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新泉
(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女蘿亭詩稿》夫、妻、妾聯(lián)句贈答詩解析
駱新泉
(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清代嘉道間江蘇吳縣才女,清代名臣、江蘇揚州阮元三妾唐慶云,工詩善畫,其 《女蘿亭詩稿》中有75首詩作是與主人阮元、夫人孔璐華、長妾劉文如、二妾謝雪的聯(lián)句詩和贈答詩。這些聯(lián)句贈答詩,將一個封建高級官僚家庭生活中融洽的夫妻妾關(guān)系及和樂的夫妻、夫妾、妻妾、妾妾間的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這樣的夫妻妾關(guān)系和感情也是封建婚姻生活中的一種常態(tài)反映。
清代;唐慶云;夫、妻、妾;聯(lián)句詩;贈答詩;解析
學界對清代名臣阮元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對其三妾唐慶云的詩歌研究卻無人問津。唐慶云 (1788—1832),字古霞,清代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阮元側(cè)室。嘉慶七年(1802)被阮元納為三妾,時年15歲,婚后無子女。1959年在江蘇揚州市邗江縣公道村柏樹莊發(fā)現(xiàn)了阮元側(cè)室唐安人墓葬,中有紫羅蘭翡翠玉柩,正面鐫有 “宮保阮公側(cè)室唐安人之柩”字樣,背面鐫有 “安人吳縣人,以道光十二年二月四日卒于滇,得年四十有五,孫,恩光”字樣,后安葬于阮元故里儀征。[1]古代帝王、皇后哀冊常用玉制成,而唐氏柩記以玉為材料,一來說明阮元地位之高,二來說明唐氏深受阮元寵愛。唐氏擅詩、工畫,其 《女蘿亭詩稿》 (以下簡稱 《詩稿》)輯詩451首,其中近五分之一的詩作涉及主人、大婦、長妾、二妾。這部分詩作皆以聯(lián)句詩、贈答詩的名目出現(xiàn),數(shù)量多達 75首,占全部作品的16.63%。
阮元 (1764—1849),字伯元,號云臺、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謚號文達。江蘇揚州人,歷乾、嘉、道三朝,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先后任禮部、兵部、戶部、工部侍郎,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撫,漕運總督,湖廣、兩廣、云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太傅等職,是清代中后期的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經(jīng)史、數(shù)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钡确矫娑加袠O高造詣,被尊為三朝元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據(jù)姚文昌考證,阮元有二妻三妾,20歲娶發(fā)妻江氏,30歲納長妾劉文如,33歲續(xù)娶繼室孔璐華,34歲納二妾謝雪,39歲納三妾唐慶云。[2]
阮元發(fā)妻江氏,生年不明,卒于乾隆五十七年 (1792),歸阮元后第4年生女阮荃,又5年,阮荃卒,江氏亦于同年卒。
繼室孔璐華 (1777—1832),字經(jīng)樓,世號經(jīng)樓夫人,封一品夫人。孔子七十三代長孫女,21歲嫁阮元為繼室。幼嫻詩禮,兼工繪事,常與阮元吟詩論文,夫唱婦隨,有 《唐宋舊經(jīng)樓詩稿》六卷續(xù)一卷??资?《唐宋舊經(jīng)樓詩稿》自拔言: “幼年讀 《毛詩》,……于歸后,丈夫喜言詩,始復時時為之,又因宦游浙江,景物佳美,得詩較多?!?/p>
