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玲, 張阿林
(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漢口老租界區(qū)歷史建筑標識翻譯現(xiàn)狀調(diào)查
陳佳玲, 張阿林
(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為搭建武漢城市街頭博物館平行雙語生態(tài)圈, 需改善漢口租界歷史建筑標識翻譯質(zhì)量, 根據(jù)實地走訪和線上問卷調(diào)查的結果, 提出改進標識翻譯策略:大力翻修標識牌、 重新整改翻譯內(nèi)容并注入相匹配的文化氣息、 綜合考量中英文字大小與標識牌大小的比例等。
漢口租界; 歷史建筑; 標識翻譯; 調(diào)查
武漢在民國期間有著“駕乎津門, 直追滬上”的美譽。 那些坐落于漢口租界的歷史建筑, 不僅是西方殖民主義入侵中國的歷史罪證, 也蘊藏民國時期建筑特色, 飽含武漢文化底蘊, 開啟了武漢近代城市文明史[1]。 花樓街那一排排盈滿文藝氣息的小屋令人流連忘返, 中山路那一幢幢散發(fā)歐式建筑風味的大樓使人肅然起敬。 這些一本本歷史書籍式的建筑, 應該給它們配備高規(guī)格, 高質(zhì)量的翻譯標識牌才能展示其顯赫的地位[2]。
歷史建筑集歷史、 科學、 藝術、 人文于一身, 其標識牌一般具有提供信息、 加深理解、 引發(fā)興趣等功能[3]。 本課題組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對漢口老租界區(qū)武漢市民和外地外籍游客發(fā)放了2000份問卷調(diào)查, 顯示50.57%的人對標識牌的整體情況以及翻譯質(zhì)量比較滿意, 41.95%的人認為一般, 4.6%的人對其不滿意, 但也有2.87%很滿意目前的翻譯現(xiàn)狀。 調(diào)查問卷也附上有代表性歷史建筑的中英文標識牌圖片, 并給出一些引發(fā)受試者思考和深度參與的問題。 問卷結果顯示, 認為標識牌的介紹內(nèi)容沒有特色和標識牌破舊者居多; 認為標識牌翻譯信息字跡過小, 字跡模糊以及翻譯過于冗雜的受試者占比相近, 后三個問題略小于前面提到的兩個問題。 此外, 我們在問卷時還發(fā)現(xiàn):只有13.79%的人表示在徜徉于漢口租界的歷史建筑時, 會詳細閱讀標識牌上有關建筑的介紹內(nèi)容; 48.85%會因為介紹內(nèi)容沒有特色而只是粗略瀏覽; 有25.86%的人有想要去了解的興趣, 卻因為標識牌字跡模糊以及翻譯不得體而失去了解的欲望; 更有11.49%的受試者因為標識牌破舊不堪導致其完全沒有興趣去了解。 我們了解到, 由于種種歷史原因與市政建設問題, 漢口租界的某些歷史建筑不被政府以及行管部門重視, 某些歷史建筑受風雨侵蝕已經(jīng)淪落到瀕臨倒塌的地步, 又談何將其歷史風貌重現(xiàn)在世人的眼前呢?
整合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對漢口老租界區(qū)武漢市民和外地外籍游客的實地信息采集以及問卷調(diào)查結果, 漢口租界歷史建筑標識翻譯的主要問題為以下四點。
這一問題其實早已出現(xiàn)在武漢市很多著名景點的標識翻譯中。 例如, 某景點將“公共廁所”翻譯為“Public toilet”, 這樣逐字逐詞翻譯顯得非常生硬, 過于忠于原文。 在一般場合, 簡單的“Toilet”就是表示公共廁所的意思。 以漢口租界歷史建筑“漢口水塔”標識牌上的翻譯為例。 標識文本中將“消防給水”翻譯為“fire water supply”,逐詞逐字地生譯, 難免中式英語之嫌。 課題組利用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的強大搜索功能將此翻譯進行檢驗, 發(fā)現(xiàn)本土人士地道英語中從未出現(xiàn)過“fire water supply”這種用法, 其檢索到的使用頻次為0——有力地證明這樣的標識翻譯的確不地道。 若將其改為“water supply for fire”,利用COCA進行檢驗, 發(fā)現(xiàn)有一例語料中出現(xiàn)過這種表達, 這至少比原譯更加貼近地道英語的表達習慣。
在“臺灣銀行”標識牌的介紹內(nèi)容中有這么一句話, “顯得簡單明快, 頗有幾分現(xiàn)代感”, 其英譯為: “Such a modern design makes it look simple and sprightly”。 原文的意思應該理解為“臺灣銀行簡單明快的建筑風格使其增添了幾分現(xiàn)代建筑的氣息”, 而翻譯的內(nèi)容則是“臺灣銀行那現(xiàn)代化的建筑風格使其看起來既簡單又明快”, 這明顯把原文的邏輯秩序弄反了。 若將翻譯改為“Simple and sprightly style makes it look like modern building”會更為妥當。
綜合漢口租界具有代表意義的“水塔” “漢商總商會” “花樓街”幾個鮮有英文標識牌的歷史建筑來看, 其介紹內(nèi)容幾乎沒有體現(xiàn)出該建筑的特色[4]。
以漢口水塔為例, 根據(jù)實地考查, “其外觀為磚紅色, 為正八角形七層建筑。 主體六層, 其西南突出的樓梯間, 上有鐘樓, 超出主體, 為第七層。 塔身外殼, 第一層為花崗巖塊石壘砌, 二層以上均為紅磚清水墻。 每層各面有高2.44 m、 寬1.18 m木窗二樘, 窗眉砌飾磚線。 每層樓都是在鋼架支撐下鋪設木樓板”(援引自搜狗百科, “漢口水塔”詞條, http://baike.sogou.com.)。 而漢口水塔標識牌的介紹內(nèi)容僅僅為: “漢口水塔建于清光緒三十四(1908年), 是漢口近代消防標志性建筑物, 在很長一段時期, 它承擔著消防給水和消防瞭望的雙重任務”;介紹文本完全忽略了其建筑風格和視覺美感, 只談功能, 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以“花樓街”為例, 花樓街與小東門螃蟹岬的曇華林有極為相似的一點:建筑風格皆為小巧緊湊, 頗具文藝氣息; 而其介紹內(nèi)容也只是簡單交代了其竣工年代。 若增添幾筆, 先描繪其建筑風格, 并以其文藝氣息、 歷史沉浮等多維度資訊以開發(fā)其商業(yè)價值, 會吸引更多游客慕名前來游玩, 也幫助傳播武漢市其他歷史建筑遺產(chǎn)文化, 搭建城市街頭博物館平行雙語生態(tài)圈。
