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萍
摘要:文化影響語言的表達形式、語音、語調(diào)以及語言所附帶的肢體動作等方面。由于中日文化存在差異,中國的日語學習者在運用日語與日本人進行溝通時在某種程度會產(chǎn)生誤解,導致很難把握語言負載的準確意義。日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因此有必要將日本民族的文化適度、適當?shù)貪B透在日語會話課堂上,提高學生準確地運用日語的能力。
關鍵詞:日本文化;日語;日常會話;共生
中圖分類號:G13/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1-0142-02
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國際化交往的頻繁,學習外語的目的變得更加清晰起來。為了順利進行交際,既需要理解潛藏在語言深處的文化的能力,也需要具有超越交際中的文化理解障礙的能力。
日語學習者(指把日語作為外語來學習的群體)通過日語會話課在某種程度上了解日本文化、日本社會、日語表達本身以及日本人語言動作的特點等。學習者一方面會受到來自母語的文化背景的制約,另一方面也會受到來自目的語的文化沖擊,這些都會影響日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質(zhì)量等。怎樣才能避免文化沖突,怎樣才能將其沖突降到最低限度呢,本論文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嘗試對日語會話課堂上的文化背景導入問題進行探討,引用實例,尤其從其導入的必要性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為日語學者減輕學習的負擔,高質(zhì)量地完成學習任務。
從事日語教學的人員都知道日語學習者雖然學習了日語的發(fā)音、詞匯、語法等,但是要順利做到使用日語進行溝通還是有難度的。因為,當一個人向自己以外的人表達自己的意愿時,不僅傳達語言符號所表達的信息,同時也傳遞非語言特征的信息,比如:“表情”、“肢體動作”、“視線(目光)”、“姿勢”以及“與對方的距離”等都屬于非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大多由于文化的差異而出現(xiàn)意義上差異,因此,在交流時常常會引起誤解。這些幾乎都屬于文化領域的范疇,受到文化的制約。語言信息來源于其歸屬的文化價值觀,所以假如不能正確認知談話對象的文化的話,就無法達到正確的理解,換而言之,無法順利進行溝通。日本人在表達自己意志時,無論是語言方面還是非語言表達方面都是在遵從本民族的習慣為立足點的。
例如日本人早晨見面會互相大聲打招呼說“お早うございます(早安)”,都認為這樣可以讓人感覺到團隊的朝氣和團隊成員直接彼此的融洽的氛圍。與此同時打招呼的人彼此之間還要彎腰鞠躬。據(jù)說日本的“鞠躬行禮”最早出現(xiàn)在日本的彌生時代,意味著普通百姓對身份高的人的一種敬意。到了日本的飛鳥、奈良時代,日本以中國的禮法作為參照制定出了與身份相符合的“鞠躬行禮”。如今,“鞠躬行禮”已經(jīng)成為日本人的習慣之一,當成了家常便飯。被認為生活中有了“鞠躬行禮”日本人的生活才具有了完整性和有序性。欣賞日劇或是日語動畫片,經(jīng)常會聽到劇中人物因為做了對不住對方的事情等時會說“すいません(對不起)”,當說到這個寒暄語時,只要是日本人不論男女都會將身體稍稍放低。即一般情況下說這句寒暄語時,都要伴隨“略微彎腰”這個動作。假如采取挺胸、直背、不錯眼珠地盯看對方的臉的體態(tài),說出這個寒暄語時,對方(日語為母語的聽者)絕不會感到有抱歉的含義。假如講話者(日語為其學習的目的語)從小就被教導,為了表示對他人心中無愧就必須經(jīng)常挺胸的話,做出“稍微彎腰”這個動作將是很難的。同樣,反過來習慣了略微彎腰行禮的日本人假如他們見到了以握手為寒暄手段的中國人或者歐美人的話,日本人會習慣地在略微彎腰的體態(tài)下伸出一只手與對方打招呼,此時的日本人的體態(tài)應該是很滑稽的,喪失了整體形象的嚴謹性,而且與對方的間隔距離過遠,整個體態(tài)過于生硬,缺乏自然感。
在日語會話課堂上除了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日語的單詞發(fā)音、語調(diào)、句子結(jié)構、語法表達之外,那就是體態(tài)語動作方面的訓練了。筆者認為由于日本民族是個喜好鞠躬的民族,所以首先要進行與日語表達相吻合的鞠躬行禮方面的訓練。一般情況下為了表示鄭重要先鞠躬行禮然后再說話,即“先禮后語”。由于受到對方的年齡、身份、性別以及進行鞠躬者對對方的尊重度的制約,所以鞠躬要有順序,如年紀輕的人要主動向年齡高的人鞠躬;地位低的人(如:公司中的科員)要主動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如:科長、部長、社長等)鞠躬;女性要先向男性鞠躬;店員要先向顧客鞠躬等等。“鞠躬行禮”是日本民族的有序性的突出代表。因此在會話課堂上遇到此種對話表達時,抓住時機訓練學員的地道日式鞠躬顯得格外重要起來。
還有日語學習者需要習得日本的社會文化以及語言行動特征。多數(shù)情況下,由于對日本人的言語行動理解的欠缺而招致誤解。為了交際能夠順利進行需要一種比語法能力還要高級的一種能力就是正確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
比如從日本的飲食習慣上看,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是以吃光為敬,可以說日本的吃光為敬的飲食文化體現(xiàn)了一種節(jié)儉和節(jié)能。但是我們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是希望盤中能夠有剩余,預示我們生活富足,連年有余,所以在準備飯菜量的時候都要比實際人數(shù)多準備一些,形成了不必要的浪費。日本人在外就餐的機會很多,主要采取AA制。