長妾劉文如 (1777—1847),字書之,號靜香居士,江蘇儀征 (今江蘇揚州下轄縣級市)人。16歲被阮元納為侍妾,后封為恭人。擅詩文,著有 《四史疑年錄》七卷,兼工繪事。
二妾謝雪 (1782—1836),字月莊,號蓉莊,江蘇長洲 (今江蘇蘇州)人。15歲為阮元納為侍妾,后封為恭人。謝氏嫻于詩,善繪事,尤工花卉。
按照慣常思維理解,封建社會中的女性始終在 “三從四德”的桎梏下苦苦掙扎,男人可以一妻多妾、縱游青樓,女人則只能忍氣吞聲、從一而終。但這并非封建社會一妻多妾大家庭的全貌。事實是,清代 “不少女作家終身維持和諧的夫妻關(guān)系,但同時也接受丈夫納妾的現(xiàn)實?!保?]夫、妻、妾之間多數(shù)情況下是能夠互敬互愛、和平共處的。盡管妻妾、妾妾之間內(nèi)心深處可能有嫉妒不滿,但在法律和時俗的約束下,多數(shù)家庭中的夫、妻、妾是相安無事的,這可從很多明清封建大家庭夫、妻、妾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得到反映。本文以清代才媛唐慶云《詩稿》為切入點,從其與主人、大婦、長妾、二妾的聯(lián)句詩、贈答詩解析封建官僚家庭中一夫多妾的融洽關(guān)系和親密情感。
通常情況下,聯(lián)句詩并無固定格式。唐氏聯(lián)句詩不管參加聯(lián)句的是2人、3人還是4人,其格式多為兩種:一種是每人一句;另一種是一人出上句,續(xù)者須與前者對成一聯(lián),再出上句,輪流相續(xù),循環(huán)往復成篇。
唐氏與主人、大婦、長妾、二妾聯(lián)句詩共8首 (含共題1首),分別為與主人、大婦聯(lián)句1首,與主人、長妾聯(lián)句1首,與大婦、長妾、二妾聯(lián)句3首,與二妾聯(lián)句2首,與二妾共題1首。
唐氏與主人的聯(lián)句詩皆非夫妾二人間的聯(lián)句,而是與主人和孔氏或主人與謝氏共同完成的,這樣做的目的或許是阮元有意為之:一來更顯夫、妻、妾之間的和睦融洽,二來避免夫妾二人厚密之嫌疑。唐氏與主人的兩首聯(lián)句詩是 《初夏晚階聯(lián)句》和 《夏日聯(lián)句》。《初夏晚階聯(lián)句》的聯(lián)句順序是:主人先寫首聯(lián),唐氏接第三句,主人對第四句,再接寫第五句,唐氏接第六句,尾聯(lián)由繼室完成。內(nèi)容寫夫、妻、妾三人在初夏庭前晚涼時一同讀書、賞月,回憶從前在文選樓 (系阮元所建,位于揚州故里,用于讀書、藏書及金石)聽曲的往事,敘事從容,詩風淡雅,足見這個大家庭夫、妻、妾間的溫馨和諧?!断娜章?lián)句》同題兩首,此處分析的是主人、二妾與三妾的聯(lián)句詩,后文分析的是一妻與三妾的聯(lián)句詩。前一首 《夏日聯(lián)句》的寫作順序是:唐氏首句,主人接次句,唐氏第三句,二妾四、五兩句,主人六、七句,唐氏收尾。此詩是二妾謝氏與三妾唐氏隨主人總督兩廣任間所寫。自小生長吳中的唐氏和謝氏隨主人游宦兩廣,嶺南夏季的悶熱讓她們難以適應,所以唐氏首句就說 “最難將息嶺南天”。阮元接句則安慰唐氏說,天熱了就穿涼快的葛布、麻布衣服,天冷了就換穿棉布衣服。這顯然是慰以言語,體現(xiàn)出主人對侍妾的關(guān)愛。謝雪循著唐氏的意思,也抱怨嶺南的 “霉炎” “濕于煙”,主人再接以 “善藥不如無病好”,繼續(xù)安慰唐、謝二妾。唐氏最后以 “長年即是學神仙”收束,似在寬慰主人,也是寬慰自己和謝氏,只要健康長壽,就是神仙啦。需要說明的是,阮元與諸妻妾的感情都很好,比如阮元常年游宦于外,妻妾雖然大都隨宦,但睽違還是不可避免的,繼室孔璐華在 “久分襟”“難放棹”“獨停琴”的情形下,“致君珍重無多語”(《憶外書寄滇南》)的深情寄語,足見伉儷之情篤。
