人與治法”、“責任政治的宗教性維度”、“儒家權(quán)力觀”、“儒家的‘象賢’之說”、“現(xiàn)代‘鄉(xiāng)賢’的可能性”、“人倫與制度”、“賢能政治與個體自治”等論題各抒己見。
《文史哲》雜志副主編劉京希教授在學術總結(jié)中認為,本次論壇大致達成了以下三點共識:其一,賢能政治在本質(zhì)上屬于發(fā)展政治學范疇,而不是一般政治學范疇;其二,賢能政治更多的是一種治術,與民主政治并非出于同樣一個位階,二者一為政道,一為治道,并不嚴格對等;其三,賢能政治必須以法治和憲制為立足的基礎,沒有這一基礎,賢能政治必將走向其反面。
[責任編輯 揚 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