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棟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寨橋初級中學)
摘 要:針對初中生本身英語基礎不夠扎實、缺乏對寫作的重視與興趣的現(xiàn)狀,嘗試在課堂教學中把閱讀與寫作教學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以讀促寫”,提高其讀寫能力。
關鍵詞:英語閱讀;以讀促寫;教學模式
學生英語素養(yǎng)以其寫作能力為綜合體現(xiàn),寫作基礎的技巧等都是在平常的積累中產(chǎn)生的,學生只有保障足夠的語言量才能提高寫作能力,寫出的作文也就更生動,而閱讀是積累詞匯的重要途徑。但是,現(xiàn)階段我國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效率比較低,學生對英語寫作望而生畏,教學中不少英語教師將英語寫作與英語閱讀割裂開來,也對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提升形成阻礙。
因此,有必要實施以讀促寫教學,利用閱讀教學,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形成語感,繼而提高學生的寫作基礎。
一、以讀促寫的理論依據(jù)
許多語言學家非常注意對閱讀和寫作結(jié)合方面的研究。舒伯特在“Reading is writing ”中指出,教科書所編的課文是寫作素材的聚集地,是語言現(xiàn)象的展示廳,是語言規(guī)則的剖析室,是文章體裁的示范本。閱讀是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更是寫作的基礎,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閱讀文本,使之為隨后的寫作服務。所以,立足文本,引導學生在把握文本所提供的材料內(nèi)容的基礎上,積極地吸收運用,進行適當?shù)耐掝}延伸和拓展,開展寫作活動。這樣的實踐才有望達到立足文本、以讀促寫的目的。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以讀促寫的教學模式
1.讀前活動(Pre-reading activities),不斷積累,厚積薄發(fā)
讀前活動是閱讀教學設計的第一個亮點,是不可或缺的,其效果影響著整個閱讀課的效果。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讀前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筆者嘗試了以下幾種活動方法。
(1)設置懸念法。在閱讀一些故事情節(jié)生動結(jié)局意外的文章前,教師可口頭簡述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帶著問題在故事情節(jié)中找答案。這樣既可以加深對故事情節(jié)的印象,也可增添閱讀趣味。
(2)導入標題、插圖法。文中的插圖為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作出合理推測提供了更直觀的線索。教師可讓學生花費一兩分鐘時間仔細看這些插圖,或開展一些看圖說話之類的小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3)排除障礙法。生詞和復雜的句子結(jié)構是學生閱讀時的“攔路虎”,教師可有選擇地從文中挑出一些生詞和難句,用英語釋義、句型轉(zhuǎn)換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2.讀中活動(While-reading activities),以讀促知,融會貫通
讀中活動可以分為跳讀(scanning)、略讀(skimming)、精讀(intensive reading)和朗讀(reading around)四個步驟。
跳讀和略讀均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文章的體裁,獲得相關信
息,這是閱讀的最初階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精讀是讓學生將外在的input轉(zhuǎn)化為自身output的過程;朗讀則是吸取前者的精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為他們將來的寫作奠定語言基礎。
3.讀后活動(Post-reading activities),以讀促寫,水到渠成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作文素材和表達方式的源泉。筆者嘗試從以下幾方面來操作,指導學生在提煉篇章結(jié)構的基礎上,著手寫作實踐,達到閱讀教學與寫作的有機整合。
(1)讀后改寫。指導學生以閱讀文本為依托,篩選或改編獲取的語言信息,轉(zhuǎn)換文本的某一方面,如文體、人稱轉(zhuǎn)變、情境或人物等,讓學生在新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語言實踐。
(2)讀后仿寫。主要是模仿閱讀文章的語篇類型及其文章結(jié)構進行寫作,其教學目標直接指向?qū)懽髂芰Φ呐囵B(yǎng)。閱讀文本是寫作目標文本的范文,讀是為寫作服務的。通過仿寫,使知識在模仿中不斷遷移,在遷移中不斷突破。
(3)讀后創(chuàng)作。閱讀文本后,運用想象力,重新編寫故事的結(jié)局,也可以根據(jù)文本主題從其他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沿著這一條思路,結(jié)合課堂上的口頭訓練,緊扣所學教材內(nèi)容,運用所學語言知識進行寫作訓練,循序漸進,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會隨語言知識的逐步積累、訓練方式的逐步更換與深化得以
提高。
言而總之,英語閱讀是加強學生語言輸入的新干線,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主渠道。所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閱讀活動,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英語教學要真正做到以讀為本,以讀促寫。
參考文獻:
[1]裘春妍.從輸入輸出假設角度談論初中英語寫作教學:基于閱讀的寫作教學[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6):103-104.
[2]楊永林,董玉真.“以讀促寫,以寫促讀”:“體驗英語”視角下的教學模式新探[J].中國外語,2010(1):13-21.
編輯 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