另一首 《夏日聯(lián)句》的參與者是一妻三妾。妻妾4人齊集一堂創(chuàng)作聯(lián)句詩,本身足以說明阮元妻妾們個個能詩善文,更重要的是一妻多妾間的和樂融洽。妻妾4人于初夏季節(jié)“重門靜掩同吟久”,其樂融融的場景如在目前,絲毫不見明爭暗斗和彌漫硝煙?!抖孤?lián)句》也是一首妻妾4人的聯(lián)句詩,敘寫的仍是“聯(lián)吟共坐小窗前”的感人場面。在這樣一個衣食無憂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妻妾們有閑暇和逸致享受生活的富足美好?!安璁T輕暖”是品茶,“泛銀船”是飲酒,“回看屏上寒梅影,半幅橫斜落硯田”是賞畫、作畫,在這樣和諧的氛圍中,妻妾其樂融融。
唐慶云為人處事是極守婦德的,大婦孔璐華在甲戌 (1814)春日給唐慶云 《詩稿》所寫序中自稱 “閨中得此良友,何樂如之!”并命唐氏將壬申 (1812)年以前詩數(shù)百篇 “先為刻成” “因樂序之?!保?](P871)倘若唐氏為人處事不當,性格不甚合群,或稍有令主人、大婦、長妾、二妾不滿之處,孔氏就不會對她如此厚密。同理可知,阮家妻妾人品、性格、才學皆善。唐氏 《自述》詩中自稱 “生平不珥一真珠”,并在該句后加注 “余從來不以一粒真珠為飾”,如此自信而不以外在修飾、粉飾自己的唐氏,是很討主人、大婦、長妾和二妾喜歡的。阮元妻妾間的和樂融洽還體現(xiàn)在妻妾4人跟隨阮元在清明節(jié)這一天齊去祭掃公公,《雷塘辭墓》3首就是紀實之作。阮元率領(lǐng)眾妻妾及兒女到亡父墓地 “焚香共拜淚珠流”“更憶高堂無限愁”,拜是共拜,憶是共憶,無限愁更能說明一夫一妻三妾對亡父的真誠祭拜。此次祭掃后,一妻三妾或唐氏要隨阮元去浙江,故有 “此別何年來丙舍 (存放靈柩的房屋),傷心不忍向杭州” (其二)、 “拜罷松間不忍離,欲歸更覺共含悲” (其三)之說?!稈呓蛉四埂?首是唐氏祭掃阮元發(fā)妻江氏墓后所寫,其一敘寫去路上所見之景,其二敘寫到達墓地后心生悲痛,凄涼拭淚,拜罷無言,日暮歸家。我們知道早在唐氏被納前10年,江氏已經(jīng)去世,但作為阮元侍妾,唐氏對江氏的感情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否則她就不會 “到墓暗生悲,拭淚對封樹”“凄涼”“漠無言”。
唐氏與二妾謝雪的關(guān)系相較于大婦、長妾更密切,個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唐氏與謝氏二人年齡相近 (僅有六歲之差)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謝雪字月莊,唐氏以 “月莊”為題的聯(lián)句詩、贈答詩也遠多于大婦和長妾。唐氏與謝氏的聯(lián)句詩3首,分別是 《與月莊姊聯(lián)句》《雨后聯(lián)句》《夏夜與月莊姊聯(lián)句》,3詩皆寫于夏季,皆與讀書賦詩相涉?!杜c月莊姊聯(lián)句》言 “靜坐書窗望夕曛”;《雨后聯(lián)句》言 “偶攤書卷晝愔愔,爽氣還生古硯田”;《夏夜與月莊姊聯(lián)句》言 “曲幾茶香詩思靜”“惹得愁懷忽憶家”。如此看來,隨夫宦京的日子在謝氏和唐氏眼中,并無揚州故里好。唐氏與謝氏還有1首共題詩 《太常仙蝶偶至小園月莊姊圖之共題》。所謂 “共題”,就是共同斟詞酌句寫就,所以此詩并未標注哪些詩句是唐氏所作,哪些是謝雪所作。從 “偏傲霜天穿石經(jīng),不因香霧戀花臺”一聯(lián)看,唐氏與謝氏皆對仙蝶的傲霜和不戀花臺大加贊美,從中亦可見出她們的人生追求是大致相同的。朱家英提出,“仙蝶”之起在明末,原本承載的文化意蘊是對亡明的故國之思,但為人所知卻在清康熙年間至乾隆時聲名大噪,且文化意蘊也由原來的故國之思轉(zhuǎn)為清代國運昌盛之祥瑞,再轉(zhuǎn)為人文風雅之象征。[5]作為生活在嘉道時期的唐氏和謝氏,對仙蝶的文化內(nèi)涵定有耳聞,所以她們將仙蝶入詩是極正常的事,也證明她們共同的風雅追求。
