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李飛
[摘要]自治與責任是高校存在與發(fā)展的核心要素,揭示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反映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自古代及中世紀以來,印度高校自治與責任的歷史可分為3個階段,即獨立前印度高校的自治與責任、獨立后至20世紀80年代末的自治與責任和80年代末以來的自治與責任,分析印度高校自治與責任的演變進程,對我國高校解決自治與責任問題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印度高校;自治;責任;演進;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4634(2016)04-0008-04
印度高校在培養(yǎng)國家人才和推進社會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印度社會進步發(fā)展的關鍵性因素。然而,在國有化和市場化的雙重沖擊下,印度高校的自治與責任卻逐漸被遺忘。從歷史角度出發(fā),回顧并總結印度高校的自治與責任問題,把握兩者內涵,可為當今印度高校各類問題的解決提供新路徑,也為我國高校處理自治與責任問題提供借鑒。
綜合考慮印度高等教育辦學主體、辦學形式和辦學動機等要素變化以及印度國家獨立與經濟社會轉型兩個重要節(jié)點。本文按照獨立前、獨立后至20世紀80年代末和80年代末至今3個階段來梳理印度高校的自治與責任的發(fā)展歷程。
1 獨立前印度高校的自治與責任
獨立前的印度高等教育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古代和中世紀的高等教育,二是殖民地時期的高等教育,前后兩個時期印度高等教育的自治和責任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1.1 古代和中世紀的宗教使命
雖然印度高等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直到殖民地時期才出現。在古代及中世紀,印度的高等教育大都集中于宗教領域,教學用語以本國語、梵語與波斯語等為主,教學內容傾向于古典文學,教育目的也不是為了教授純粹的知識,而是為了踐行宗教信條。古代印度的教育權掌握在婆羅門教和佛教手中,分別稱為婆羅門教育和佛教教育。早在公元5世紀左右,印度就有一些被當今學者稱為大學的機構,如塔希拉寺院(Taxila)和那爛陀大學(Nalanda)等。到了公元8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傳人印度并占據主導地位,在中世紀的印度教育主要是伊斯蘭教教育,該時期的印度高等教育機構叫做馬德拉沙(Madrasa)。在教學內容上,這類學校除了傳統(tǒng)的宗教類知識外.也會涉及一些非宗教性的內容。
古代和中世紀的印度高等院校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高校,其由教會所控制與管理,因此也談不上自治。此外,雖然也傳播一些世俗性的知識,但這類機構仍將宣傳教義和踐行宗教信條作為自身的使命,與傳播真實純粹的知識、培養(yǎng)人才等相距甚遠。
1.2 殖民地時期的統(tǒng)治工具
1757年,隨著普拉西戰(zhàn)役以英國侵略軍的勝利而告終,印度開始了長達近兩個世紀的殖民地歷史。統(tǒng)治初期,由于印度尚未被全面征服,擔心民主自由思想易激發(fā)民族覺悟,英國殖民政府并未打算在印度推行西方式教育,而是打著繼續(xù)維護印度傳統(tǒng)教育的旗幟,推行變相的愚民政策。直到1854年《伍德教育急件》的頒布才使情況有所好轉。該報告是英國政府第1次以立法的形式確立其在印度殖民地的教育改革政策,預示著印度現代教育的開端。1857年,加爾各答大學、孟買大學、馬德拉斯大學等3所印度最早的大學正式創(chuàng)辦。
殖民地時期的印度高等教育主要為鞏固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而服務,同時也被統(tǒng)治階級和上層種姓所壟斷。殖民地時期的印度大學限于為附屬學院制定課程方案,提供各種考試服務,頒發(fā)證書和授予學位,一般不承擔教學,也不從事科學研究。因此,該時期的印度大學是英國政府鞏固殖民統(tǒng)治的工具,缺乏純粹意義上完整的自治。而由于教學及科學研究等職能的缺失,印度大學亦無法履行其應有的責任。另一方面,該時期的眾多學院,因為受到母體大學(parent university)在課程、考試與學位授予等方面限制,自治權力受到了巨大沖擊,又因該時期的教育只能被少數人享有,高校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亦不明確。
