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明
摘要:每個學生都是一本書,只有讀懂他們,才能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才能點亮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本書有多種讀法,不同的人也有著不同的讀法,筆者借鑒相關的教育理論嘗試運用了觀察、談話、問卷與心語和成長記錄袋等方法來瀏覽、解讀、探究和品味學生這本書。
關鍵詞:觀察;談話;問卷與心語;成長記錄袋
中圖分類號:G635.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21-018-2教育的育人功能幾乎與教育相伴而生,隨著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其重要性、迫切性愈發(fā)明顯。在班級授課制的學校教育中,班主任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促進班集體的全面發(fā)展成了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務。
高中生由于心理發(fā)展和性格形成受到遺傳因素、家庭環(huán)境和成長經(jīng)歷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從而表現(xiàn)出極大的個體差異性。蘇霍姆林斯基曾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開宗明義地寫道:“請記?。簺]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币虼?,班主任應善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每個學生的自身特點出發(fā),并從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全面了解,以便因材施教。
盡管班主任工作千頭萬緒,然而筆者認為閱讀學生尤為重要。因為要教育好學生,必須先了解學生,并不斷地注意研究學生,真正地讀懂他們。只有做到了這一點,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鑒于此,筆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始終堅持了閱讀學生的四步法。
一、觀察——瀏覽學生這本書
雖然這是一項需要耐心、堅持且繁瑣的工作,但能給班主任了解學生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班主任只有深入到學生的學習、勞動、課外活動和課余生活中去,才能全面而真實地觀察到學生的各種表現(xiàn)。筆者通常采用兩個層面的觀察方式,其一是上課層面的,主要有:1.課堂觀察——觀察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情緒變化、合作意識、表達能力等;2.課間觀察——利用課間處理班級瑣事的間隙間接地了解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現(xiàn),并時常避開學生的注意觀察學生在其它課堂上的表現(xiàn);3.課外觀察——主要是一些室外課學生的興趣、參與度和集體意識。其二是自然層面的,主要有:1.個體觀察——觀察學生的儀表、言談、舉止等;2.同伴觀察——觀察學生喜歡同哪一類同學交往,同時留意其與異性同學的交往;3.情境觀察——透過特定的情境,如班級辯論會、演講比賽、學校各部門舉辦的活動等對學生進行觀察。通過上述觀察,筆者對學生這本書便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談話——解讀學生這本書
雅斯貝爾斯曾經(jīng)說過:“教育的本質(zhì)是心靈的教育,是一顆樹動搖一顆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笨梢姡嘀魅魏蛯W生的談話有多么的重要。筆者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注重談話的作用,并注意以下原則:1.真誠性原則:了解情況,做好準備,耐心傾聽;2.差異性原則:了解學生的心理,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例如筆者在和后進生談話時首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然后試圖找準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再嘗試運用期望效應;3.關愛性原則:有明確的目的,注意關愛和引導。對于成績差的學生以鼓勵為主,對于家庭情況特殊的學生除了生活和學習上的幫助,還給以思想上的正確引導;4.適時性原則:把握好時機和場合,體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這主要是指在處理偶發(fā)事件的個別談話中,適時、適地、適當?shù)淖鹬赝芷鸬绞掳牍Ρ兜淖饔茫?.平等性原則:注意談話的技巧,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學會接納。生命具有超越性,現(xiàn)代教育應給予應然的人文關懷;生命具有主體間性,教育成了一種“交往”,生命的發(fā)展具有非連續(xù)性,教育應該把影響個體生命發(fā)展的偶發(fā)性因素變成有利的因素,促進生命的發(fā)展,因為“真正的教育是學生的自我教育?!?/p>
除此以外,筆者還時常采用間接的談話方式與學生溝通,如班級日志溝通——在班級日志上加上一些適當?shù)狞c評,由值日班干進行傳達;間接溝通——對某個不在場的學生適時提出表揚,這樣的表揚通過同學的轉(zhuǎn)述有時勝似當面表揚,而且在場的學生也受到了鼓舞和鞭策;批語溝通——主要是通過學生的作業(yè)進行的溝通,對完成質(zhì)量高的予以點贊,對取得明顯進步的給予鼓勵,對做得差的、態(tài)度不端正的則提出希望和建議等。
