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家庭資本、代際傳承與教育選擇
      ——以一個鄉(xiāng)村教師世家“考中師”為考察中心

      2017-03-13 00:39:59周慧梅汪冰冰
      教師教育研究 2017年6期
      關鍵詞:梅姐中師師范

      周慧梅,汪冰冰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北京 100875)

      新中國成立后,中等師范教育(以下簡稱中師)政策經歷了階段性的變化,歷史洪流夾持下的教育變革,給身處其中的師范生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中師作為建國初期三級師范體系中的一環(huán),曾在小學師資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考入中師進而成為“公家人”,曾是出身鄉(xiāng)村的初中畢業(yè)生及其家長趨之若鶩的選擇。尤其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報考中師的人數(shù)達到頂峰。進入九十年代,面對新的發(fā)展形勢,教育部1999 年出臺的《關于師范院校布局結構調整的幾點意見》中提出:“從城市向農村,從沿海向內地逐步推進由3級師范(高師本科、高師專科、中等師范)向2級師范(高師本科、高師???過渡?!盵1]這對中師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其中從1999-2003年,短短的四年間,中師學校在數(shù)量上減少了六成以上”。[2]在政府主導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其他高等院校共同參與的教師教育體系日漸成型,中師雖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培養(yǎng)的大批“中師生”仍活躍在鄉(xiāng)村社會。正如眾多研究者所指出的,當代中國鄉(xiāng)村教師日益陷入困境,諸如社會流動、經濟收入、階層分化、身份認同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危機。[3-7]這些研究,描繪了一幅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教師培養(yǎng)變遷的歷史圖景,為我們深刻理解其演變軌跡、現(xiàn)階段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憑借。在既有研究中,研究者們大多認為鄉(xiāng)村學子選擇考中師,都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不清晰、貧困所迫、功利”等情況。問題是,有沒有一個群體,考生本人及其父母都比較了解選擇中師的職業(yè)后果呢?假如父母和學子都比較理性、清晰地去選擇中師,其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由此,本研究選擇教師家庭出身的中師生作為研究對象,以H省鄉(xiāng)村W姓“教師世家”為個案,通過梳理鄉(xiāng)村教師家庭在不同年代連續(xù)做出“考中師”的教育選擇背后的原因,探索其教育選擇背后存在的獨特群體特征。

      一、分析框架

      為了更好地揭示這個問題,本研究引入兩個社會學概念——家庭資本和代際傳承。美國社會學家格倫斯基認為,家庭資本是教育選擇的重要參照:“當在對不同的可供選擇的教育選項作選擇的時候,他們的行為是基于成本和收益以及或多或少的成功可能性感知的考慮而做出的”。[8]家庭擁有的資源多寡對于后代的教育選擇影響頗大,特別是對于外界所能提供的資源較為匱乏的農村地區(qū)。以布迪厄為代表的一批社會學家對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等的傳遞、轉換和積累能力達成共識,布迪厄特別指出社會資本“具有再生產的能力”。[9]具體到“不同的身份群體有不同生活機遇”[10]的中國,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再生產的模式突出表現(xiàn)為子代對父母中受文化程度較高的傳承以及代際間教育水平的對稱性流動”,[11]代際傳承現(xiàn)象明顯。在本研究中,主要涉及到鄉(xiāng)村教師家庭的文化資本(主要指父輩或祖父輩是鄉(xiāng)村教師,其擁有的教育、學歷、氣質以及文化等)和社會資本。相對于周邊農戶,鄉(xiāng)村教師在從事同等農事的同時,還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資收入使得其后代經濟條件相對稍好,經濟匱乏并不是迫使其做出教育選擇的最主要因素。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從家庭資本和代際傳遞的視角,通過口述史的方式,來分析鄉(xiāng)村教師家庭子弟“考中師”的教育選擇,在職業(yè)身份得到制度保障的背景下,家長及考生如何看待“考中師”這一選擇,以及獲得職業(yè)之后、外界環(huán)境變化情況下的心路歷程。

