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摘 要]語文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廣泛的閱讀與大量的積累。因此,語文教師不能將視角局限在教材課文中,而要以課文為基點,為學生拓展必要的課外閱讀,將課內外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課堂上,教師要通過緊扣主題、由點到面、把握類型、羅列整理等途徑,將課內外閱讀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能力;課內外;探究;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1-039
語文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廣泛的閱讀與大量的積累。而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下,教師一本教材打天下,學生的認知視野受到嚴重影響,收獲也就非常有限。因此,語文教師不能將視角局限在教材課文中,而要以課文為基點,為學生拓展必要的課外閱讀,形成閱讀的輻射之勢,將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
一、緊扣主題,在前置性課外閱讀中提升閱讀能力
不少課文所描寫的事件、現(xiàn)象,并不是單一、純粹的存在,而是與其他相關事件與現(xiàn)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閱讀教學就應該緊扣教材文本與其他資源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為學生拓展閱讀范疇,促進課堂內外閱讀的有機結合。
例如,《生命的壯歌》一文描述動物在面對生死時所展現(xiàn)出來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和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教師為學生推薦沈石溪的動物小說系列,讓學生初步感知動物的靈性以及作者對細節(jié)的描寫。然后,教師讓學生思考:“你對沈石溪筆下的動物有了怎樣的認知?你覺得作者在描寫動物的過程中,有哪些寫作方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隨后,學生以這兩個問題為核心,進行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閱讀感受,從而為學習《生命的壯歌》奠定基礎。這種前置性閱讀,對強化學生閱讀的針對性有著積極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由點到面,在拓展性課外閱讀中提升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選自經(jīng)典的長篇名著。教材之所以大量選用節(jié)選型文本,其主要目的不僅僅在于讓學生理解節(jié)選部分的表達策略和獨到的言語形式,更在于要以節(jié)選的文本作為基點,將學生的閱讀擴展到整本名著中去。
著名作家茅盾曾經(jīng)評價蕭紅的《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教師正是緊扣這一評價語,先引領學生感受《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中童年蕭紅的快樂與自由,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如此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茅盾怎么會說成是‘一串凄婉的歌謠呢?”這一問題不僅有效地激活了學生閱讀整本《呼蘭河傳》的興趣,更為學生把握整本書的內涵,提供了極富思維含量的探究性問題。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置身于文本的世界中,積極探尋“凄婉”的元素,從而促發(fā)了對整本書的深入感知。
三、把握類型,在分類性課外閱讀中提升閱讀能力
當下語文教材都是以主題的方式編排組合課文,將具有相同主題、相近意蘊的文本整合在一起,便于教師對文本資源進行對比、聯(lián)系。因此,教師要洞察編者的良苦用心,在推薦課外讀物時,要遵循這樣的編排原則,積極為學生拓展與主題相關的文本,從而形成教學的合力。
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選編了《海倫·凱勒》《二泉映月》《鄭和遠航》《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 》等幾篇名人傳記類文本。在教學本單元后,教師立即為學生補充了讀本《100位世界名人勵志故事》,并提出探究性課題:“這些名人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們具備了哪些特點?在名人傳記類文本的創(chuàng)作中,作者運用了哪些創(chuàng)作手法?”這種分類性閱讀,有效地延續(xù)了教材課文主題式編排文本的方式,對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羅列整理,在收集性課外閱讀中提升閱讀能力
很多課文所寫的內容、表達的主題與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可通過對名人名言、諺語俗語等的收集,引領學生將其文本內容有效整合、對接,在拓展閱讀內容的同時,強化學生對文本中心主題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如,《少年王冕》一文突顯王冕淡泊名利、勤奮好學的高貴品質,文中有一段關于雨后荷花的描寫,意在借物喻人。教學時,教師為學生補充了周敦頤的《愛蓮說》一文,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一名句與文本內容進行鏈接,讓學生深入感知文本的人物形象。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從文本特質入手,從古今中外的名句中進行搜尋,并與文本內容進行整合,豐厚了學生的整體認知,在拓展閱讀中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應該跳出教材文本這一框架,引領學生在閱讀中感知、探究,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