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鴻
摘 要:開展雙語教學是社會發(fā)展對高素質復合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語言與內容融合學習(Content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簡稱CLIL)模式是一種良好的雙語教學理念。為了提高理工科專業(yè)雙語教學效果,該研究以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yè)為例,以中南民族大學該專業(yè)2011級、2012級四個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將2011級學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實驗組采用CLIL教學模式,以學習興趣、學習滿意程度、課堂表現(xiàn)和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四個指標評價教學效果。然后在相同條件下以2012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重復實驗。研究結果表明: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CLIL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師生互動交流,顯著改善教學效果,為理工科專業(yè)的雙語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CLIL教學模式 理工科專業(yè) 雙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b)-0160-05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IL in Bilingual teaching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Take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Du Ho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Hubei,430074,China)
Abstract:Bilingual teaching i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for qualified and profess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Content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teaching mode is a kind of good bilingual teaching ide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study takes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The grades 2011 and 2012 of this major i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ave been selected to carry out the experiment. For grade 2011, half of them who were taught in traditional manner have been designed as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other students who were taught in CLIL teaching mode have been design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he cours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was evaluated by the learning interests, the learning satisfaction, the classroom performance and the degree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n grade 2012 was executed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CLIL teaching mode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us, CLIL teaching mode i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bilingual teaching.
Key Words:CLIL teaching mode;Science and engineering;Bilingual teaching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越來越頻繁?,F(xiàn)代社會迫切需要大量的既精通外語,同時又具有扎實豐富的專業(yè)知識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yè)人才,然而傳統(tǒng)的外語學習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越來越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教育部2001年發(fā)出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在高校本科階段人才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推廣雙語教學[1],緊接著在2003年教育部發(fā)布1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確要求本科教育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yè)課教學[2],從此,國內各大高校逐步推行雙語教學。2007年教育部組織,高等學校雙語教學工作協(xié)調組承辦的第二屆高等學校雙語教學研討會,我國的雙語教學正式進入了規(guī)范建設階段。經(jīng)過近10年來的努力和探索,雙語教學工作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除少數(shù)高水平大學教學外,絕大部分高校雙語教學還處于起步和建設階段,對于專業(yè)課的雙語教學,過多重視專業(yè)知識和內容的傳授,導致語言和專業(yè)內容分離,忽視了外語能力的提高和學習方法技巧的掌握。然而,語言與內容融合學習(Content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簡稱CLIL)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科知識的獲取與語言能力的提高,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能為學習者提供有意義的語言輸入[3]。因此,為了提高理工科專業(yè)雙語教學效果,該研究以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yè)為例,以中南民族大學該專業(yè)2011級、2012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將CLIL教學模式應用到專業(yè)雙語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以學習興趣、學習滿意程度、課堂表現(xiàn)和專業(yè)知識的掌握4個評價指標,考察CLIL教學模式在理工科專業(yè)雙語課堂的應用情況和效果。
