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豐縣大塘埠鎮(zhèn)中心小學 張圣權
闡述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必要性及具體運用策略
江西省信豐縣大塘埠鎮(zhèn)中心小學 張圣權
數學課程具有較強的生活性,可以說是一門生活化的課程。對于較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心中認為數學課程是難學的、難懂的,更是難以運用的。為此,如果老師能將生活元素合理地應用到教學活動中,就能夠逐漸改變學生不正確的認識,從而逐漸對數學課程的學習感興趣,更有思路、有能力進行學習,這樣必能在促進師生有效互動的基礎上,促進教與學質量的全面提升。本文筆者討論了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必要性及具體運用方略。
生活元素;小學數學教學;必要性;具體運用
小學數學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課程的啟蒙階段,因而對于抽象的數學概念很難理解,比如:加減法的概念,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等概念。這時就需要老師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化元素融入其中,將抽象的概念與生活因素結合起來學習,相信既能提升學生對數學概念探究的興趣,又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課程與日常生活的關聯性,從而更加有技巧地參與到數學課程的學習中,不斷感受成功的學習體驗。
第一,對于小學生而言,小學階段是他們初次接觸數學課程的時期,因而對于較多概念都是第一次接觸,自然會出現理解困難的情況,加之小學生年齡小,思維能力薄弱,一些純文字的概念即使老師反復用語言去講解,學生依然很難理解得非常透徹;第二,小學生處于兒童時期,性格都比較活潑,也比較愛動,很難全神貫注地去做一件事情,當然,對于數學課程學習的重要性也是意識不到的,所以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老師適當增添趣味性(生活性元素),這樣學生才能逐漸被其吸引,從而更好地去接受知識;第三,小學數學課程中較多的知識點、解題思路都比較煩瑣一些,如果能將生活元素融入教學中,則能夠讓學生快速理解概念及解題思路,更加高效地參與學習。鑒于上述三點,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概念
對于數學教學而言,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理解概念,這是數學學習及解題的首要任務。針對小學生學習經驗少這一弊端,利用生活元素來進行概念教學,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概念。比如在學習“加法”的概念時,如果老師運用教材中的方法教學,較多學生會一知半解,因為教材中較多的講解方式都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差距較大。這時老師便可以巧用學生喜歡的糖果這一生活元素來講解加法的概念,如:小紅有2顆糖,小明有3顆糖,他們總共有多少顆糖呢?以此來讓學生明白加法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合成一個數的計算方法?!?/p>
2.提升數學學習興趣
以往我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往往采取的都是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使得課堂教學總是處于沉悶、枯燥的狀態(tài)中,大多數學生對數學學習毫無興趣。而將生活元素融入數學教學中,則能逐漸激發(fā)并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逐漸喜歡上此課程的學習。比如在學習“加減法”的相關內容時,老師可以巧妙制作生活性較強的課件,用學生熟悉的小兔子跑來跑去來講解混合加減法。首先,多媒體教學設備的高度直觀性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將生活性的元素應用到數學教學中,能在雙重吸引力的引導下,收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3.將生活元素以多元化的形式應用到教學中
數學教學中生活元素呈現的形式非常豐富,不僅可以利用生活物品組織教學,還可以利用競賽的方式來進行生活化教學。比如組織編寫應用題比賽,鼓勵學生將生活元素應用其中,提升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與解題能力。再如可以在數學課堂中設置“身邊的數學”教學模塊,鼓勵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內容,如購物的數量、錢數、重量等等。鑒于此,將生活元素應用到數學教學中的形式非常豐富,且價值性非常高。
4.合理選擇生活元素
生活中的元素是無窮無盡的,因而將生活元素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時,需要老師有意識地對生活元素進行合理的篩選,要選擇學生易于接受的、直觀的、有趣的、和教材知識點聯系較為緊密的生活元素。同時還要注意所選擇的生活元素切不可有喧賓奪主之嫌,否則會出現教學中不符合教學主要內容,純粹講解生活案例的現象,這樣的教學只是“徒有其表”,沒有任何的實質性教學意義,這與新課改背景下將生活元素應用到數學教學中的意義是相違背的。因此,老師課前必須針對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最恰當的生活元素內容,確保將生活元素的教學作用最大化地發(fā)揮出來。
總而言之,生活元素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無論從教與學的角度,還是從素質教育及社會發(fā)展的角度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F代化的小學數學老師需要先意識到此點,并采取合理的方式將生活元素滲透于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概念、解題思路等,不斷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發(fā)展。
[1]劉明遠.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學習(上),2015(02).
[2]李冬梅.關于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