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以及教育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小學數學,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學科,成為了如何對留守兒童有效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如何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做好心理和情感的交流,調動起課堂氣氛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科學的設計課堂教學對實現高效的數學教學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其中本文對留守兒童中待進生的轉化進行了長期的調查實踐,擬運用“嘗試教學法”進行數學教改,可促使待進生在嘗試中“頓悟”,在發(fā)現中“覺醒”,乃至理解、掌握所學知識。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情感;頓悟;覺醒
隨著農村人員進城務工人數的不斷增多,留守兒童人數也日益龐大起來。留守兒童學生,與常規(guī)兒童學生不同,在成長的關鍵時期,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關愛與指導,心理容易走向極端,敏感或脆弱。相較于城市的普通家庭,由于學習背景、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不同,留守兒童更容易處于一種學習待進狀態(tài)。對這些學習待進生,教師應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才能兼顧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與課堂效果。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覺得,教學過程中,所有學生都應該要獲得知識,這與中國古代的有教無類的觀點不謀而合。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充分調動所有人的學習積極性。對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安排任務到個人,讓他們自己去解答問題。等到他們發(fā)現問題的關鍵時,再引導他們,仔細思索,并及時將理出的思路記錄下來。因此,對留守兒童中的學習待進生,這種特殊群體的心理狀態(tài)、學習狀態(tài)都需要教師充分關注。照顧到每個學生的情感和心理狀態(tài),真正做到關愛他們,使他們的心理壓力減輕,多方位循循善誘,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學會仔細觀察、善于總結,最后實現學習自信心的提升。針對留守兒童中的待進生,要會“對癥下藥”,根據他們的知識掌握情況與心理情感狀態(tài)的差異性,采用相應的方法以使他們逐步跟上教學進度,不一味地催促,也不要過分的給他們施加壓力,保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探尋合適的學習方法。經調查,很多學生之所以學習成績差,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學生沒有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留守兒童小學數學的教學進度的確存在著個別差異,這與學生本人的各方面狀態(tài)有很大關系,然而學習程度的優(yōu)劣以及進度的快慢都可以通過合適的學習方法和恰當的心理疏導,如此可使所有學生都可以掌握所授知識。這就說明:只要教師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數學課堂上的待進生是可以轉化的。通過實踐,擬采用“嘗試教學法”、“發(fā)現教學法”等方法進行數學教學改革,如此便可以促使學生在嘗試中“頓悟”,在發(fā)現中“覺醒”,最終理解掌握所學知識。
究竟應該怎樣轉化這些留守兒童中的待進生呢?以下是幾點建議。
1. 使留守兒童待進生在“驚奇”中覺醒,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當兒童感到驚訝、稱道時,對未知的探尋是一種驚奇,它有一種極強的刺激性,可喚醒大腦,促進它進一步工作。通過調研,我們發(fā)現留守兒童待進生中絕大多數人的基礎并不薄弱,他們不能完全理解掌握所授知識的原因往往是因為教師墨守成規(guī)的教學方法,只知一味的填鴨式教學從而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運用“嘗試教學法”、“發(fā)現教學法”進行教學,設置不同的問題背景,編寫嘗試題,鼓勵學生發(fā)現新的現象與問題,如此會使待進生感到驚奇。例如在教學“正方體的特征”時,我設計了一道嘗試題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通過看、摸、討論,說一說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比老師直接說出來要好很多,而且又有了數學即生活的體驗。再如教學“體積單位”,一開始讓學生用橡皮泥捏一個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提問學生:你能算出它的體積嗎?然后告訴學生這個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讓學生觀察它的大小,再計算1立方分米是多少立方厘米,從而發(fā)現它們間的進率。這樣也會使待進生在驚奇中覺醒,逐步對數學知識感興趣。學生均希望上進出色,由于留守兒童的心理相對脆弱,在學習上的屢次失敗會使留守兒童待進生產生種種消極的情感,故此方案的提出有利于進行高效的小學數學教學。
