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友軍
(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江蘇南通 226500)
近年來,各學校都十分重視校本集體教研工作,集體備課無疑是校本教研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集體備課的不斷推進,我們感到這種集體文化需要更好地解決“方式方法”及“人性”的雙重挑戰(zhàn)——如何使得“集體協作”不是“公平地分任務”而是真正“共同、高質地解決問題”?如何使得“集體備課”不是“必須的形式”而是“成長的平臺”?如何公平解決集體協作中的勤懶、佼庸及優(yōu)劣?
不少人在研究此類問題的對策時,常常習慣于將目光落在那些“不協作”的教師身上。其實,一個群體中產生的問題,更多地是與群體的“場”有關系?!啊』顒印藙咏萄薪M建設,‘好氛圍’塑造好團隊”是我校粗淺的探索。我們認為,文化在“活動”中產生,在“氛圍”中葳蕤,進而在“習慣”中傳承。
我們認為,兩個要素決定著備課組的提升與發(fā)展:一是“課堂生態(tài)”,二是“團隊生態(tài)”?!罢n堂生態(tài)”映照著備課組的活動設計能力、教學思想與品位;“團隊生態(tài)”體現了備課組的協作程度、文化品位及教師的幸福感。
學生評教。每班設“教情反饋員”,每周在班級收集對學科教師的教學反饋表交教導處,主要評價“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對接差距。教導處再及時反饋給備課組到教師個人,“放喇叭”說教師的優(yōu)點,“小紙條”向教師提建議,讓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及時調整教學行為。
交互訪學。一是備課組內教師在年級借班“推磨”上課,讓教師從學生活動習慣的養(yǎng)成、活動思想的培養(yǎng)等角度“找不同”,進而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二是組織小組長定期在班級之間交換“一日訪學”,互學他班小組建設、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優(yōu)點,再在班級“講感受”,從而提高本班的小組合作學習水平。
組內生活會。每學期組織兩次組內生活會,主要是三“曬”——曬成績、曬功勞和曬作風。曬成績是指在組內公開各人成績,曬功勞是列舉各人為組內所做貢獻,曬作風是指評議每次集體活動各成員的表現。組內生活會每月一次,目的是以表揚做“鞭笞”,形成氛圍,去除怕上教研課、不愿協作、集體生活不發(fā)言、不寫論文等“不作為”現象。
核心備課組。在教研組(備課組)內成立“核心備課組”,由3人左右組成(一名蹲點的行政、備課組組長、骨干教師1—2名)。核心備課組有專門的活動時間,任務是把關各類備課資料,制訂或調整教學計劃。核心備課組的建立提升了集體備課的質量和效率。
組內共同體。根據異質分組的原則,將備課組教師分成幾個“共同體”,由核心組備課組成員擔任“共同體”組長,力爭做到優(yōu)勢互補。同時,輔之以捆綁考核,將個人成績與“共同體”得分相加平均,促使形成既合作又競爭的局面。
我校教研組每周一次大研討,大研討3課時(音體美微2課時,七八年級政史地生2課時),由教研組組長組織,蹲點教研組的領導參加并指導。教導處安排專人進行人員到位情況的檢查。
我校的集體備課活動分為“教的模式”和“研的模式”,分單雙周交替進行,活動的側重點不同,流程有差異。我們要求做到四次備課:即主備人提前一周完成一次備課;核心備課組把關完成二次修改;集體備課時間討論補充,反思完善并形成三次備課的熟稿;個人在教學后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反思、修改,完成第四次備課。學校每年將四次備課的過程性資料作為備課組考核的重要依據。
圍繞“一課一法”的要求,教研組每周一節(jié)教研課,全組成員輪流上課。聽課采取簽到制,評課采用抽簽制。我校目前推行“教‘學’”式理念,即課堂以學生的“學”為核心,教師的任務是教會學生“學”。上課及評課均圍繞此進行探討。要求教師做到“有目的地聽課”,教研組內聽課,要分析別人的優(yōu),反思自己的“劣”,尋找別人的“高效”,查找自己的“低效”。我們從三個維度思考這些教師個人行為,作為取與舍的判斷?!笆鞘裁矗俊薄袨楝F象表征層面;“為什么?”——原因分析或理論依據尋找層面;“對嗎?”——行為價值判斷層面。評課倡導“講真話,不恭維,提建議”,以推動“實話”風氣的形成。
即“一人一法”講座。我們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成功的一些做法或經驗,把所有人的經驗匯成學?!敖虒W百法”,能給他人以學習或借鑒作用。微講座即要求教師把自己的經驗無私地“公之于眾”,以使組內成員更好更快地學習和成長。學期初,依次安排教師做講座,每人至少一次。要求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心得、自己遇到的教學困惑,或正在研究的課題,也可以是已經發(fā)表的論文做講座。其目的是督促教師不斷積累教學心得,進行教學中的問題研究,用自己的思想說話,用自己的事例做講座的素材。
圍繞一個具體的教學問題,教師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同時以組內現場為課堂,以其他教師為學生,模擬課堂活動,現場體驗,現場討論修正,完善方案設計,讓教學設計更精妙,更可操作。我們還經常開展“切片研究”活動?!愃啤拔⒏窠虒W研究”,如醫(yī)生進行切片病理分析一樣,從微觀角度進行專題活動學習。如對各種導課、提問、調控、強化、變化、演示實驗、多媒體運用、結課、板書、評課等技能的概念、作用、類型、設計技巧、可操作性、特點、實施步驟及評價方案的進行專題學習研究。情境創(chuàng)設,切片活動安排程序:理論引領,視頻觀賞—討論評議—自我案例共享。
一是視導。分學科組織視導組,在期中、期末對相關備課組開展“視導”工作。視導內容包括聽課、檢查作業(yè)設計與批改、召開學生座談會等。視導為期一周,視導中對教師個人進行情況反饋,視導后對全組進行總結。
二是開放。根據備課組情況及學生評教情況,對相關備課組開展“開放日”活動,反促備課組的改進建設,展示備課組的精彩。
三是比賽。學校設立了活動設計比賽、解題能力比賽、作文比賽等具有學科特點的基本功比賽,定期進行課堂教學比武、論文評比等校本賽事,以比賽促進步。
四是獎勵。學校對教研組、備課組年終考核后,對成績突出的教研組、備課組進行獎勵,獎勵包括:獎評優(yōu)——年終考核的優(yōu)秀比例向優(yōu)秀組傾斜;獎平臺——各種市級以上的賽課、評比以及外出考察學習的機會向優(yōu)秀組傾斜;獎績效——學校在績效考核中設立專項獎,對優(yōu)秀組進行集體獎勵。
“小活動”“小機制”有效地改變著團隊生態(tài)。組內成員的觀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人的一舉一動,言行直接反映著其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些就構成了一個神奇的群體“場”,教師們就在這“場”中不斷成長。
[1] 石晶.集體行動的促進與抑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