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灝鑰
一、北京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藏武周造像
北京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藏武周造像,正面剔地開龕,龕內(nèi)起凸雕一佛二僧二菩薩。左右側(cè)面及背面鐫刻題記,其中左側(cè)鐫刻最為清晰,記述了子女為紀(jì)念其先后去世的父母而立石刻佛像的經(jīng)過。武周造像可辨析的字共一百四十七言,其中共有“則天新字”九個(gè),如“得(人)之歡”“三(年)四(月)四 (日)薨于家”“泣血三(年)”“四(年)七(月)二 (日)”“六(日)”等。
二、“則天新字”相關(guān)背景及記載
武則天造字時(shí)尚未稱帝,仍稱武后,頒布新字后不久即登基,后代史書及學(xué)者對(duì)武后造字一事多有記載。如宋人趙與時(shí)在《賓退錄·卷五》記載:“唐《君臣正論》載:‘武后改易新字,如以山水土為地,千千萬萬為年,永主久王為證,長(zhǎng)正主為圣,一忠為臣,一生為人,一人大吉為君。然嘗考之,但、、、四字合,‘證作‘‘圣作‘‘君作‘,皆與《正論》所言不同。今大理國文書至廣右者,猶書“國”作,亦武后所改?!薄顿Y治通鑒·第二百零四卷》記載:“天授元年十一月……鳳閣侍郎河?xùn)|宗秦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獻(xiàn),丁亥,行之,太后自名‘曌。”《新唐書·則天武皇后傳》記載:“載初中……作曌(照)、(天)、(地)、(日)、囝(月)、〇(星)、 (君)、(臣)、(初)、(載)、(年)、(正)十有二文。太后自名‘曌?!薄杜f唐書·則天皇后本紀(jì)》記載:“載初元年春正月……神皇自以‘曌字為名……九月九日壬午……改元為天授?!?/p>
三、其他武周石刻及其“則天新字”
同時(shí)期碑文大多含有“則天新字”,如《王仁求碑》《造船大師墓志》《大周故郢州刺史楊府君之碑》《升仙太子碑》,其中《升仙太子碑》是由武則天親筆題寫的。這些石碑墓志中出現(xiàn)的“則天新字”,部分與記載吻合,仍有部分與后世記載略有出入。
如《王仁求碑》部分碑文(錄自《新纂云南通志五》)記載:“新昌縣開(國)子”“(初)以將求寵于大(國)”“發(fā)卒至于殘傷,可同(日)論哉”“(圣)歷元(年)(正)(月)拾柒(日)葬,其(年)拾(月)拾(日)立……”
碑文中(初)、(月)兩字,與記載差異較大, (圣)、(年)、(正)、(日)皆與記載吻合。但“粵咸享五年八月十五日寢疾而終,春秋卌四” 中,年、月、日三字均用了“則天新字”。全文“君諱”“莫大于先君之業(yè)”“君有運(yùn)理群物之才”等處,“君”全部使用原型,而沒有使用。
又如《造船大師墓志》部分墓志銘:“萬歲通(天)二(年)三(月)六(日)與后夫人合葬于京師東南”“(天)下名流爭(zhēng)赴哀于陳宅……”
全文中“君子邦之司職”“惟君懷”等處的“君”字,也用原字而未用“ ”,且全文中“童子對(duì)(日),賢人應(yīng)〇(星)”“北海人也”等處“人”并未寫作“”。
《升仙太子碑》為武則天親筆撰寫,其中包含的“則天新字”較為全面,也更有參考價(jià)值。部分碑文包括“朕聞(天)(地)權(quán)輿,混元黃于元?dú)狻薄埃ㄊィ┛寂d源,幼表靈髭之相”“我(國)家先天纂業(yè),辟(地)裁基,(正)八柱于乾綱,紐四維于坤載”“上連(日)(月)”“百谷喜于豐(年)”“(圣)歷二(年)歲次己亥六(月)甲申玥十九(日)壬寅建”“大周(天)冊(cè)金輪(圣)神皇帝”“千(載)方傳,尚紀(jì)仙(人)之祀”“(年)(載)超忽,庭宇凋疏”。
武則天所書“載”為“”而非“”。該新字與載字原本的草書十分相似,但從王羲之所書草書,到時(shí)期相近的孫過庭,再到稍后的懷素,草書的載字,右側(cè)的“戈”必出頭,且歷代“載”字草書中,“土”下方的“車”字也沒有寫作“升”字形的。由此推斷,此處的“載”為“則天新字”,且與后世記載不同。此外,碑文中“管中靈藥,方演術(shù)于封君”,其中“君”字,也未采用史書記載的武則天所造之字。
四、關(guān)于“則天新字”的討論
綜上可知,武則天的確在公元690年左右推出了新字,而此時(shí)推出的新字共有12個(gè),基本都在同時(shí)期本文中有所出現(xiàn)。又根據(jù)《舊唐書·經(jīng)籍志》記載,大圣天后(武則天)編撰過《字海》一百卷。武周時(shí)期,各處新增石刻均書寫新字,武則天本人也用新字,足以證明武則天確實(shí)試圖、推行新字。
另外,北京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藏武周造像,從其記錄日期出現(xiàn)“四年”字樣,推知其雕刻時(shí)間應(yīng)在長(zhǎng)安末年(公元704年)?!对齑髱熌怪尽窊?jù)其墓志,可知刻于萬歲通天末年(公元697年)?!锻跞是蟊酚忻鞔_表述,立于圣歷元年(公元698年)。《升仙太子碑》也有明確記載,立于圣歷二年(公元699年)。由其各自時(shí)間年限及相關(guān)記載可推知,“”字未在《造船大師墓志》上出現(xiàn),可能由于當(dāng)時(shí)尚未創(chuàng)造出“”來代替“人”字。又由石刻中出現(xiàn)了兩種“月”的新字,即“”和“”,且“”的出現(xiàn)要早于“”,而“”的字形更接近于史書中記載的“囝 ”。由此推斷,在萬歲通天末年(公元697年)到圣歷元年(公元698年)之間,極有可能又有新字創(chuàng)出,并得以推廣,其中包含“”和“”。
最引人注目的是,三處出現(xiàn)了“君”字的石刻中,均未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連武則天本人書寫時(shí)也未采用后世記載的新字。因此,“君”字的新字“”極有可能并未出現(xiàn),而是為后人杜撰,或有可能出現(xiàn)極晚,以至于難以尋覓。
綜上所述,史上必定存在的“則天新字”是(天)、(地)、(日)、(月)、〇(星)、(臣)、(初)、(載)、(年)、(正),稍晚后有(月)、(人)出現(xiàn),而“君”字所對(duì)應(yīng)的新字并未出現(xiàn)。
參考文獻(xiàn):
[1]王丹.真石永固——北京石刻藝術(shù)歷史文化[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2015.
[2]劉昫.二十四史·舊唐書[M].上海:中華書局,1975.
[3]歐陽修,宋祁.二十四史·新唐書[M].上海:中華書局,1975.
[4]司馬光.資治通鑒[M].上海:中華書局,1956.
(筆者系北京八中高三六班學(xu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