從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到現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確立,回顧獨立前印度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歷程,由于其主要是教會或殖民政府舉辦,自治無從談起,除卻印度民族主義者們所興辦的高等教育機構外,印度的大學及學院享有極少甚至沒有自治權力。此外,該時期的印度高校也多淪為宣傳教義或鞏固殖民統(tǒng)治的場所,與傳統(tǒng)及現代意義上的為學生服務、培養(yǎng)國家人才和推動社會發(fā)展等責任相距甚遠。
2 獨立后至20世紀80年代末印度高校的自治與責任
獨立后,印度共和國意識到了教育對于印度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為了促進教育的發(fā)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繁榮,新政府先后組織了多個委員會對教育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包括1946年至1948年的大學教育委員會和1964年至1966年的克塔里教育委員會。該時期印度高等教育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結構與類型的豐富,二是印度政府開始實施對私立高等教育收歸國有的戰(zhàn)略。
2.1 高等教育結構與類型多樣化
1953年,為了回應當時馬德拉斯政府的招生保留制政策,以及尋找解決私立學院財政困難問題的途徑,1位印度銀行家(T M A Pai)發(fā)明了贊助費體系,并以此創(chuàng)辦了印度的第一個私立醫(yī)學院。贊助費資助模式就是要求學生在入學時要交納一筆費用,以此來彌補學校的相關支出,即學生為自己所享受的教育買單。這極大地緩解了私立學院的財政緊張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等教育的供給。此后,許多高等教育機構紛紛轉變以往的籌資方式,加入到收取贊助費的行列之中。然而,由于缺乏嚴格的管理,許多院校在籌集資金的管理上出現了混亂,一些管理者將其視為營利手段,高等教育商業(yè)化開始突顯。1956年,隨著《大學撥款委員會法》的通過,“相當于大學的機構”(deemed university)開始出現。到了50-60年代,出現了以印度理工學院為代表的“國家重點機構”。1966年,印度教育委員會第一次提出建設自治學院。80年代后,安得拉邦創(chuàng)辦的印度第一所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又為印度高等教育增添了新的成員。
該時期印度高等教育的組成愈加豐富,除孟買大學和馬德拉斯大學等傳統(tǒng)大學及其附屬學院外,贊助費學院、“相當于大學的機構”、“國家重點學院”、自治學院與開放大學等也競相增長。此外,隨著工程技術教育及農業(yè)教育等受重視與發(fā)展,印度高等專業(yè)教育的比重也逐漸增加。
2.2 印度政府的國有化戰(zhàn)略
在贊助費私立學院等發(fā)展的同時,印度政府也開始“虎視眈眈”,它企圖將所有私立院校納入到國家的管理體系之中。其主要方式便是對這些院校進行直接的資助。于是,許多原來由私人創(chuàng)辦的學院都變?yōu)榱耸苤搅W院(aid private col-lege),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部分學院成為當時私立高校的主體。當然,在印度政府實施高等教育國有化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礙.眾多宗教社群及種族社群紛紛對此提出抗議.其中在私立教育發(fā)展較為寬松的喀拉拉邦表現的最為明顯。
由于受到各種抵制,該時期印度政府的高等教育國有化進程并不徹底,但它對于當時印度私立教育的影響與沖擊,尤其是數量龐大的各類私立學院無疑是巨大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印度受助私立學院與公立大學的界線被模糊.以致于人們對印度是否存在私立高等教育提出質疑。當然,這種影響也是雙向的。一方面,隨著贊助費模式的盛行及政府對私立院校補助的普及,印度社會中包括私人在內的各種力量和資源被充分地調動,這為印度私立院校解決財政困難問題提供了新的路徑,同時也推動了該時期印度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自治學院計劃的提出為附屬學院爭取了更多的自主權,提高了其辦學積極性,為該部分高等教育機構的自治創(chuàng)造了可能。然而,另一方面,隨著公共資助而至的還有大量的政府控制,以私立學院為代表的諸多印度高校的自治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蝕,印度政府通過掌握財政大權直接或間接地對印度高校的財政自治、管理自治與學術自治等進行干預。此外,贊助費籌資模式到后來逐漸演變?yōu)橐环N營利方式,使印度高等教育染上了商業(yè)化的色彩,印度高校應承擔的培養(yǎng)社會人才的責任與使命被弱化。