      研究選取我國北方H省鄉(xiāng)村W姓家族為考察中心,該家族從1962年至1997年,僅18戶人家的W氏共有12人參加了中師考試,先后考入中師10人,被當?shù)厝朔Q為“教師世家”。我們深入訪談了該家族中不同年代的3名“中師畢業(yè)生”,分別為年齡最長的“彬爺”(1962年考入),80年代的“宏叔”(1983年考入)和90年代的“梅姐”(1996年考入)。之所以選擇這三個訪談對象,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考中師”時期能代表中等師范教育發(fā)展的階段性;另一方面,本文作者之一與他們是同族同宗,對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非常熟悉,對他們的感受能作“同情式理解”。用口述史對中師畢業(yè)生群體進行研究,胡艷(2015)、韓淑萍(2012)、趙金坡(2011)等研究者已有成功嘗試,這種被選擇被加工的記憶,較貼切地反應口述者對其“中師生”身份認同及鄉(xiāng)村教師職業(yè)角色的思考、建構,而不同時代口述材料的相互印證,有助于我們理解鄉(xiāng)村教師職業(yè)身份之間的代際繼承,以及與家庭資本、社會場域之間的微妙關系。

      W姓教師世家所在的村莊,地處平原,全村共77戶人家,367人,人均土地面積1.09畝,低于該省人均1.23畝的平均水平,該村距離最近的X鎮(zhèn)10里地;村里有W、P、F、Y四大姓氏,聚族而居,尤以“姓W的教書先生”和“姓Y的吹響器”(在紅白喜事中笙、嗩吶等的演奏)著稱,拿著國家工資的W姓老師,是村民們羨慕的對象,屬于村民眼中的“能人”,也受到他們的尊敬。W姓家族中的10位中師畢業(yè)生,目前有2位已退休,1位在縣城幼兒園工作,其余均在D小學(該小學屬于中心校,位于臨近幾個村莊的中心地帶,生源也主要來自臨近幾個村莊)任教。

      三、研究分析

      考中師、就教于“生于斯、長于斯”的鄉(xiāng)土,成為一名鄉(xiāng)村小學老師,W姓三名中師生教育選擇背后的動力是什么?這個選擇背后有多少理性的成分?家長以及考生是否明白這個教育選擇背后的職業(yè)身份?

      (一)光宗耀祖:清晰而執(zhí)著的理想

      彬爺是W姓教師世家的第一代中師畢業(yè)生,今年69歲,已退休,1965年從L師范學校畢業(yè),在當?shù)匦W曾經擔任將近40年的校長,在村里是他那一代“文化人”的代表。雖然他也從事生產勞動,但在穿著以及言談等方面與村里純粹的農民有很大不同。他帶著象征文化人身份的眼鏡,穿著干凈講究的白色襯衫,說話時語氣溫和,不像村里人的大嗓門,而且腰板很直,與常年在地里勞動的同齡老人有明顯的不同。彬爺兄弟姐妹7個,他排行老大,下面2個弟弟、4個妹妹,作為長子,他聰明勤奮,從小就明白讀書對于“跳農門”的重要性:

      那時村里人都認為好好上學以后才能有出息,只要能考上中師,畢業(yè)了就是老師,就是吃公糧的。我小時候經常聽到這樣的話,父親也常教導我上學上出了名堂就不愁咯,所以我很小就知道努力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上初中要去鎮(zhèn)上,那時候的學生不是只學習,還要參加勞動,很多學生夜里還挑著煤油燈看書呢!那時候考中師跟現(xiàn)在考大學一樣,那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在訪談中,彬爺屢屢提起他的父親,說父親盡管是個農民,卻挺有想法,不想讓兒子們都像自己一樣當一輩子農民,為了供他們弟兄三個讀書,父親節(jié)省各種開支,從牙縫里省出每一分錢,希望兒子們能通過讀書改變身份,光宗耀祖。

      那時候村里沒有上大學的,考上中師都稀罕的了不得。我考上中師的消息傳進村里,鄰居都來家里道賀,多年不大走動的親戚也來賀喜,一向節(jié)省的父親竟買了一斤水果糖,在鄰居親友的稱贊聲中,父親滿臉的皺紋笑成了一朵花。

      彬爺成功“躍出農門”,給父親“長了臉面”的同時,也堅定了父親供兒子們讀書的決心,更為二弟“考中師”做了良好的表率。兩年后,二弟也考入師范學校,再次轟動四里八鄉(xiāng),由此村里開啟了“W姓出教書先生”的社會輿論。