1 CLIL教學模式
CLIL語言與內容融合學習,是20世紀80年代由David Marsh教授基于Hymes的交際能力理論和Halliday的功能語言學理論提出來的[4],即將一門或多門外語作為非語言學科的教學語言,在教學中使語言和內容共同發(fā)揮作用[5]。語言是內容的媒介,內容是學習語言的源泉,學生把語言和知識及時用于實踐[6]。CLIL教學模式強調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外語的學習平衡發(fā)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它不僅可以建立不同文化間的知識和理解,培養(yǎng)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技巧,還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7],培養(yǎng)學生多語言的興趣和態(tài)度,提高學習主動性。
CLIL教學模式具備了文化、環(huán)境、語言、內容和學習五大特性[8]。根據(jù)這些特性,Coyle提出了CLIL課程設置的4Cs (Content,Cognition,Communication,Culture)原則[9],即:內容、認知、交流和文化。內容包括知識和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學習和思考,在分析知識內容語言需求的認知中基于跨文化意識互動交流,加深對內容的理解,提高語言能力,掌握學習技能。其中,交流是連接內容、認知和文化的中介。內容方面,CLIL教學模式通過非母語的另一門語言來學習學科專業(yè)知識,賦予了語言學習的真實性和多樣性,學科內容與認知發(fā)展的密切聯(lián)系也促進了學習者和教師的參與度和學習動機;認知方面,CLIL教學模式鍛煉了學習者的認知能力,促進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之間的相互轉化;交流方面,CLIL教學模式提供了一個均衡的整合框架;文化方面,培養(yǎng)了學習者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加強學習者對不同文化的理解[10]。內容、認知、交流和文化四者相輔相成,構成語言與內容融合學習的有機統(tǒng)一體(圖1)。
2 CLIL教學模式的應用與分析
2.1 研究對象
該研究以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為例,研究對象為中南民族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2011級和2012級共4個班的120名學生,首先對2011級56名學生開展研究,隨機選取28名學生,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剩余的學生采用CLIL教學模式。2012級的學生在相同條件下重復該實驗。教學內容以“水文循環(huán)(Hydrological Cycle)”為例進行詳細分析。
2.2 教學方法與過程——CLIL教學模式
CLIL模式下的雙語課程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包括內容、語言和學習技巧3個方面。內容方面,學生要能夠清楚地用英語表達和描述水文循環(huán)過程,理解水循環(huán)過程的動力,同時要能夠區(qū)分水文循環(huán)的3種類型,即:陸地水循環(huán)、海洋水循環(huán)和海陸水循環(huán)。語言方面,掌握水文循環(huán)中的專業(yè)詞匯,能夠用英語解釋和描述這些專業(yè)詞匯,熟練地運用其描述水文循環(huán)過程。學習技巧和能力方面,分組討論、完成任務、在閱讀和描述中抓住重點、將文字信息轉化成可視圖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采用問題教學、任務驅動、講解點撥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協(xié)作學習和學練結合,以達到教學目標。
首先,提出問題,給學生觀看一個1~2分鐘的關于水文循環(huán)降雨徑流過程的短片,讓他們寫下看完短片影響最深刻的三點,老師組織學生討論,把學生分為3組進行頭腦風暴,引導學生用英語組織他們對水文循環(huán)已知的信息進行回答。
其次,讓每個學生閱讀關于水文循環(huán)的文字材料,并提取重要信息,完成填空任務。
再次,將學生分為5組,讓學生將課本的關于水文循環(huán)的文字知識,轉化為水文循環(huán)圖。不同組之間對各組的水文循環(huán)圖進行對比討論,進而引導學生完善水文循環(huán)圖,多媒體課件展示水文循環(huán)過程動態(tài)圖,對水文循環(huán)的動力以及分類進行講解點撥。
然后,把學生分為3組進行角色扮演,分別作為陸地水循環(huán)、海洋水循環(huán)和海陸水循環(huán)的專家,對照水文循環(huán)圖,用英語描述這三種水文循環(huán)過程。3組之間交換身份,再進行描述,使每組都能把三種水文循環(huán)過程描述一次。
最后,復習水文循環(huán)知識。對于詞匯的復習,采用Noughts
and Crosses(畫圈打叉游戲)、Hotseat(熱座游戲)、Definition Bingo(描述賓戈游戲)等游戲方式,同時完成填圖和用英語復述水文循環(huán)過程的方式完成對內容、語言以及學習技巧的復習。
2.3 研究結果與數(shù)據(jù)分析
教學效果的評價采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滿意程度、
課堂表現(xiàn)和專業(yè)知識的掌握4個指標。其中學習興趣、學習滿意程度、課堂表現(xiàn)采用調查問卷方式進行評價,問卷采用“教材動機性問卷”(Instructional Material Motivation Survey)[9],分數(shù)越高表明指標越高。專業(yè)知識的掌握程度采取課后卷面考試方式,滿分100分。通過對所獲得的問卷調查結果和課后考試結果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并采用t檢驗法進行顯著性檢驗,以學習興趣、學習滿意程度、課堂表現(xiàn)和專業(yè)知識的掌握程度的結果為指標,將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2011級、2012級實驗前后的結果分別如圖2~圖5所示。(圖2~圖5中*表示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存在顯著性差異)。
由圖2~圖5可知,2011級的學生在實驗前,實驗組(CLIL組)和對照組(傳統(tǒng)組)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滿意程度、課堂表現(xiàn)、專業(yè)知識的掌握方面差別很小,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實驗后,與對照組相比較,實驗組采用CLIL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滿意程度、課堂表現(xiàn)、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均有顯著性提高,這4個指標的結果分別從實驗前的40.97±5.15,50±5.74,42±3.28,67±4.59顯著提高到實驗后的53±4.03,70±5.81,60±3.39,83±4.56(均值±標準差)。同樣的,2012級的學生在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4個評價指標也沒有顯著變化,然而實驗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學習的興趣、學習滿意程度、課堂表現(xiàn)、專業(yè)知識的掌握有了顯著性提高,4個指標結果分別從實驗前的45±5.21,53±3.43,40±2.90,70±4.62顯著提高到54±4.25,64±3.67,52±2.93,85±3.83(均值±標準差)。從2011級和2012級的實驗可得,兩個年級的指標數(shù)據(jù)雖然有一定差異,但是分析得到的趨勢和結果一致。結果表明:在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的專業(yè)課雙語課堂上采用CLIL教學模式,能顯著提高教學效果。
