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輝
(黑龍江工程學院 思政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50)
儒家的“修身”論及其內(nèi)生現(xiàn)代性轉化
楊 輝
(黑龍江工程學院 思政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50)
儒家的“修身”論是儒家倫理的重要內(nèi)容。儒家高度重視“修身”的作用,認為它既有提高個人道德水平即“自立”的重要功能,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儒家“修身”論的目標是提升境界,完善人格,成德成仁,成圣成賢。為此,儒家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修身”方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反己論、慎獨論、重微論、改過論等。反己即“反求諸己”,也可稱作內(nèi)省。反己一方面要求人們見善思齊,另一方面要求人們見不善知自省。慎獨是在別人看不到的獨處情況下,也能謹慎小心地認真遵循道德規(guī)范行事,不因無人監(jiān)督或無人注意而胡作非為。重微強調(diào)的是道德修養(yǎng)須從小處入手,從而實現(xiàn)根本的變化,它所重視的是道德的積累過程。改過要求人們不掩飾過錯,并且盡力自覺、及時、斷然的改過。儒家的“修身”論雖然是一種歷史資源,但其中的不少內(nèi)容對現(xiàn)代人的人格修養(yǎng)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仍具鮮活的現(xiàn)實生命力。引伸出來的話題是,在今天的歷史場景下,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弘揚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儒家;修身;倫理;現(xiàn)代價值
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是倫理型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以儒家倫理為核心。儒家倫理不僅包含德本論、德治論、德育論、理欲論、義利論、公私論等,也包含豐富的“修身”論。儒家的“修身”論高度重視“修身”的作用,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其中的不少內(nèi)容對當代社會的人格修養(yǎng)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儒家倫理之所以重視“修身”,是認為“修身”既有提高個人道德水平即“自立”的重要功能,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一)具有“自立”的功能
儒家思想從其產(chǎn)生之初,就以解決現(xiàn)實社會人如何為人、如何安身立命(即“自立”)的問題為出發(fā)點。儒學是人學,也是仁學,較其他學派更關注人倫社會的成人之道,包括個人道德水平的提高。
儒家倫理是建立在不同的人性論之上的,但不論哪一種人性論,都認為現(xiàn)實當中的多數(shù)人是不完善的,他們的道德水平需要提升??鬃铀f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肯定了人性的相似性。人在出生時都差不多,但是由于后天環(huán)境的熏染,差距越來越大,那些與善漸行漸遠的人,只有通過艱苦的“修身”過程,才能提升個人的道德水準,逐步向圣賢人格接近,實現(xiàn)道德上的“自立”。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人都有天生的“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又是仁義禮智的發(fā)端,故又稱“四端”。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保持住這“四端”,大多數(shù)人在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下都程度不同地失去了善性,孟子稱之為“放心”,即丟失了善性。那么怎么辦?孟子提出“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即找回業(yè)已喪失的善性,孟子認為這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其途徑就是“修身”。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的自然欲求如饑而欲食、渴而欲飲、寒而欲暖、勞而欲休等如果不加以限制,就會導致惡的產(chǎn)生。嚴格地講,荀子的人性論不是性惡論,而是人性自然論。為了避免自然人性導致惡,必須提倡“偽”,即人為加工,具體就是道德教化。就個人而言,要想成圣成賢即“自立”,必須經(jīng)過“化性起偽”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修身”?!盾髯印s辱》云:“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變故,成乎修修之為,待盡而后備者也?!币簿褪钦f,即使是古代的圣王,要想實現(xiàn)道德完備,也需要不斷地修身。至于董仲舒的性三品論、揚雄的善惡混論、宋明道學的二重人性論等也都充分肯定了“修身”對提高個人道德水平亦即道德“自立”的價值。
此外,道德規(guī)范與人內(nèi)在欲求的統(tǒng)一使得儒家十分強調(diào)道德自律,從而突出了個體的人格價值及其所負的道德責任和歷史使命。為實現(xiàn)道德的自律,個體的自我道德修養(yǎng)至關重要。儒家個人道德水平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既有以仁德為核心的個人修養(yǎng),又能體現(xiàn)出社會客觀層面的要求,正如孔子所說“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既尊重了個人的主觀意識情感,又不違背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