      宏叔(彬爺四叔的兒子)是20世紀80年代“中師熱”中的佼佼者,今年49歲,1986年畢業(yè)于L師范,現(xiàn)任D小學教務主任。談到當年“考中師”,他不無感慨:

      考中師我們都知道,當老師嘛,這個就很明確,當時家里面已經出了兩個老師了。在農村那時候還有吃商品糧的說法嘛,你只要考上師范,你也就吃上商品糧了,吃上商品糧就一輩子無憂了,就不愁工作了。你要是上高中考大學,還得幾年,也不一定能考上呢,考不上還是回家種地,啥也不落(得不到)。而且你想想,上學不花錢,國家還給錢,畢業(yè)就分配當老師,當時咱一個鎮(zhèn)就給了四個名額,我占了一個,比你們現(xiàn)在考大學還難。那當時的風光,比現(xiàn)在考上一個大學生都響,父母臉上可有光了!

      在與宏叔的訪談中,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名額有限,或許在他的意識中,這個名額并不是簡簡單單一個數(shù)字,它代表了“跳農門”的機會有限。他也提到有別的途徑,比如考大學,但在他看來考大學太過于遙遠和虛幻,而身邊中師生畢業(yè)吃商品糧的例子卻實實在在。鄉(xiāng)村教師的子弟選擇“考中師”,代際傳遞的背后是鄉(xiāng)村教師具有周圍農民所不具備的“公家人”身份,制度保障的職業(yè)身份變成了農民眼中的“鐵飯碗”,而鄉(xiāng)村教師的子弟更親身體驗到這種身份賦予的家庭榮耀,面對“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高考風險,“考中師”成了他們和父輩共同的理性選擇。

      自2000年起國家對于中師畢業(yè)生不再包分配,梅姐是中師改制前的幸運兒。她是彬爺?shù)溺叟衲?8歲,1996年考入H師范小學教育專業(yè)。在她讀初三時,面臨報考的問題,梅姐說那時不像現(xiàn)在成績好的就保送到高中,那時都是考H師范、S師范這樣的中師,而且還有名額限制:

      我報考那時沒有想過上高中,因為俺爹是校長,家里條件在村里也還不錯,所以我其實沒有太多考慮盡快工作這樣的問題,主要是那時要是哪個莊考上了一個中師,那都能傳一個大隊,甚至都能傳幾個莊子,真跟現(xiàn)在考上一個大學生一樣響!都想上中師中專,那時就是感覺誰要是考上了就受不了屈一樣(不會受苦)。大部分學生的第一志愿都是H師、S師這樣的學校,我覺得大家都對老師特別崇拜,比如村民對我爹,要是考上中師中專,自己心里感覺可偉大那樣。

      其實梅姐考中師的時候,宏叔已經畢業(yè)了十多年,中國社會已經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高等教育的優(yōu)勢也漸漸發(fā)揮出來。但是梅姐回憶當時考中師的狂熱場景與宏叔的描述卻驚人的相似。這或許很難用巧合二字搪塞過去,這說明廣大農村并沒有對兩個時期中師地位的變化做出及時反映。鄉(xiāng)村教師生活的鄉(xiāng)土社會使得他們不需要時時刻刻關注外界的變化,他們所做出的決定最重要和最直接的依據(jù)是自己或可視的“他者”的經驗,而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他們無法預測,也似乎并不上心。在他們看來,無論對個人還是家庭,職業(yè)身份得到了制度保障,成為“吃皇糧”的公家人,已經完成了他們社會身份的巨大轉變。

      (二)職業(yè)體認:個體差異背后的情懷

      提及往事,彬爺很自豪地講起他18歲畢業(yè),19歲就做校長的傳奇故事:

      我18歲從師范畢業(yè)就來咱小學了,那時候好多學生都比我大,上課時,我是他們的老師,課下我都得叫他們哥,但是學生都喜歡我,他們覺得你有知識啊,是老師??!我當時很有干勁,所以在參加工作一年后就被提拔當了D小學的校長。我當校長的時候,這個小學五、六百人?。?/p>