2. 促使留守兒童中待進生在閱讀課本時獨立思考。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的革新的關鍵在于,指引他們獨立自主的去閱讀數學課本。先前我們教學的誤區(qū)在于,覺得留守兒童待進生的基礎較差,故慣有思維認為,他們不能在沒有師長的幫助下獨立理解接受課本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就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去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fā)智力的刺激?!睂W而思則優(yōu),反復的課堂實踐也印證了,在老師的啟發(fā)下,留守兒童待進生獨立閱讀數學課本,不僅能潛心思索得出文中傳達的思想,而且可以增進師生間的相互信任。經過調查,在“比”的概念教學時,教師經過賣力講解,教學完成后,僅有不足20%的留守兒童待進生可以不借助課本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正確意義,而誘導學生用一半課堂教學時間獨立閱讀課本,反倒存在超過60%的留守兒童待進生可以自主表達出“比”的正確概念。再如我班有8名留守兒童待進生學習“分數乘分數”時,通過自己閱讀例題,有6名學生能正確完成嘗試題。另外,我們每星期搞兩次數學課外閱讀,根據層次不同的學生編選一些興趣題,讓他們研究,對他們數學成績的提升均大有裨益。所以說,閱讀好比是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fā)他的“覺悟”。
3. 促進留守兒童中待進生在嘗試中“頓悟”。留守兒童成為待進生主要是由于教師在填鴨式教學中讓學生被動接受,忽視了他們主動嘗試的過程。調查發(fā)現,在新內容的課堂講解教學中,凡是一味灌輸式教育,通過作業(yè)修改發(fā)現,學生們的掌握比例在70%左右,而將新的學習內容融入到練習題中,設置不同題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解答,答題的準確率超過80%,對留守兒童中待進生效果更是尤為明顯。這就會大大調動了留守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如此才有助于他們拋開待進生的帽子。我曾用兩種方法在不同的班級進行“用替代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時,一種是將講解內容比如題目、圖形全部展示在屏幕上一步步講解與分析,另一種是運用嘗試教學法繪制線段圖,引導學生自己嘗試設置問題互相解答。結果發(fā)現后一種方法,變學生為課堂的主動者,這也是針對留守兒童待進生的脆弱心理而設計的,這使他們覺得不是在單方面被動接受式學習,而是在不經意間潛移默化的就獲取了新知識,課堂內容掌握率高達90%。正如心理學所講的“頓悟”,意味著人們在多次嘗試相似問題后,遇到新問題,經過簡單提示,就會立刻尋找到問題的癥結,使問題完美解答。這種方式的應用,對留守兒童中待進生的自卑心理的克服以及學習效率的提升均有重要意義。
4. 引導學生在交流信息中理解。“組織學生討論”這一步驟是留守兒童待進生學習中的關鍵過程。因為交流本就是互相學習,不斷修正自我的過程。所以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適度的交流學習,尤其對于留守兒童待進生而言,不但可以增強自信心和表達能力,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還可以通過交流明晰自己的不足,“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交流也可以讓學生效仿他人的學習方法。布魯姆曾認為,對不同程度的學生給予相應的教育,對于學有余力的優(yōu)等生主要采用點撥、引導的方法,加深學習深度,拓寬學習范圍。而對待留守兒童中待進生則需要顧及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給他們足夠犯錯的機會,及時鼓勵他們的每一個進步。關于如何組織學生討論,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在三、五、六年級三個班教學中,狠抓了這方面的訓練,教學效果明顯不同,期末考試,三個班學生的合格率達95%,待進生轉化率達90%以上,同事們感觸深刻:“在組織學生對新知識進行討論時,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fā)揮留守兒童待進生的學習主動性”。如此,學生通過不懈努力嘗到成功的甜頭,就會有更大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同時自信心也大大加強。而對于留守兒童待進生來講,教師在照顧他們的自尊心的前提下,應當著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精神。
基于以上幾點,如何將留守兒童中的待進生變成優(yōu)等生,并不能只依靠教師一味的灌輸講解,更為關鍵的是使學生自己激發(fā)學習興趣,獨立主動地去學習,使得他們在不斷地嘗試中覺醒——思索——頓悟——理解——掌握。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王進東,安徽省巢湖市,安徽省巢湖市壩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