(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儒家倫理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倫理的核心,其終極目標決不是僅僅滿足于個體的道德完善,而是要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個人的“修身”。只有人人成為道德人,家才能齊,國才能治,天下才能平。離開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齊家治國平天下就難以實現(xiàn)。
《論語·憲問》中有“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說法 ,孔子在這里是談君子的標準問題,他認為修養(yǎng)自己是君子立身處世和管理政事的關鍵所在,欲治國平天下,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四海臣服,當從完善自身開始。“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像堯舜這樣的圣王還力不從心呢,何況普通人,言外之意是說“修己以安百姓”的重要以及艱難。
孟子更明確地說明了“身”與家、國、天下的關系,“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此“身”即“修身”,亦即道德修養(yǎng),它是家國天下的根本。
《大學》對孔孟的思想作了更為具體、明確的表述。它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里的核心是“以修身為本”,表明道德修養(yǎng)對于“外王”即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
儒家“修身”論的目標是成德成仁,成圣成賢。儒家篤信“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涂之人可以為禹”(《荀子·性惡》),其中的關鍵所在就是“修身”。因此,“修身”是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造就完善的人格,追求、實現(xiàn)更高的人生價值。
儒家的基本精神是內(nèi)圣外王,但內(nèi)圣已包含外王,外王以內(nèi)圣為基礎。這體現(xiàn)在儒家“修身”論的最高或最理想目標圣人觀中。
儒家的“圣人”是“百世之師”(《孟子·盡心下》),萬世之標準,具有道德完美、建功立業(yè)、天人合一等特征。
圣人之圣首先在于道德完美。王廷相《慎言·作圣篇》:“圣人,道德之宗正。”“宗”指圣人是道德的根源,也可理解為道德的創(chuàng)立者;“正”是指圣人所創(chuàng)立和代表的道德是正確的;“宗正”也可理解為楷模,即是說圣人是道德的模范?!睹献印るx婁上》:“圣人,人倫之至也?!薄皞悺备爬ǘ钥梢苑Q作“道”,具體而言可以稱作“理”,是指處理人際關系的言行規(guī)范,正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包注云:“倫,道也,理也。按:粗言之曰道,精言之曰理?!薄睹献印る墓稀罚骸笆蛊鯙樗就?,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币虼?,“人倫之至”與“道德宗正”意思相近,指圣人是道德的極致,亦即完美道德的代表。
其次,圣人必須建功立業(yè),也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儒家就把“外王”作為圣人的充分條件,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揚雄《法言·先知》云:“圣人樂陶成天下之化,使人有士君子之器也,故不遁于世,不離于群?!薄疤粘商煜轮笔鞘ト嗽敢庾龅模虼耸ト吮仨毷侨胧赖?,而遁世離群則是道家所主張的。王廷相《慎言·小宗篇》云:“功業(yè)者,圣賢之所有事也。”圣賢必須建功立業(yè),用自己的道德、智慧、才能去造福他人、造福天下。
再次,圣人能夠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王守仁云:“夫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傳習錄中》)“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基本精神之一。《莊子·齊物論》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薄肚f子·逍遙游》:“磅礴萬物以為一?!钡澜讨鳌侗阕印?nèi)篇》云:“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痹谌寮覍W者中,孟子、張載、王陽明等都表達和闡發(fā)了這一思想?!睹献印けM心上》:“萬物皆備于我?!睆堓d《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王陽明《傳習錄下》:“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儒家“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思想指出了宇宙是生命和非生命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強調(diào)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展現(xiàn)了推仁愛于萬物的博大胸懷。而實現(xiàn)“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則是“圣人之心”,也是圣人的重要特征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儒家所推崇的圣人除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外,還提到過幾個人?!睹献印とf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鬃又疄榧蟪?。”孟子認為,伯夷屬守德清高型圣人,伊尹屬賢能責任型的圣人,柳下惠是道德典范型圣人,孔子是識時務型的圣人,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