      說起當時的場景,他還是一臉的驕傲。坐在身邊的妻子不由打趣,“他總是不到五點,有時候甚至不到四點半就起床了,夏天天亮的早還行,到了冬天都得打著手燈,干啥都比人家積極?!北驙?shù)木礃I(yè)重道也贏得了大家的尊重,盡管現(xiàn)在已經退休,村里和附近幾個村的村民都尊稱他為“W校長”,不會直接稱呼他的姓名。

      宏叔畢業(yè)后回到D小學,在彬爺手下?lián)我幻Z文教師,會寫詩歌、毛筆字好、善于辭令,不僅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還得到村民們的廣泛認可,在Y家沒有成為專業(yè)司儀主持之前,宏叔實際上承擔著村里婚喪嫁娶的主持、寫帖子的工作,他在W村雖說不是村長,但各家辦事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是村里的“重要人物”。當談到對工作的看法時,一向熱烈的宏叔卻流露出幾分失落,用“我走錯路了”來描述現(xiàn)狀:

      我感覺報師范是走錯路了,像俺這一批學生,要是不報師范這一類的,要是報到其他各行業(yè)的,都比這強,當老師的現(xiàn)在哪有幾個發(fā)財?shù)?!像跟我一屆的那個報的林校,現(xiàn)在是一個局長,跟我一起報農校的那個也是局長,跟我一起報衛(wèi)校那個,現(xiàn)在是咱縣里第一科副主任,現(xiàn)在報師范這一類的最多也就是個老師。這都跟他們沒法比!咳,報師范是報錯了,走錯路了。

      “在生命歷程理論范式下,教師認同與文化、社會變遷之間呈現(xiàn)相互牽拉的三角關系,教師認同發(fā)展軌跡樣態(tài)的形成正是教師在這種三角關系中不斷進行理性選擇的必然結果。”[12]宏叔站在“現(xiàn)在”這個時空交叉點上,對三十年前他和他的家庭對中師的選擇,做出“我走錯路了”這樣的評價,這一評價反映了他從“榮耀”到“不甘”的心理過程。

      梅姐畢業(yè)后,也回到了D小學任教,現(xiàn)在是這所小學唯一的英語教師,丈夫J也在這所小學里任教,他們是這所小學里最年輕的兩個教師。梅姐性格開朗、很有活力,但在訪談中不止一次流露出對D小學未來的擔憂:

      現(xiàn)在這個小學不光學生少了,老師也少了,整個小學只有我和J兩個青年老師了,其他的都是快退休甚至是已經退休又回來代課的老人了,他們能教孩子們啥呀,我們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學生教好!J也跟我提了好幾回了,讓我也去鎮(zhèn)上或者縣城里的私立學校教學,那里工資高一些,很多同事都去了,但老人孩子都在家里嘞,再說去城里工資高點,花銷也大啊!現(xiàn)在孩子慢慢大了,我得為孩子打算呀!還有這個小學就我一個英語老師,我走了就沒有人教學生英語了。

      梅姐的丈夫希望她去縣城教學的想法,在他們這一群體中并非個例。他們在選擇專業(yè)和從事工作之初,很多人對教育事業(yè)確實是熱愛的,教書育人的理想是支撐他們的精神食糧。但是在鄉(xiāng)村小學工作的過程中,他們漸漸體會到了其中的艱辛,日復一日的單調工作、勉強支撐家庭生活的微薄薪水。此外,“下?!背晒Φ耐g人的沖擊,這些都不斷敦促他們在高尚的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進行選擇。這種選擇是痛苦的,因為他們并非只擔任“教師”這一角色,他們還是“父母”、“子女”,理想在沉重的生活負擔面前變得蒼白無力。梅姐最欣慰的,也是支持她堅守下去的,是作為一名教師得到學生認可的自豪感:

      昨天我去鎮(zhèn)上見到兩小妮兒,離多遠都叫老師,那小妮兒都有孩子了,那一會兒感覺到的那種成就感,不是多少錢能評價嘞,學生見到老師的那一種熱情就是一種鼓勁兒,反正我教過的學生不管是調皮的還是不調皮的,見了我都可親可熱情,這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說這些話時,梅姐的語速很快,臉上帶著自豪的笑容,能感覺到她內心的激動。

      (三)生活現(xiàn)狀:考中師帶來的變化

      彬爺作為20世紀60年代的中師畢業(yè)生,“考中師”使他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成了吃商品糧的“公家人”,彬爺當了幾十年的校長,這對于世世代代都是農民的家族來說,是極為榮耀的。彬爺對“考中師”情有獨鐘:

      我自己的3個孩子都報考了中師,我還建議20余個曾教過的成績好的學生“考師范”,現(xiàn)在過的都還不錯!