3 80年代末以來印度高校的自治與責任
20世紀80年代末,印度開始實行財政緊縮政策,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熱情逐漸降低,從1980~2007年間每個五年計劃的高等教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總額比例逐年降低。隨著印度政府對高等教育財政支持的減少,高等教育私有化又開始了新的發(fā)展。具體表現為:推進受助私立學院轉制、鼓勵自籌經費私立學院發(fā)展、提高公立高校的學費、在公立高校開設自籌經費專業(yè)等。在此背景下,印度自籌經費學院(self-financed colleges)、私立大學與非正規(guī)高等教育等得到快速發(fā)展。
3.1 自籌經費學院的發(fā)展
獨立以來,印度高等教育規(guī)模不斷擴張,從20世紀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印度各類學院增幅近10倍,大學及重點高教機構增幅約5倍。面對緊張的公共經費,印度政府開始選擇削減高等教育經費。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成為自籌經費學院發(fā)展的誘因。到20世紀末,一些邦的自籌經費學院比例達到或超過了50%,使得自籌經費學院成為印度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與受助私立學院不同,自籌經費學院的辦學不依靠于政府的經費支持,從而受到的政府干預也相對較少,在財政、管理與課程設置等方面享有更多的自治權力。然而,質量偏低,高等教育商業(yè)化及對學生及社會缺乏責任等又對自籌經費學院的責任履行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3.2 私立大學的產生與繁盛
21世紀以前,印度并沒有私立性質的大學,只有附屬的私立學院。直到2002年查提斯加爾邦(Chhattisgarh)私立大學法的頒布與2005年印度最高法院的相關裁決,私立大學才正式誕生。由于附屬學院在課程標準與考試要求的制定、教師聘用等方面都受制于母體大學,且無權授予學位,自主性遭到了極大破壞。于是,為了獲得更多自治權力與發(fā)展機會,私立高校的創(chuàng)辦者們期望通過獲得大學的稱號來擺脫所依附大學的控制,這是引發(fā)印度私立大學以及“相當于大學的機構”發(fā)展的內在動因。當然,為了保證辦學質量,私人在創(chuàng)辦私立大學或邦政府在批準設立私立大學時還要遵循印度大學撥款委員會的相關規(guī)定。印度私立大學的產生與發(fā)展是對辦學模式的又一改革,擺脫納附大學的控制,享受更多的自治權力,增強辦學積極性。然而,也需時刻提防教學質量下滑,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學生的體驗及對社會的責任。
3.3 非正規(guī)高等教育興起
面對全球化與市場化的沖擊,印度高等教育亦推陳出新,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如今,一些高等院校密切關注市場動態(tài)與需求,開設相關的“即時性”課程及專業(yè),培養(yǎng)社會經濟發(fā)展所急需的人才。雖然這部分院校無權授予學位,但因其較高質量的畢業(yè)生及高就業(yè)率,還是受到了印度廣大學生及家長的青睞,部分院校也獲得了較高的國際聲譽。其中,印度商學院(ISB)和阿達尼基礎設施管理學院(AIIM)便是典型代表,放棄了大學的身份,拒絕得到政府的認證,選擇一年的課程學習而非兩年,這樣的選擇使得這些高等教育機構遠離了強大的中央及地方監(jiān)管。以印度商學院為例,它是目前印度最具聲望的商業(yè)學校之一,在建立之初學校董事會就決定不通過政府認證,以此來獲得最高水平的自治。這類高等教育機構屬于市場友好型的機構,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在財政、管理與教學等方面都享有較高的自治權。此外,這類非正規(guī)的高等教育機構在改善印度高等教育專業(yè)機構失衡及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匱乏等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都為該類高等教育機構履行好培養(yǎng)社會人才的責任創(chuàng)造了可能,但隨著市場化的加強,能否始終如一地堅持而不倒向營利一方,仍然值得關注。
80年代末以來,接軌世界發(fā)展動態(tài),印度高等教育的私有化趨勢不斷加強,高等教育形式及結構日趨多樣化。隨著財政經費等方面的自治,印度高校在管理、教學及研究等方面的自治權力也得到了空前提升。然而,說起自治,就不得不談到責任,責任是民主大學管理的核心,它不僅在內容上具有監(jiān)管和懲罰的效力,還有積極向上的目標,即在大學計劃及體制之下?lián)碛凶銐虻墓芾頇?。高校在享受自治的同時,也需履行好自身的責任。隨著高等教育日趨市場化,印度一些高校成為營利的場所,高校對于廣大學生的關懷以及培養(yǎng)社會人才、推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等責任開始變得模糊。