阮元家族的文學底蘊和藝術(shù)感染力,“再加上阮氏家族女性詩人皆出自名門,都有深厚的藝術(shù)修養(yǎng),阮元與她們互為詩友,常以吟詩為樂,從而豐富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保?]唐氏贈阮元夫、妻、妾詩51首,分別為贈夫17首 (其中2首雖未以贈夫為題,但內(nèi)容是贈夫,另有2首壽夫詩也應歸入贈夫詩中),贈大婦9首,贈長妾5首,贈二妾17首,合贈大婦與長妾1首,合贈大婦與晚輩阮安1首,合贈夫人、長妾、二妾1首。
在17首贈夫詩中,身為侍妾的唐慶云對主人充滿濃情蜜意:閑坐 “幽庭” “意寂寥”時擔心主人身處京華 “寒氣重”,夜不能寐“踏雪五更期”(《冬夜憶夫子》其一);為消磨時間, “攤書試茗到深更”,但 “離情”終使她 “寒齋久坐渾忘寐”(其二)。《主人于堂西架小閣以避霉雨扁曰聽雨小樓》寫于仲夏時節(jié),頸聯(lián) “閑支吟榻翻書葉,偶理瓷甌試茗芽”敘說自己與主人共避聽雨小樓中事,夫妾情感非同一般。在 “春去未多時”的初夏,唐氏陪同主人忙里偷閑去新構(gòu)齋居休憩,即便“來朝有封事”,仍要 “雨后坐攤書”“垂簾試嫩茗”(《題夫子新構(gòu)齋居小亭》)。唐氏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隨夫游宦的,但當與主人分別時,思念就不可抑制,四季不停,晝夜不止,雨雪不廢。在 “禁煙時節(jié)落花催”的暮春時節(jié)因思念主人而 “怕看燕壘新連舊”,因得到主人寄來的家書而 “卻喜魚書去復回”(《己卯寒食寄夫子》);在 “新涼袖底過”的秋季,因“西風海上催旗鼓” “未識行兵身健否”而擔心主人安全與健康,于是 “平安字寄問如何”(《秋日雨中憶夫子》);在冬季,想到主人“海上勞勞傳羽箭”(《見梅憶夫子》其一)就“停云望處靜長思”(其二)。在 “終朝閉閣鈔書卷,向晚垂簾對燭檠”時不免 “寂寞有幽情”。這里的 “幽情”只因與主人 “別離”“惆悵起”,眼下又因 “昨聞重作瀛洲客”,就立即 “一紙新書下玉京”(《憶夫子》)。
唐氏每到雨天就愈加思念主人,在 “小雨侵尋”時 “書函封寄語綢繆”,尤其是在主人統(tǒng)帥軍隊參與戰(zhàn)事時更加憂慮他的安危。《初夏寄夫子》尾聯(lián) “要和赤壁登臨后,兵艦齊歸黃鶴樓”的真實用意就是希望丈夫能夠早日凱旋;雨夜不寐,是因為主人 “閱兵近日曾經(jīng)雨,寄字連朝未覺寒”(《不寐書懷》)。唐氏能得到主人的疼愛,就在于夫妾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細節(jié)感動了主人,比如唐氏在主人去迤西(明清時稱云南西部地區(qū),大致包括現(xiàn)在大理與麗江和永昌等地)閱兵遇雨時心急如焚,夜不能眠,憂夢不安,且寄詩慰懷,可謂體貼細微。《送夫子深秋閱迤西兵》的詩題已經(jīng)將主旨交代得很清楚,此詩當寫于 《不寐書懷》后不久,否則就不會有 “又閱迤西鐵甲兵”之說。阮元此次去迤西閱兵又逢 “行程剛是雨新晴”的天氣,“千里西風送遠情”,唐氏希望西風能將自己對主人的一片關(guān)愛和熱情送到他的身邊。
唐氏壽夫詩一為 《月莊姊畫牡丹長春花祝夫子五旬壽因題幅中》,寫于主人50歲生日之際,從 “稱壽試燈佳節(jié)后,奉觴開印早春時”兩句看,阮元的生日在正月試燈節(jié)后。詩的開頭就言 “晝錦堂中福祿宜,合將彩筆慶繁禧”,末二句為 “建牙故里誰相似,惟有韓公晝錦堂”。古代高級武官可以建立自己的警衛(wèi)部隊,叫建牙。詩中兩次用 “晝錦堂”事典是深含對主人的夸獎之意的。北宋韓魏公韓琦做宰相時建了 “晝錦堂”,歐陽修為之作記,中有 “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兩句。另一首為《癸未年正月二十日為主人六旬榮壽避客自往萬竹林中煮茶清坐特畫竹林茶隱小照謹賦長句恭?!?。