      彬爺每月三千塊錢的退休工資也是村里很多老人所羨慕的,他們現(xiàn)在多半已干不動地里農活,自身也沒有什么技能,主要靠子女接濟。以彬爺為代表的W村第一代中師生,無論在社會地位還是在生活質量方面,都有極為穩(wěn)定的保障。在那一代人的觀念里,“考中師”不僅是鐵飯碗的保障,更是自身和家族榮譽的外在表現(xiàn)。

      宏叔是D小學唯一的高級教師,家里有兩個孩子,兒子本科畢業(yè)后,在鎮(zhèn)上上班,女兒是研究生,村里人也理所當然地將這功勞歸到宏叔身上,“人家當老師,就是會教育,兩個孩子都有出息!”

      現(xiàn)在這學校里數(shù)我的工資高一些,因為我是高級教師,相當于副教授級,正高級咱們全縣還沒有測評呢。咱們全省也就二百個名額,一個縣也就一兩個,比較少。其實在咱們縣,最高的教師級別就是我這個。

      梅姐的兩個孩子都在D小學讀書,兒子六年級,9月份就要去鎮(zhèn)上讀初中了,女兒讀一年級,輔導孩子作業(yè)成了梅姐工作之余的最大事業(yè)。

      不能說自己覺得多驕傲吧,好像孩子也有點成就感,有點驕傲感吧!就像兒子從學?;貋?,問個題啥的,要是其他人,別說六年級,就是三年級、四年級都輔導不了了,這雖說不是一個鐵飯碗,但還算是一個穩(wěn)定的工作,比著人家打工的好多了,他們把孩子往家里一放,那都沒法照顧家照顧孩子了。

      梅姐家就安在村里,二層小樓,和村里其他人家的房子一樣,但是她家里有電腦,并且安裝了網線(這在村里不常見),筆者去訪談時,她會問一些關于表格的制作、下載或發(fā)送郵件的問題,她自己認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村里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快多了。當筆者問起將來孩子要考什么學時,“看他們成績吧”,她笑著說,“反正不考師范”,臉色閃過一絲猶豫,梅姐又補充了這么一句。

      四、結論

      通過上文的分析和討論,主要研究發(fā)現(xiàn)總結如下:

      (一)在職業(yè)身份得到制度保障的背景下,鄉(xiāng)村教師家庭對子弟“考中師”的教育選擇有明顯偏好。彬爺1962年考上中師開啟了W姓家庭“出教書先生”的序幕,至1997年中師改制前,其家族共出了10位中師畢業(yè)生;即使到了2009年,三年制的幼兒師范學院已經不被重視,當孫女輩燕子因成績不佳未能升入高中,其父母在征詢彬爺?shù)囊庖姾?,還是將其送去讀書,理由便是“去上學當老師的學校不至于學壞”。

      (二)父輩或家庭決策者對子弟教育選擇的職業(yè)后果是清晰的、理性的。相對于農民家庭,鄉(xiāng)村教師家庭對“考中師”的職業(yè)后果更為清晰、明確,他們對子弟“考中師”的教育選擇是在反復權衡利弊、綜合考量家庭資本的基礎上慎重做出的。

      (三)學子大多清楚教育選擇的后果,往往通過所處的社會場域來確定自身的位置。無論是60年代拓荒者的彬爺,還是80年代“中師熱”中的宏叔,抑或趕上改制前的梅姐,都非常清楚“考中師”的教育選擇后果。

      (四)鄉(xiāng)村教師家庭資本可能會轉換為下一代的教育機會,代際傳承更為明顯。本研究的個案表明,在職業(yè)身份得到制度保障的背景下,個體的理想、自我實現(xiàn)與其原生態(tài)家庭資本所提供的選擇空間、社會位置顯著相關,不僅受到國家制度約束,還受到家族文化、習俗的指引,代際流動表現(xiàn)出更強的傳承性。W姓出教書先生便是對此結論的最好注腳。