此外,在課后的隨機調查中發(fā)現(xiàn),CLIL組的同學們一致贊同在上課的時候多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授課,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在學習過程中不僅熟練掌握了專業(yè)知識,鍛煉了專業(yè)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同時學到了一些實用的學習方法和復習方法,尤其是對游戲環(huán)節(jié)顯示出很大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達到了教學目標,提高了教學效果。
3 CLIL教學模式啟示與探討
CLIL教學是一種將內容、語言和學習技巧相融合的一種教學模式,以內容為載體,注重語言能力和學習技巧的培養(yǎng)。在CLIL教學模式下,教師真正能夠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能力和學習技巧。同時,CLIL教學模式也能促進教師在專業(yè)知識、英語水平和學習技巧方面不斷學習、更新積累知識,拓寬視野。
理工科專業(yè)和學科的不斷發(fā)展要求學生成為既精通外語,同時又具有扎實豐富的專業(yè)知識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yè)人才,同時還需要有較強的學習技巧和自學能力,才能達到實際工程工作中各種要求。傳統(tǒng)的雙語教學模式重在強調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學生學習比較被動,學習興趣和熱情不高,課堂參與較少,屬于被動接受型。而通過此次應用探究發(fā)現(xiàn),CLIL模式下的雙語教學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對專業(yè)的學習興趣,在專業(yè)知識的掌握、課堂滿意程度、英語水平和學習技巧等方面都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雙語教學方法。因此,在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的專業(yè)課雙語教學中,采用CLIL教學模式更優(yōu)。
但是,采用CLIL教學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在師資、學生和教材3個方面[11]。首先,CLIL教學模式的實施對教師的要求較高[12],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還需要良好的英語表達能力和學習技巧,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內容、語言和學習技巧的融合。然而,國內大多數(shù)高校教師都不能完全滿足這樣的要求,造成CLIL教學師資不足。因此,對專業(yè)教師而言,提高外語應用能力,拓寬國際視野非常重要。一方面,高校應該為教師提供國際交流合作的機會以及雙語教學培訓;另一方面,專業(yè)教師可以加強和外語教師的合作和相互學習探討。其次,CLIL教學模式對學生也有一定要求,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和水平,否則跟不上教學進度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最后,教材也是CLIL教學實施中的一大難題。國內教材大多數(shù)可能不適合采用CLIL教學模式,而引進國外教材難度也比較大。因此,任課教師廣泛搜集專業(yè)資料,制作適合的講義往往成為目前國內CLIL教學模式實踐的常用辦法。
總之,CLIL教學模式作為教學改革和實踐中的一種具體辦法,在理工科專業(yè)雙語教學中是切實可行的。隨著其不斷推廣應用和實踐,CLIL教學中師資、學生和教材的問題也會不斷改善和解決,當然,這也需要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和前進。
參考文獻
[1] 黃月華.環(huán)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的設計與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29-132.
[2] 張衛(wèi)華,李冬媛.高校雙語教學現(xiàn)狀及經(jīng)驗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7(12):160-164.
[3] Coyle D.Against All Odds:Lessons from Content&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in English Secondary Schools[C]//W.C.Daniel& G.M.Jones.Education&Society in Plurilingual Contexts.Brussels:VUB Brussels University Press.2002.
[4] 駱巧麗.CLIL教學模式及其對中國公共外語教學的啟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報,2006,19(3):70-72.
[5] 馬冰鶴,王輝.CLIL教學理念在專業(yè)英語教學的應用[J].中國西部科技,2015,14(4):88-89.
[6] Teaching Knowledge Test(TKT):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D].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10.
[7] Sudhoff J.CLI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Foundations and Approaches towards a Fusion[J].International CLIL Research Journal,2010,1(3):30-37.
[8] Marsh D,Maljers A, A-K Hartiala.Profiling European CLIL Classrooms:Language Opens Doors[D].The Netherlands:European Platform for Dutch Education&Finland:University of Jyv·skyl,2001.
[9] Coyle D.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Encyclopedia for Language. Learning Volume 4.Berlin:Springer-Verlag,2007.
[10] 盛云嵐.歐洲CLIL模式:外語教學法的新視角[J].山東外語教學,2012(5):65-69.
[11] 郭月琴,吳秀娟.CLIL模式在大學英語寫作中的應用探究[J].外國語文,2013,29(2):166-169.
[12] 王秀文.CLIL教學模式在大學外語教學中可行性探究——以西安外國語大學旅游學院旅游管理英語課程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24(7):123-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