三、問卷與心語——探究學生這本書
有時在制定班級制度、商討班級活動和了解學生學習方面的問題時,筆者則采用問卷的形式進行抉擇。問卷的設置有兩種:一種是分層問卷,分別在優(yōu)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中進行;另一種是分類問卷,分別在男生和女生以及班干和非班干之間進行。事實證明,這樣的設置不僅全面具體而且收效明顯。一方面,它能代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同學的心聲,有利于制度的執(zhí)行、活動的開展和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它能較為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心理特征、性格類型和學習需求,從而為筆者探究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尋求到了第一手資料。
然而,僅僅靠上述方式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顯然是不夠的。于是筆者另辟蹊徑:讓學生以類似隨筆的形式將自己一段時間的苦惱或想說的話寫下來,可以每兩周上交一次,也可不定時上交。起初,學生要么將信將疑,要么徹底排斥,全班只有五名學生向筆者“交”出了心里話。但由于筆者堅持不懈、認真地對待學生的坦誠,并且能信守替他們保密的諾言,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喜歡上了這種交流方式,他們非常愿意敞開心扉,一吐為快。然而,就在筆者得意于自己的這一做法時,發(fā)現(xiàn)班上的一位男生從來沒有上交過。恰逢該生在月考中成績嚴重下滑,筆者電話聯(lián)系了其家長了解該生在家的學習情況,這才知道該生曾患有抑郁癥。感覺到事情的嚴重,筆者立即約請家長來學校面談,詳細地了解到了該生的性格特征、患病的具體情況和原來的學習狀況。接下來,筆者開始有意無意地尋找機會接近他,在確信不被排斥的情況下,筆者決定與他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起初,對成績避而不談,只聊一些他感興趣的話題,進而開始關心他的日常生活并對他的個人素質(zhì)加以肯定。一段時間過后,他的情緒明顯有了好轉(zhuǎn)。突然有一天,筆者收到了他長達數(shù)頁的“心語”,言語中流露出他內(nèi)心的苦悶和無奈。一番思索過后,筆者慎重地將回復塞進了他的書包。經(jīng)過幾番輪回,他欣然接受了筆者對其家訪的要求。在其家中,他能直面自己的過去和現(xiàn)狀,感覺沒有了過去的煩躁,而且對未來的學習充滿了信心和期待。于是筆者乘勢而上,聯(lián)系了有關教師共同對他進行心理疏導和學習上的幫助。由于我們的共同努力,不僅他的病癥得到了有效的緩解,而且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毋庸置疑,是“心語”拉近了筆者與該生之間的距離,為彼此間的信任架起了橋梁。
四、成長記錄袋——品味學生這本書
長期以來,筆者養(yǎng)成了為班里每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的習慣(其中大部分內(nèi)容讓學生填寫,并且部分內(nèi)容根據(jù)需要每學期讓學生重新填寫一至兩次),以便更加詳細而全面地品味他們。具體內(nèi)容包括:1.個人特長——興趣、愛好、特長、品質(zhì)、性格等;2.學習經(jīng)歷——初中階段基礎如何,是否轉(zhuǎn)過學、受過何種獎勵,有無處分,學習中成功的體驗,學習中的困惑以及學習反思等;3.家庭情況——家庭成員及父母的職業(yè),在家里最聽誰的話,與父母的溝通情況,父母對自己的態(tài)度,有無家長陪讀(是否單親家庭或留守學生),每月的零花錢及其用途;4.生活習慣——正常的作息時間如何,有無癖好和不良嗜好;5.集體觀念——是否關心集體,與哪些同學關系融洽;6.學科態(tài)度——對各門學科的看法、態(tài)度,學習風格與方法,如何看待自己的學習成績;7.課余生活——學習之外喜歡看哪些書刊,能否理智地使用手機和網(wǎng)絡;8.自律意識——能否自覺遵守紀律,在公共場合有無不文明習慣;9.心中偶像——心目中最崇敬的人,最尊敬的教師,最喜歡的教學方法,最理想的大學;10.其它評價——任課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筆者的學期操行評語以及與家長的溝通記錄等。
誠然,班主任閱讀學生的方式還有很多。然而,不可置否的是,有了以上的工作作為鋪墊,班主任便能真正讀懂每一位學生,走進每一位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用心地去品味每一位學生,再加上集體教育的融合,一定能夠打造出一個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班風純正、學風濃厚的班集體。
多年的班主任實踐告訴我:只有熱愛班主任工作,才會想方設法地了解和研究學生;只有讀懂了學生,才能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進而激發(fā)起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正如葉瀾教授所說的那樣,“教育具有鮮明的生命性,在一定意義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zhì)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xiàn)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yè)?!币仓挥胁扇×苏_的教育方法,才能點亮學生的生命,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班主任工作的價值和職業(yè)幸福感才能得以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