      “個人的背后,總是拖曳著長長的歷史陰影,個人是被籠罩在生活經驗之中的個人。每一個人總是生活在個人獨特的歷史之中,同時,作為一個身處社會中的人,與同一時空之下的大眾具有相似的經歷。這種獨特的個性和社會性,構成了一個人人格的兩個維度”。[13]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同時代“中師生”的職業(yè)體認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彬爺依然熱衷中師教育背后的力量,而以宏叔和梅姐為代表的中師畢業(yè)生對當年“考中師”則有著較為復雜的情感,在周遭社會環(huán)境的對比下,難免有些淡淡的失落,他們體悟到制度變革帶來的陣痛。在滿意與失落之間,不僅是個體選擇的結果,更是大時代下學生個體、農民家庭與整個社會體制之間博弈的結果。

      綜之,本研究通過對W姓教師世家“考中師”的考察,認識到在職業(yè)身份得到制度保障的背景下,盡管“考中師”對于提升農村學子社會聲望、經濟收入的作用與他們的期待有一定的落差,但他們做出考中師的選擇并不是一時興起,作為“局內人”的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上中師所帶來的種種好處,正是這種真實的利好感受,促使已成為鄉(xiāng)村教師的中師畢業(yè)生再一次將自己的子女送入中師學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種決定是權衡各種利害得失后所做出的理性選擇。這個結論,或許對現(xiàn)今教師教育政策改革,對于免費師范生培養(yǎng),以及怎樣吸引廣大農村優(yōu)質生源投入教師教育專業(yè),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98-2002)[M].海南出版社, 2003:241.

      [2] 趙金坡.聲音與回響——我國農村中師畢業(yè)生的歷史考察(1979-2009)[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30.

      [3] 李書磊.村落中的“國家”:文化變遷中的鄉(xiāng)村學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5-39.

      [4] 盧乃桂,王夫艷.教育變革中的教師專業(yè)身份及其構建[J].比較教育研究,2009,31(12):20-23.

      [5] 趙金坡.聲音與回響:我國農村中師畢業(yè)生的歷史考察(1979-2009)[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67-171.

      [6] 韓淑萍.從“榮耀”到“不甘”:農村學生選擇中師教育的社會學分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139-161.

      [7] 胡艷.中國當代鄉(xiāng)村教師身份認同中的困境研究——基于一位鄉(xiāng)村教師的口述歷史[J].教師教育研究,2015,27(6):72-78.

      [8] (美)戴維·格倫斯基.社會分層[M].王俊,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441.

      [9] 周新富.布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制[M].中國臺北:心理出版社,2005:46.

      [10] 郭叢斌.教育與代際流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72.

      [11] Andrew G. Walder.Communistneo-traditionalism:WorkandauthorityinChineseindustry[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105.

      [12] 蹇世瓊.生命歷程理論視域下教師認同發(fā)展軌跡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5.

      [13] 司洪昌.嵌入村莊的學校:仁村教育的歷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2.

      猜你喜歡
      梅姐中師師范
      夕陽,就像一個人的離去
      揚子江詩刊(2023年3期)2023-08-21 07:22:29
      夕陽,就像一個人的離去
      揚子江(2023年3期)2023-05-06 22:24:55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作品
      大眾文藝(2021年12期)2021-07-19 08:07:12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美術作品
      大眾文藝(2021年12期)2021-07-19 08:06:48
      梅姐
      梅姐
      短篇小說(2017年10期)2017-11-16 01:13:30
      淺議中師語文教學改革中的若干實踐問題
      如何走出中師音美班體育班數(shù)學教學的困境
      在中師藝術專業(yè)班數(shù)學課教學出現(xiàn)的矛盾和對策
      上犹县| 阜平县| 澄迈县| 黄骅市| 邻水| 鄂托克前旗| 玉屏| 扎鲁特旗| 合山市| 阿拉善左旗| 盐池县| 中方县| 林西县| 通城县| 天津市| 郑州市| 弥渡县| 萝北县| 南充市| 景宁| 肇源县| 安阳县| 天等县| 高雄县| 长乐市| 开平市| 安宁市| 贵德县| 抚宁县| 昌图县| 如皋市| 湖南省| 册亨县| 大足县| 海南省| 孟连| 望都县| 彭阳县| 甘肃省| 拉孜县| 茶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