相形之下, 上海田子坊的標識牌, 其內(nèi)容介紹以及英文翻譯堪稱完美。 標識文本中有這么一段文字:“在改造過程中, 充分挖掘了舊廠房, 舊民宅中的人文歷史價值, 既保留了具有原建筑美學特征的磚石墻體、 屋梁結構, 又將現(xiàn)代材質(zhì)的設施、 設備通過藝術手段融合其中。 歷史與未來、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 東方與西方、 經(jīng)典與流行在田子坊的交融, 構成上海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其翻譯內(nèi)容簡單流暢: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ully excavate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old factories, old houses, not only to retain the original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characteristics of masonry wall with, the beams of the roof structure, and modern material facilities, equipment through artistic means integration of them. History and futur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Eastern and western, classic and popular in Tianzifang blend, constitute the mew city of Shanghai culture.”這樣的雙語標識牌既包含了田子坊的建筑風格, 又含有濃濃的上海歷史文化氣息, 翻譯質(zhì)量也是可圈可點, 簡單卻不遺漏任何信息, 靈活而又忠于原文, 值得借鑒學習。
這個問題最為嚴重。 根據(jù)我們對漢口租界區(qū)所有歷史建筑標識牌進行的實地信息采集,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 在收集到的101個有效標識牌中, 只有4個有英文翻譯, 其他的要么只有寥寥的漢語簡介, 要么只有該建筑的名稱, 甚至有的建筑已經(jīng)破舊到連標識牌都沒有, 翻譯現(xiàn)狀著實令人憂心。 在實地問卷調(diào)查中, 有33.33%的人認為所有歷史建筑都需要有標識牌; 57.47%的人認為所有歷史建筑都需要有標識牌, 但只有重要的歷史建筑需要英文翻譯, 也有9.2%的人認為沒必要設置雙語標識。
為了改善漢口租界歷史建筑標識翻譯現(xiàn)狀, 課題組在問卷網(wǎng)和租界歷史風貌區(qū)也做了線上線下交叉調(diào)查。 調(diào)查顯示, 35.63%的受試者認為英語翻譯內(nèi)容應該以簡短精煉為重; 32.18%的人認為英文翻譯應該符合外國人的理解習慣; 31.61%的人認為英文翻譯應該貼合原文。 根據(jù)調(diào)查結果, 漢口租界歷史建筑片區(qū)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歷史建筑沒有英文翻譯的問題; 其次要注重標識牌的介紹內(nèi)容, 結合漢口租界的特色, 著重注入建筑風格與歷史文化氣息; 最后考慮字體大小, 標識牌的大小以及地理位置等等。
根據(jù)本課題組實地考察和線上線下問卷結果, 搭建武漢城市街頭博物館平行雙語生態(tài)圈, 必須首先完善作為武漢城市身份和氣質(zhì)名片的漢口租界歷史建筑標識翻譯, 大力扭轉其令人擔憂的現(xiàn)狀, 若不及時采取措施修繕提升, 其中蘊含的文化氣息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消失殆盡。 若政府能加大力度整改以上種種標識翻譯問題, 漢口租界旅游風貌區(qū)的發(fā)展前景不可估量:不僅能使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和保留、 增添武漢的歷史文化底蘊, 更為推動武漢旅游經(jīng)濟和休閑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再添助力。
[1] 曹靖.武漢市近代殖民建筑調(diào)查報告[J]. 職大學報, 2005(3):54-56.
[2] Fan K Sizheng. Culture for sale:western classical architecture in china's recent building boom[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2009, 63(1):64-74.
[3] 岑秀文.天津歷史風貌建筑銘牌英譯論析[J]. 河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3, 5(2):15-16.
[4] 陳晶,殷煒,譚剛毅. 近代漢口租界建筑風格演替及保護——兼議名城保護中建筑樣本的多樣性及空間存續(xù)關系[J]. 中國名城, 2009(12):38-45.
ASurveyontheSignTranslationofHistoricalBuildingsintheConcessionDistrictofHankou
CHEN Jialing, ZHANG Ali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ign transl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the Concession District of Hankou. Our on-site survey shows that the quality of sign translation is far from satisfaction. The following problems exist in the translation: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random translation against original meaning, featureless translation and even no English sig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several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strengthening the efforts to restore signs, refining translation texts integrated with cultural elements and adjusting the size of sign boards to the appropriate scale. It is hoped that the strategies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ign transl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the Concession District of Hankou and consolidate the parallel bilingual ecosystem for urban street museum of Wuhan.
the Concession District of Hankou; historical building; sign translation; survey
2017-08-12
程江潭(1992-), 男, 湖北荊州人,湖北工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計算語言學
1003-4684(2017)06-0094-03
H059
: A
[責任編校:張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