從講話和聽話方式上看,日語特征是講話中不停地隨聲附和。這一點給許多學習日語的外國人帶來了困擾。比如:
A:先週、秋葉原へ行ったんですが…
B:エエ
A:久しぶりだったんで…
B:エエ
A:すっかり様子が変わちゃって…
B:ソウデショウネ
A:駅の出口を間違えちゃって…
B:アッ、ソウテスカ
A:待ち合わせ時間に遅れたし、相手には怒られたし…
B:エエ、エエ
A:大変でしたよ。
以上的對話中,用片假名表示的是為了促使講話者繼續(xù)進行話題的表達形式,是一種隨聲附和的表達。日語中表示隨聲附和的“エエ”、“ハイ”、“ウン”等等與表示贊同的作用同時出現(xiàn),所以學習日語的外國人通常把它理解成“贊成的標識”,過后當發(fā)現(xiàn)講話的日本人并非表贊同意義時,學習日語的外國人感覺到“被騙了”,這可是一個無法挽救的誤解,有可能日本人從此以后不會得到外國人的信任了。
日語中的寒暄語的使用問題。如,外國人在日語課堂上學會了一句日語表達:“お出かけですか?どちらへ?(您要出門嗎?要去哪里?)”這句話從字面上看似乎是在打探對方的隱私、惹人生氣的一種表達。其實這句寒暄語,多數(shù)情況下它表示的意思是對聽者的關心。即是一種禮節(jié)方面的問候,用外國語表達的寒暄,它是屬于禮節(jié)方面的,還是實質(zhì)性的等等,對這些的掌握程度也暗示著能夠隨心所欲使用外語的程度。所以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關于日語寒暄語的正確理解的引導。
日本人在與人見面寒暄時往往從回憶過去開始。日本人從他人處得到禮物或者請他人幫助做什么事情時,在當時就會致謝,而且下次再見面時還會再次致謝。日語表達的形式或者是“昨日は、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謝謝您昨天的關照)”、或者是“先週は、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謝謝您上周的費心)”等等。一般認為經(jīng)常被使用的表達大概是“先日、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吧。這被認為是日本式的禮節(jié)。但是在漢語的寒暄表達中很少提起過去。也可以說沒有約定俗成的固定表達式。這種表達實際上是告知說話者和聽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今天見面才開始的,重要的是要告知他們的關系從以前就存在的,屬于確認的關系。日語中還有對眼前的對方表示關心的寒暄固定表達形式,如,“お元気ですか(您好嗎)?”對應這句話的傳統(tǒng)表達是:“お変わりありませんか(您好嗎)?”它就表達了說話者與聽者之間的關系來源于過去,換言之,聽到使用這個寒暄語打招呼的話,第三者就知道了他們是老朋友了。在日語當中提及過去的寒暄語表達的頻率很高而且數(shù)量也很多,比如、要走出家門時要說“行ってまいります(我走了)”、與此相反不出門的人要回應這句話說“行ってらしゃい(你走好)、從外面回到自己家的人要說“ただいま(我回來了)”、房間內(nèi)的人要回應說“お帰りなさい(歡迎回來)”;就餐之前要說“いただきます(我開動了/我開始吃了)”,吃完飯了,放下手中的餐具要說“ご馳走様でした(我吃飽了)等等,日語中固定的慣用表達式的寒暄語非常豐富。為了記住為數(shù)眾多的日語寒暄語需要花大氣力才能完成。
參考文獻:
[1]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2]胡振平.文化語言學與日語教學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8,(1).
The Symbiosis of Japanese Culture and Japanese Daily Conversation
LV Ping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1,China)
Abstract:Culture affects the expression form of language, speech, intonation, and the language of the body movements and other aspect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e,Japanese learners of Chinese in the use of Japanese and Japanese communication in a certain extent will produce misunderstanding,resulting in a difficult to grasp the exact meaning of the language load. The goal of Japanese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 it is necessary to properly and appropriately penetrate the Japanese culture,an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to use Japanese accurately.
Key words:Japanese culture;Japanese;daily conversation;symbi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