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基于學生的成長需要通過對話的方式實施教學,成為尊重學生學習體驗理念下的有效實踐。在觀察線段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并在對話中生成用數學語言描述線段特征,并進一步形成嘗試思考與探究的能力,是有效對話教學的成功實踐。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對話;學習體驗
對話教育理論提出者,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曾說:“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課堂應該是對話的課堂。”基于這一理解,筆者以為應該將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缺少啟發(fā)的“獨白式”的講授變成師生平等的對話,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來表達,從而產生高效的交流。
對話教學理念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在這樣的理念下,溝通、理解和創(chuàng)新才是教學過程所追求的;對話主體間視界、精神、理性、情感的融合、相遇、碰撞、交流才應該是教學過程中應該體現出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予了學生學會學習、思考、研究、創(chuàng)造以更為充分的重視,而不再只是滿足于向學生的頭腦中裝知識。
基于這樣的理解,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實踐,現以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59-60頁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題為例,進行闡述。對于這一教學內容,筆者將3個教學目標確定了下來:(1)使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并對線段進行觀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對線段的特征進行描述,能夠將線段的條數數出來并將線段畫出來;(2)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將思考、探究的意識及能力逐步培養(yǎng)起來,同時對學生的空間觀念進行發(fā)展;(3)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景中將學習興趣培養(yǎng)起來,在學習活動中積極主動參與,對生活中的數學事實進行感受。其中,線段表象的建立是教學難點。
一、對話中引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師生之間的關系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中的紐帶為情感交流,而不再是知識傳遞;教師的作用為將火炬點燃,而不再是將倉庫填滿。課堂上需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拉近師生的情感距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課的一開始,教師便出示了兒童喜聞樂見的謎語,猜謎語形象揭示了生活中常見的線。這樣的教學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后面引出線段做了鋪墊。
教師和學生對話,教師應當“蹲下身來”,保持開放、平和的心態(tài)。有效對話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和學生商議,而不是要求學生,將一個個指令發(fā)出來。有效對話的課堂,應當是其樂融融的。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猜謎“一根根,一條條,編織衣物少不了,有時直來有時彎,縫縫補補要用到”。(謎底:線)
在認識線段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下面四個問題,幫學生建立線段的概念:
問題1:請小朋友也像老師這樣把線放在桌上,觀察這根線,它的形狀是什么樣的?怎樣做才能使這根彎彎的線變直呢?
問題2:像這樣,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就可以看成一條線段。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朋友——線段。(板書課題:線段)
問題3:線段長什么樣呢?(PPT出示,如圖1)
看,這就是線段,它是直直的,它的兩端分別有兩根短豎線,在數學上,我們把它稱為線段的端點。
問題4:一條線段有幾個端點呢?
最后提出要求:閉上眼睛,想一想線段是什么樣的。這一步的目的是構建線段的表象。
環(huán)節(jié)二:找線段。
在學生的生活中,也有著許許多多的線段,讓學生在身邊尋找線段,是深化學生對線段認識的重要途徑。筆者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的問題是:老師手上的三角尺,它的哪里可以看成線段呢?兩個端點在哪兒?
經過一段時間后,學生認識到三角尺的三條邊都可以看成線段。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仔細觀察教室里還有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并與同桌交流。
課堂中,兩點之間連接一條線段的內容是鑲嵌在具體的情境中的,孩子們在興趣盎然中不知不覺地領會和掌握。在課堂中,教師善于運用兒童化的語言,比如“線段和線段交上了朋友,形成了我們學過的圖形,你們認識它們嗎”。貼近孩子的語言讓兒童感受到數學的可信、可用、可親,讓孩子樂于接受和表達,促進對話基礎的產生。
二、對話中探究,彰顯動態(tài)生成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在新課程理念下是平等的,唯一的區(qū)別是教師首先對知識的主體進行掌握,學生對知識進行掌握的前提是教師引導,二者屬于兩個主體,相互獨立。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知識是在對話與合作中生成的。
比如,在找生活中的線段這一部分,教師和學生的對話逐步引導學生指一指、說一說。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生在邊看邊說邊指的時候,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也對后面自己尋找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并完整地敘述很有啟迪。這樣的有效對話,才使得后面學生的尋找和發(fā)言精彩紛呈。
環(huán)節(jié)三:數線段。
教師給學生一個圖形,讓學生去判斷:它們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在活動單上填一填。上來指一指正方形是由哪幾條線段圍成的?說說剩下的幾個圖形分別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教師評價:三角形是由3條線段圍成的,正方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都是幾邊形?四邊形都是由(4條)線段圍成的,五邊形呢?六邊形呢?十一邊形呢?你發(fā)現了什么?
