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玉
摘要: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等原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數(shù)量較大。高校貧困生成為我國高等學府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亦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相應地,高校貧困生問題,也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從各方面關愛貧困生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創(chuàng)新研究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截至2015年底,在全國公辦全日制普通高校的3647萬在校生中,貧困家庭學生約占20%,人數(shù)在670萬人左右;經濟特別困難學生占5%到10%。這些經濟困難學生能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圓了他們的大學夢,是堅持黨中央提出的“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根本要求的具體體現(xiàn);是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保證。然而,他們也背負著家境貧寒或其他原因帶來的經濟困難和苦澀辛酸,踏著艱難的生活道路,在發(fā)奮成才的前進中經受著嚴峻的考驗。
一、教育跨越式發(fā)展下的經費總體投入仍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自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1998年底,全國高等教育在校學生總人數(shù)約64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9.8%。而到了2015年底,全國高等教育在校學生總人數(shù)超過3647多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1%,這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fā)展階段,在世紀之交取得了歷史性的跨越式發(fā)展。但是興辦教育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不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都會在不同程度上遇到資金困難,特別是在我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發(fā)展高等教育遇到資金的困難相對更大。自1992年以來,我國雖然不斷增加教育經費總投入,但目前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僅為4.2%左右,教育經費總體投入仍然不足。
二、經濟發(fā)展不平衡下的貧困生數(shù)量較大
面對我國經濟尚不發(fā)達的現(xiàn)實,為解決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和財政供給困難的矛盾,在人力資本、教育個人收益、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的支持下,我國進行了高等教育收費制度改革。這樣,一方面,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使我們可以有效地多渠道地集中社會力量更快地發(fā)展、更高質量地辦好高等教育;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等原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數(shù)量大大增加。高校貧困生成為我國高等學府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亦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相應地,高校貧困生問題,也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全面、深入地研究這一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
三、貧困生資助體系完善的必要性
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體系剛剛建立不久,它在實踐中不斷接受檢驗。我國通過多年努力,已建立起以“獎、貸、助、補、減”為主體的,多元化的資助體系,對平衡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培養(yǎng)大批社會需要的人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國家政策在各省各地各校會因時因地,因受到不同的執(zhí)行環(huán)境、執(zhí)行條件、執(zhí)行手段、執(zhí)行人員的影響和制約,而有完全不同的落實實施效果。
四、提高資助的有效保障機制,切實保證教育機會的公平
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建立起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和成本補償機制。在實行成本補償、收取學費的同時,為了確保貧困家庭的子女不會由于經濟原因而被排除在高等教育系統(tǒng)之外,我國的學生資助體系經歷了一個建立與逐步完善的過程,形成了以“獎、助、貸、勤、減、補”為主要內容的資助體系,以向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教育資助。助學貸款的發(fā)放,是一個與貧窮和社會正義息息相關的公平問題,這里的價值觀問題正是社會政策關注的社會正義,研究如何利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優(yōu)勢以更加公平地對貧困大學生進行實際利益的再分配,切實保證教育機會的公平。
一是設立勤工助學基金,設立專門的基金賬戶,集中歸集來源不同的資助資金。強化和落實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政府與高校的責任,將政府和高校對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法制化。
二是創(chuàng)新資助模式,對家庭困難的學生予以分類,針對不同的類別,通過多種方式予以資助,據此可以將資助分為直接資助式:即將資助基金作為資助直接發(fā)給學生本人;無息償還式資助等;
三是鼓勵學生通過政府、學?;蚺c學校有合作的企業(yè)給他們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和機會,通過他們自身的努力解決自身的問題。如高??梢酝ㄟ^嘗試設立勤工助學公司,為高校、社會提供商品或勞務;也可以在校內或企業(yè)通過設立勤工助學崗位等方式;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助能力,也可鍛煉學生適應社會和提高工作的能力,把自助和他助結合起來。
四是形成了從政府到學校,從企業(yè)到社會,從無償?shù)接袃?,從他助到自助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資助模式,讓全社會有意愿的人士都加入到資助行列中來。通過媒體及有關宣傳渠道,有利于加強對資助基金的管理與運作。
五是在保值的前提下,在不影響正常資助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通過資助基金的投資運作,實現(xiàn)增值。
五、推動社會各界關心貧困生的發(fā)展和成長
高校貧困生問題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屬于大學生發(fā)展研究的一部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高校就是要面向全體大學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所以,貧困大學生發(fā)展問題便成為高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點和關鍵所在。正是立足于這樣的高度來認識高校貧困生問題研究的意義,才能通過研究推動高校師生員工提高認識和境界,從各方面關愛貧困生,也才能激勵貧困生增強責任感、使命感,自強自立,開發(fā)自身潛能,爭取成長為合格的建設者、可靠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人口普查辦公室.《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M].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00年版
[2] 桂富強.貧困生資助研究1994~2007年高校貧困生資助研究述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