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松
薩繆爾·貝克特最重要的三部劇作是《等待戈多》《終局》和《開心的日子》。他憑借《等待戈多》聲震文壇,并于一九六九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對于讀者來說,較之這些受到普遍關注的名篇,他的《論普魯斯特》可謂是個“熟悉的陌生人”。
貝克特出生在都柏林的郊區(qū),在都柏林圣三一學院學習法語和意大利語,獲得文學學士學位。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年,由于學業(yè)突出,根據(jù)校方教師交流協(xié)議,他在巴黎高師擔任英語講師。在此期間,他遇到了自我放逐的愛爾蘭著名現(xiàn)代派作家喬伊斯,并于一九二九年發(fā)表《但丁…布魯諾·維柯··喬伊斯》(Dante...Bruno.Vico..Joyce)一文。一九三○年他回到都柏林圣三一學院,擔任法語講師,但在第二年就辭職專心寫作。一九三八年,貝克特定居巴黎,此后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法國度過。貝克特是愛爾蘭作家,也是旅居巴黎的法語作家,他兼用英語和法語創(chuàng)作。
《論普魯斯特》是貝克特一九三○年在巴黎時用英語撰寫的關于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的長篇評論。該作于一九三一年由海豚出版社連載,是貝克特唯一出版的長篇批評著作。一九六五年,約翰·考爾德出版社將其與《三個對話》(Three Dialogues with Georges Duthuit)結集出版成書。在此后相當長的時間里,讀者對這本專著反應冷淡,貝克特自己在回首往事時也將其稱為一堆“廉價、花哨的哲學術語”。近年來,這部貝克特“非主流”的作品卻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和讀者的關注,并將其視為貝克特“美學和認識論的宣言”。
《論普魯斯特》表現(xiàn)了作為年輕學者的貝克特對普魯斯特的欣賞和崇拜。此前,貝克特對現(xiàn)代主義文學算不上熟稔。在巴黎高師擔任講師的兩年間,他也只是泛讀過普魯斯特的作品。但在一九三○年那個夏天,他在巴黎潛心研讀了那“令人生厭的十六卷本新法蘭西雜志社版本”(《追憶似水年華》)的法文原著,并寫出了具有獨特價值的批評專著。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法國文壇,普魯斯特的巨著不僅遠未得到今日這般的重視,還因其文風和創(chuàng)新受到諸多批評和指責。貝克特以一個局外人的視角,對《追憶似水年華》這部現(xiàn)代主義杰作進行了有力的辯護。可以說,貝克特在論述普魯斯特的同時,也把自己對生活和藝術的領悟融入到了他的分析當中。具體說來,貝克特在評論《追憶似水年華》這部帶有強烈自傳性色彩的現(xiàn)代主義作品時,敏銳把握并精彩論述了小說中的三個重要主題:時間、回憶和愛情。
時間:既懲罰又拯救的“雙頭怪獸”
《追憶似水年華》以時間開始,也以時間結束(第七卷的標題是“重現(xiàn)的時光”)。但在普魯斯特那里,時間不是通常意義上一維的、目標明確的演進過程,而是一種碎片化、看似無序的意識激蕩。普魯斯特對時間的這種理解,是評論家們將這部作品當作意識流小說代表的原因,也是它受到誤解和貶損的根源?!蹲窇浰扑耆A》第一卷出版時,書稿曾遭到多家出版社拒絕。《新法蘭西雜志》的著名作家安德烈·紀德拒絕推薦出版,奧蘭夫出版公司的阿爾弗萊德·安布羅看了書稿后大惑不解:“為什么要在開頭用三十頁描寫自己睡不著覺?”與這些本國讀者不同,貝克特似乎成了普魯斯特的難覓知音。對于時間這個重要的主題,貝克特在《論普魯斯特》開篇就開門見山地寫道:
鑒于本文的目的,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將根據(jù)普魯斯特演算內(nèi)在的時間先后順序,首先對那個兼具懲罰和拯救的雙頭怪獸—時間進行考察。(《論普魯斯特》,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
對于別的作家,時間也許只是一種意識,但對于普魯斯特,時間是他生命的向度。熟悉普魯斯特個人生活的讀者都知道,他追求幸福的方式就是追尋逝去的時光。時間也成為《追憶似水年華》這座“大教堂”的尖頂,統(tǒng)攝全局又孑然屹立?!疤热艏僖蕴炷辏屛业靡酝瓿勺约旱淖髌?,我一定會給它打上時間的印記”,貝克特引用普魯斯特自己的話來揭示時間對他的意義。人們逃脫不了時間的框架(時刻和日夜、明日和昨日),貝克特因此將普魯斯特的人物稱之為時間的“犧牲品”和“囚徒”。在貝克特看來,正是在“創(chuàng)造性和毀滅性的時間”里,普魯斯特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藝術家。