4 對我國高校自治與責任問題的啟示
通過歷史考察不難發(fā)現,印度高等教育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古印度那爛陀大學的高等教育萌芽,到中世紀的馬德拉沙,到殖民時期孟買大學等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再到獨立后的贊助費學院、自治學院、私立大學與非正式高等教育等,印度高等教育組成結構愈加豐富。在宗教與政府的間隙中生存,高校自治歷經沉浮、責任觀模糊不定。而從印度高校自治與責任演變分析中所得出的經驗,對我國高校解決自治與責任問題也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4.1 控制與反控制是高校自治的主題
最初印度高等教育為教會所控制,到了殖民地時期,英國殖民政府控制了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各方面,宗教勢力逐漸削弱。獨立后,新政府力倡改革,教育行政走向世俗化,國家及政府對高校的控制及管理逐漸加強,高校自治遭受巨大沖擊。然而,印度高校對于自治的追求步伐始終未停止,自治學院、私立大學與非正式高等教育等競相增長。在經歷教會壟斷、英印政府的殖民統(tǒng)治、印度共和國政府的國有化改革等事件之后,印度高校的自治從弱小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從完全由國家控制,到政府的適當放權,我國高校的自治權力也在不斷加強。
4.2 經費自主是高校自治的前提
經費援助是國家及政府控制或干涉高校自治權力運作的有效手段,通過提供經費,政府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高校的管理與學術研究,而高校自身為了維持運行以及擴大規(guī)模,也急需政府的這些資助。由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印度政府與高校間便形成了一種“默契”——以經費換自治。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印度政府實施財政緊縮政策,逐漸減少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支出,為了生存與發(fā)展,部分高等院校開始尋求新的出路。于是,自籌經費學院、私立大學等得到快速發(fā)展,高校財政上的自治也帶來了管理與學術研究等方面的自治,印度高校自治獲得了全新的發(fā)展。經費是高校各項活動開展的前提之一.目前我國民辦高校發(fā)展迅速,多樣化的融資渠道為高校自治開辟了新的道路。
4.3 管理自主是高校自治的重要體現
孟買大學等3所印度最早的大學效仿倫敦大學模式設立,以接納附屬學院的形式運作的,眾多的附屬學院無權授予學位,課程標準與考試要求等亦由納附大學來控制。這不僅剝奪了附屬學院的自主性,扼殺了辦學積極性,也對納附大學自身工作的運行產生負面影響。為了克服納附制的弊端,獲得更多的自主權,自治學院開始發(fā)展,但發(fā)展道路充滿險阻。只有當高校在管理上享有高度的自主權,自治才能完整地體現。當前,我國高校內部自主管理權力仍較弱,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損害了自治權力。
4.4 責任是高校自治的循環(huán)條件
不同歷史時期,印度高校的自治有升有降,與其相伴的高校責任導向也有所不同,從宣傳教義,到鞏固殖民統(tǒng)治,為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人才,再到受到市場化與商業(yè)化的影響,印度高校的責任逐漸明晰。高校在享有自治的同時,也要履行好自身的責任,不僅是對國家及社會的發(fā)展負責,還要對學生的體驗負責,對高校自身的教學和學術研究負責。良好的責任觀是高校自治得以循環(huán)的重要條件,印度高校責任的偏失也是其自治長期處于低潮的原因之一。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是我國高校的4大主要職責,只有履行好自身的責任,高校才能享有更多的自治權力。
自治是高校存在與發(fā)展的靈魂,責任是高校價值的重要體現,兩者統(tǒng)一于促進高校的發(fā)展之中?;仡櫄v史,印度高校在爭取自治的進程中,也積極探索著自身的責任。我國高校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也應正確地對待自治與責任問題,使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