總之,儒家“修身”論的目標就是讓人們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艱苦的道德修煉,從而不斷提高道德水平,成為道德完美、功業(yè)顯赫、天人合一的圣人。
為了成德成仁,成圣成賢,儒家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修身”方法,如律己論、立志論、為學論、重行論等,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反己論、慎獨論、重微論、改過論等。
(一)反己
反己即“反求諸己”,也可稱作內(nèi)省?!墩撜Z·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孔子弟子曾子的說法,提出了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方法和需要反省的主要內(nèi)容,主張為別人謀劃要盡心,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學到的知識要不斷實習?!睹献印るx婁上》明確提出了“反求諸己”的命題:“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睈蹌e人而別人卻對你不親近,在這種情況下,要反過來檢查自己的仁愛夠不夠(而不是責備別人);治理別人而別人卻不服你的治理,在這種情況下,要反過來檢查自己的智慧夠不夠;對別人有禮貌而別人卻沒有以同樣的禮貌回應你,在這種情況下,要反過來檢查自己對別人的尊敬夠不夠。凡是自己的行為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都要反過來檢查自己,這樣才能使自己言行端正,得到天下人的景仰。后來朱熹的“日省其身”、王守仁的“致良知”等等都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反己是儒家道德修養(yǎng)方法的核心部分,認為主體自律行為通過經(jīng)常反思自己的所有言行才能實現(xiàn)。反己一方面要求人們見善思齊,看到他人做得好,要向他人學習,爭取迎頭趕上,另一方面要求人們見不善知自省,看到別人有過失,也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同樣的問題,如有則時刻注意避免。經(jīng)常反己,可以使行為個體得到不斷完善,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從而慢慢修煉圣賢境界。
(二)慎獨
慎獨最直白的意思就是在別人看不到的獨處情況下,也能謹慎小心地認真遵循道德規(guī)范行事,不因無人監(jiān)督或無人注意而胡作非為。慎獨強調(diào)主體道德修養(yǎng)的高度自覺,時刻自律地按道德準則辦事。《禮記》的《中庸》與《大學》兩篇,對慎獨作了具體闡述?!吨杏埂罚骸暗酪舱?,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朱熹說:“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這里的獨,不僅代表著他人所不知之地,更包括他人無從發(fā)現(xiàn)的個體內(nèi)心活動。慎獨與誠實、無欺等緊密結合在一起,說明道德主體對要實現(xiàn)道德修養(yǎng)的高度自覺,時時處處按道德準則辦事。
慎獨的根本要求是主體在任何環(huán)境、任何場合都須臾不離于道,將外在的道德準則切實轉化為內(nèi)心的道德信念,形成個體的道德意志,道德就能由他律轉化為自律,由外在約束轉換為內(nèi)在的自我約束。在儒家學者看來,“慎獨為入德之方”(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卷八),意思是說,對于潛心儒家修養(yǎng)的人來說,能否慎獨是重要的考核因素,只有實現(xiàn)慎獨才算是道德上的真進步,做不到慎獨,很難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道德修養(yǎng)。
那么,如何知道道德主體是否做到了慎獨呢?儒家學者用“獨處”與“大庭”解決這個問題,“無大庭效驗,不是真慎獨。”(呂坤《呻吟語·問學》)他們認為,人在獨處和大庭時雖不一致,往往呈現(xiàn)出的是大庭佳而獨處則未必,但從長遠來看,如果主體在獨處時常常為非,就難保大庭不露出馬腳,也就是說早晚會在大庭表現(xiàn)出來。因此長期一貫的“大庭效應”可以檢驗出—個人平時的慎獨功夫。
可以說,慎獨既是一種“修身”方法,也是一種道德境界,是方法和境界的統(tǒng)一。一個人真的做到了慎獨,也就標志著他達到了道德上的高境界。
(三)重微
重微強調(diào)的是道德修養(yǎng)須從小處入手,從而實現(xiàn)根本的變化,它所重視的是道德的積累過程。
儒家的重微思想來源于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現(xiàn)象的觀察和總結,表現(xiàn)了一種辯證智慧,這一點與道家的觀點是一致的?!独献印返诹恼拢骸昂媳е?,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敝赋隽耸挛镉闪孔兊劫|(zhì)變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盾髯印駥W》:“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土石積累多了就會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在這里興起;水積累多了就會成為深淵,蛟龍就會在這里誕生;善言善行積累多了就會成就美德,從而神清智明,具備圣人的崇高境界。荀子在這里指明了美德的生成是一件件道德行為“積”的結果,即積善成德。