小結:幾邊形就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環(huán)節(jié)四:折線段。
再給學生幾個圖形,讓學生判斷它們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然后給出新的問題:我們知道正方形是由4條線段圍成的,現在老師將它對折,出現了一條折痕,誰來摸一摸,感覺怎么樣?端點在哪兒?因此,這條折痕我們可以看作是一條____(線段)。同學們,你們能將和老師相同長度的線段折出來嗎?拿出紅紙試一試。那你能在藍紙上折出一條比它長的折痕嗎?那你能在藍紙上再折出一條比紅紙上的線段短的線段嗎?
經過分析,學生就知道了線段有長短之分。
有效對話的課堂,師生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數學學習在“學習共同體”的雙邊互動作用下被提升為一個動態(tài)的“生成性”過程,不斷探索、質疑、發(fā)現。在《認識線段》這一課里,在由兩個點到三個點到四個點之間每兩點連接線段和數線段的過程中,課堂是寬容的,學習是民主的。每個學生可以在課堂中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在對錯中辨析,在比較中體悟,充分享受以人為本的“數學養(yǎng)分”的滋潤。
三、對話中交流,升華情感共鳴
現代教學論的理念要求我們一方面應該有課前預設,另一方面還應該將彈性靈活的成分開放地納入。師生對話的源頭為學生和教師平等、交流、合作,教師傾聽、認可、接納學生。對話中的交流,將換來學生主體性的凸顯、創(chuàng)造性的釋放、情感的共鳴。
環(huán)節(jié)五:連線。
給出一個情境并提出第一個問題:小兔急著回家,走哪條路最合適呢?為什么?(中間這條路是直的)
分析:小兔剛剛從這里走到這里,這兩點之間的一段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條線段。那么這兩個點之間可以畫幾條線段呢?拿出直尺在活動單上連一連。
然后提出第二個問題:小兔回家后,又來了兩個好朋友,他們是誰?現在變成了幾個點?那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你會畫嗎?別急,誰先來解釋一下,什么叫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任何兩點之間都要畫一條線段)三個點,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能畫出——三條線段。
教師總結:剛剛我們分別將兩個點相連,畫出了1條線段;3個點每兩點相連,畫出了3條線段;4個點每兩點相連,畫出了6條線段,想一想,如果5個點每兩點相連,會畫出幾條線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上面的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折線段還是找出生活中的線段,學生都是從生活空間中發(fā)現線段,經歷了將線段從現實中抽象出來的過程,體驗了圖形和世界的密切聯(lián)系?!皩υ挕痹谶@其中將真切、生動的交往情境創(chuàng)設了出來,將學生真實、具體的體驗平臺構建了起來?!耙粋€人長期在對話興趣濃厚、對話關系眾多、對話領域廣闊、對話主題高雅的對話場景中會變得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合群,越來越機智,越來越深沉,越來越成熟,越來越……”。人的發(fā)展在沒有對話的情況下也就無從談起。
將有效對話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行,我們要有這樣的教學理念:學會傾聽,不僅聽其言,而且觀其行,思其想。學會接納,接納奇思妙想,接納錯誤,善于用慧眼識“真金”。學會欣賞,還學生表述他們想法的時空,讓每一位學生暢所欲言。對話,是平等的、真誠的、創(chuàng)造的,數學教學富有理性之美,在其作用下,人文的光芒在數學教學中閃耀。在我們的課堂中充滿有效對話,讓兒童的靈性在課堂上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