回憶:一小塊“瑪?shù)氯R娜”蛋糕
與時間相對應的另一個主題就是回憶。在《追憶似水年華》當中,作家試圖通過回憶過去的點滴找回幸福的時光。評論家認為普魯斯特的一個貢獻在于他呈現(xiàn)出了一種特殊的回憶方式,那就是非自主回憶(involuntary memory)?;貞浺话阌袃煞N方式,自主回憶和非自主回憶。由于自主的回憶是借助智力和推理對過去進行重建,因而無法讓我們感知過去的再現(xiàn);而只有我們現(xiàn)在的某種感覺和某種記憶之間發(fā)生偶合,才能使過去存活于我們現(xiàn)在感受到的事物之中。在貢布雷,就是浸泡在茶水里的一小塊“瑪?shù)氯R娜”蛋糕喚起了敘述者對童年時光的回憶。對于這兩種回憶的區(qū)別,貝克特明確地指出:
作為召喚的一種工具,自主回憶(普魯斯特不厭其煩地重復這個)毫無價值。它提供的形象與真實相去甚遠,有如我們想象的神話,或是由直接感知帶來的夸張和變形。(同上)
“非自主回憶”可以說是貝克特對普魯斯特作品中記憶機制的準確概括。他將普魯斯特通過非自主回憶來揭示自身的存在視為一種笛卡兒式的“方法論”。因此,他的敘述不遵守時間上的先后順序,也不揭示某種因果關系。在這一點上,他有著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種“對貌似合理關聯(lián)這種庸俗的蔑視”。在“非自主回憶”這種呈現(xiàn)方式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印象主義畫派的影響,也可以看到叔本華非理性哲學的影子,它體現(xiàn)出普魯斯特一貫的反智性態(tài)度。
愛情:嫉妒與遺忘
普魯斯特和《追憶似水年華》里的敘述者起初都向往愛情。為了追求心愛的人,他們經(jīng)歷奮不顧身,喪失理智,心力交瘁,飽受折磨,最后又都陷入幻滅。小說中表現(xiàn)的愛情有兩條線索,即斯萬的愛情和敘述者的愛情。斯萬娶了從他夢中走出來的奧黛特為妻,結果面對的奧黛特卻是一個他根本不愛的人。敘述者先后對三個女人產(chǎn)生過愛慕,吉爾貝特(貢布雷,鄰家少女)、蓋爾芒特公爵夫人(貢布雷的教堂,法蘭西古老文化的代表)和阿爾貝蒂娜(巴爾貝克海灘,陽光少女)。
敘述者在巴爾貝克海灘度假時,與一群騎自行車的少女中的阿爾貝蒂娜相遇。起初,他認為阿爾貝蒂娜是貞潔的,因為她“不可捉摸”,周身籠罩著神秘的光暈,便對她產(chǎn)生依戀之情,并最終愛上了她。但敘述者后來發(fā)現(xiàn),阿爾貝蒂娜跟奧黛特一樣,不僅輕浮放蕩,而且還是個女同性戀。最后,敘述者下定決心前往奧地利將她忘記。阿爾貝蒂娜隨后出走,不久因墜馬死于都蘭。貝克特對此的認識是,愛情其實一直深受嫉妒和遺忘之苦:
她的死,她從時間中的解放,沒有平息他的嫉妒,也沒有加快他的癡迷的結束,那癡迷的齒和輪就是日和時?!盀榱双@得安慰,我將必須忘記,不是一個,而是無數(shù)個阿爾貝蒂娜?!倍也皇且粋€“我”,而是許多個“我”。任何一個阿爾貝蒂娜都有一個與之對應的敘述者。(同上)
在貝克特看來,普魯斯特筆下的愛情總是充滿各種戲劇化的錯位和悖論:嫉妒與滿足,執(zhí)著與放棄,迷戀與空虛。敘述者最終領悟,“我們對某個人最專一的愛總是我們對其他什么東西的愛”。因此,愛情是人“悲傷的功能”。
回望二十世紀,貝克特以他獨特的生命體驗和哲學思維前所未有地開拓了小說和戲劇的可能性。有學者指出,貝克特的文學生涯是從作為一位現(xiàn)代主義者,作為普魯斯特和喬伊斯文學聲譽的推動者開始的??梢哉f,貝克特后來成為荒誕派戲劇的代表和他早年對普魯斯特的閱讀和研究不無關聯(lián)。普魯斯特的《在斯萬家那邊》(《追憶似水年華》的第一卷)發(fā)表于一九一三年,此后,一九一七年伍爾夫發(fā)表了《墻上的斑點》,一九二二年艾略特和喬伊斯分別發(fā)表了《荒原》和《尤利西斯》。這十年間出現(xiàn)的這些作品代表了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運動的高峰(high modernism)。在這場現(xiàn)代主義文學運動當中,普魯斯特無疑是個先行者?!墩撈蒸斔固亍烽_風氣之先,以外國研究者的身份和自己的真知灼見對受到批評和責難的普魯斯特大膽地進行了辯護。這部發(fā)表于八十多年前的專著不僅對于理解卷帙浩繁、委婉曲折、細膩難懂的《追憶似水年華》具有指引作用,而且對于解讀貝克特自己的作品也具有獨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