儒家的重微,是認為個體道德境界的提高、理想人格的形成,都需要長期的積累。他們還提出一些類似的概念,如“謹微”“慎微”“審微”“防微”等[1],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應“采微善,絕纖惡”(陸賈《新語·慎微》),即從為小善、去小惡做起,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尚書·旅獒》)?!度龂尽分懈粝铝说赖滦摒B(yǎng)的千古名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志》卷二,《先主傳》引《諸葛亮集》)。不受教化、不修其身、不重微行,會和其他事物、現(xiàn)象一樣,“惡由微以至”(薛瑄《薛瑄全集·讀書錄》卷十),最終“玩于微,成于漸,而壞于積”(徐楨稷《恥言》二)。要防微杜漸,小的惡念惡行如不克服,最終將成為人們所唾棄的惡人。
(四)改過
儒家學者時刻不忘提醒人們“反己”“慎獨”“重微”,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但客觀而言人的成長歷程是曲折復雜的,社會生存環(huán)境是變幻莫測的。一個人有可能自律做到一生不犯罪、不主觀作惡,卻難以保證一生不犯錯誤。
在儒家學者看來,即使是圣賢也不可能全無過失,“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二十六,《教條示龍場諸生·改過》)。歐陽修《易童子問》中說:“湯、孔子,圣人也,皆有過矣。”圣賢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普通人了。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對待過錯。儒家認為,圣賢之所以為圣賢,他的過人之處不在于無過,而在于有過后能夠不“文過”,即不掩飾自己的過錯?!蹲髠鳌ば辍罚骸叭苏l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弊迂曉唬骸熬又^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君子有了過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樣,錯誤的時候,人們都能看到,但改正了以后,依然受到人們的景仰。也就是說,不隱瞞、掩飾過失錯誤,勇于承認正視錯誤,并且盡力自覺、及時、斷然地改過,此乃君子所為,“過而改之,是不過也”(《韓詩外傳》卷三,引孔子言)。
綜上,儒家所提出的“修身”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中的“反己”“慎獨”“重微”“改過”相對比較重要,通過這些修養(yǎng)路徑,人們就能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從而步入圣賢之林。
儒家的“修身”論雖然是一種歷史資源,但其中的不少內(nèi)容仍具鮮活的現(xiàn)實生命力。引伸出來的話題是,在今天的歷史場景下,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弘揚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
(一)儒家對“修身”作用的重視具有借鑒意義
我們今天生活在走向現(xiàn)代化的場景中,現(xiàn)代化不僅僅是經(jīng)濟、社會的現(xiàn)代化,也包括人的現(xiàn)代化,道德素質(zhì)的提高是人的現(xiàn)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道德素質(zhì)的提高也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的自我完善是自我實現(xiàn)的必要條件,也就是儒家“修身”論所說的自立。一個自立的人才有可能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也就是儒家所說的修齊治平。因此,“修身”無論在過去還是現(xiàn)在,在個人自立還是貢獻社會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儒家“修身”論的目標對我們有重要啟示
儒家“修身”論的目標是成圣成賢,圣賢道德完美、功業(yè)顯赫,而且可以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儒家的圣賢雖然對所有人開放,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實現(xiàn),它是要為人們樹立一個理想人格,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人極”,作為理想目標,它是現(xiàn)實的,但對普通人來講,它是理想的。那么,我們在今天應該做怎樣的人呢?馮友蘭曾提出過四種人生境界說,倡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號召大家學習白求恩,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2]。鄧小平號召青少年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就個人層面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是要求公民做一個愛國的人、敬業(yè)的人、誠信的人、友善的人。這與儒家成圣成賢的目標相比,更加實際具體。因此,盡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的要求與儒家“修身”論的目標在內(nèi)容上不盡一致,但也有一些內(nèi)在的關聯(lián)。儒家所講的圣人的道德完美應該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誠信、友善這些元素,儒家所講的圣人的建功立業(y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yè)是相通的,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道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值得我們認真挖掘和汲取。
(三) 儒家“修身”論的路徑對現(xiàn)代人格修養(yǎng)具有重大意義
儒家“修身”論以“反己”“慎獨”“重微”“改過”為重心的“修身”方法或路徑包含有恒常的價值,具有現(xiàn)實活力。人生來就是有缺陷的,社會具有多方面的誘惑力和強大的同化力,人們要想成為應該成為的高尚的人或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的要求,必須經(jīng)過艱苦的道德修養(yǎng)。而道德修養(yǎng)需要有具體的方法,儒家所提供的方法十分重要而且切實可用。
我們今天在人際交往中也會經(jīng)常遇到一些矛盾,當遇到我與其他人言行沖突的時候,不要首先去責備別人,要冷靜下來先檢查自己,這就是儒家所說的“反己”,這樣做的結果,既提高了自己的自律能力和道德水準,又可以體現(xiàn)一種厚德載物的寬以待人的美德。
不論在在哪種社會形態(tài)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偽君子”,即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可能是君子,人后往往是小人,也就是那些沒能做到“慎獨”的人。我們今天要想做一個愛國的人、敬業(yè)的人、誠信的人、友善的人,即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道德高尚的人,應該采用“慎獨”的方法嚴格要求自己,心口一致,表里如一,心胸坦蕩,在無人知曉、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其言行也要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無愧于自己的良心。
“重微”講出了一個很平常的道理,我們要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必須從一件件小事作起,對于善言善行,不因其小而不為,對于惡言惡行,不僅要克于方萌之際,甚至要防于未萌之先。這既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有效方法,也是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
犯錯誤是人的特性之一,動物就不會犯錯誤。錯誤有兩種:一種是知識性的,一種是人品性的。考試中題答錯了是知識性錯誤,考試中作弊則是人品性錯誤。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犯錯誤圣賢亦難免,但如果能改仍不失為君子。我們今天對于自己的過錯也應該像儒家所主張的那樣:一是要認錯,不文過飾非;二是要改過,認認真真改正錯誤;三是要“不貳過” (《論語·雍也》),要痛定思痛,吸取教訓,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
(四) 要理直氣壯地弘揚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
與西方科學型的哲學和印度宗教型的哲學不同,中國傳統(tǒng)哲學是倫理型的,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十分豐富的道德遺存。中國傳統(tǒng)道德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的發(fā)展過程,先秦是奠基時期,漢代是定型時期,魏晉是多元化時期,隋唐是儒釋道融合時期,宋明是巔峰時期,明清之際是初步批判時期,但總體而言,1840年以前的中國傳統(tǒng)道德處在肯定階段。中國進入近代以后,伴隨著“西學東漸”步伐的加快,中國傳統(tǒng)道德進入到否定階段,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傳統(tǒng)道德受到了激烈的抨擊。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道德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出現(xiàn)了復興的跡象,我們由此可以斷定,中國傳統(tǒng)道德進入到一個否定之否定或重新肯定時期[3]。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我們需要追問的不再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有沒有現(xiàn)代價值,而是有哪些價值,我們應該怎樣傳承等。因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已經(jīng)對當代社會發(fā)生了實實在在的影響,參與到了中國當代文化的建設之中。因此,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弘揚包括儒家“修身”論在內(nèi)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1]張錫勤.中國傳統(tǒng)道德舉要[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367.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3]柴文華,李迪.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發(fā)展歷程和現(xiàn)實生命力[J].學術交流,2014(8).
[責任編輯 張家鹿]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2.011
楊輝(1974-),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哲學博士,黑龍江工程學院思政部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儒家倫理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015MZD014);黑龍江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15ZXB04);黑龍江工程學院博士科研基金項目(2012BJ26)
B825
A
1000-2359(2017)02-0066-05
201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