癸未年是1823年,該年阮元已經(jīng)60歲,暫歸揚州故里修養(yǎng)。前文已經(jīng)說過,阮元每逢生日必隱山谷,退隱后也不例外,“原因逢壽辰,每每隱山谷。況今周甲年,更欲避煩俗”,倒是讓讀者從侍妾的口中了解阮元的性格特點。事實上,阮元仕宦多年,職位又高,但為官清正,持身謹嚴,政績卓著,且從來不講排場,也從不做生日。“阮元不僅自己不做壽,也不為夫人做壽?!保?]作為朝廷命官,阮元用不做壽來謝絕壽禮,甚至為謝絕壽禮而不給妻妾過生日,比如道光三年 (1823)任兩廣總督時,在孔夫人生辰這一天,獨游廣州荔枝灣而避客。由此可見,阮元確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清廉巡撫。
唐氏對主人的一片深情也得到相應的回報,《題賜珮軒白玉珮》詩題已然明白交代,但唐氏卻要將主人所賜的白玉珮 “傳與兒孫看,綿綿永吉祥”。這里的兒孫是指大婦、長妾及二妾兒孫,如此更見出唐氏對非親生的阮家兒孫的疼惜。阮元有時也會主動答和唐氏詩,如 《督署西堂有木棉一株,高十余丈,百年樹也。相宅者請伐之,余不許,今春花盛開,女蘿亭作詩首倡,遂和其韻》,就是答和唐氏 《詠西堂木棉花》的詩作。再如唐氏寫《闌干》詩,以 “為何曲曲圍深院,待借玲瓏護好春”訴說自己憑倚主人的愿望,而阮元和詩 《家人共詠闌干因而有感和女蘿亭韻》則以“九曲欄桿”“那合宦游身”來慰藉唐氏。
唐氏贈大婦詩6首,在妻妾中位居第二。《題夫人綠靜軒圖》寫的是唐氏與大婦于綠靜軒讀書賦詩活動,在這個幽僻之處,大婦與三妾以詩敘情,“幽閑句漫成”。《春日隨夫人過曲江亭》系唐氏某次隨大婦孔氏前往曲江亭聚會時的紀實之作,大部分內(nèi)容寫路上所見春景,其中 “迤邐過蔀屋”倒是見出作者內(nèi)心深處對居于幽暗茅屋中貧苦百姓的同情。清代女性文學具有家族性、群體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三者相互依存,互為因果,“而地域性在三者中處于中心地位?!保?]曲江亭是阮元家族中女眷與其他女性文人詩文唱和的主要活動場所,阮元族弟阮亨在 《瀛洲筆談》中載,曲江亭位于“揚州城南三十里深港之南、焦山之北”,[9]是布衣詩人王豫私家花園景點之一,王豫在 《江蘇詩徵》中有這樣的記錄: “凈因與孔經(jīng)樓、劉書之、王凝香三夫人、謝月莊、唐古霞兩女史,暨予妹愛蘭,予女子一、子莊,甥女季如蘭輩,唱酬最密。凝香刻 《曲江亭唱和集》?!保?0]阮元妻妾隨夫宦浙時,孔氏 “嘗延同里凈因張夫人駕舟來杭。夫人即余弟襲公之師黃秋平先生之室也。夫人能詩善畫,……因此,夫人為慶云之師,益習書史,女士之詩學益成。”[4](P871)由此可見,曲江亭是以阮、王兩大家族女眷為主的女性詩文創(chuàng)作場所之一。在這個女性文學社團中,還有張因、鮑之蕙、金逸、王瓊、畢慧等袁枚女弟子在內(nèi),其團體名曰 “曲江亭詩社”。這個記載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阮元眾妻妾的感情非常融洽。大婦孔氏是山東曲阜人,娘家社會地位優(yōu)越,于歸后常隨夫君宦游,且往返于曲阜、揚州和京師之間。某次歸寧,唐氏為作 《送夫人歸寧曲阜》,首聯(lián)“吟就新詩拜女君,朝來未忍暫相分”就表達對大婦的尊敬和不忍分離,對路途艱辛的擔憂,希望在 “泗濱芳景成秋色”的季節(jié),“望把歸期早寄聞”。在 《懷夫人舟中》中,唐氏擬測孔氏歸寧的路上定是 “舟中閑把卷,落梅風里過吳趨”的?!皡勤叀保q言吳門,指吳地(今江蘇蘇州市)。此詩顯是作者在大婦離開揚州半日內(nèi)甚至更短的時間內(nèi)所作,可見唐氏送走大婦后,心中始終牽掛其路途辛勞??资蠈μ剖弦嗍乔橥肿悖氐角泛?,立即將安全抵家的消息告知夫家人,唐氏看后心中高興,遂賦 《喜夫人由曲阜到京》,從頷聯(lián) “先問途中太辛苦,喜看膝下共溫存”看,此次孔氏回娘家是帶著女兒阮安一道去的?!肚迕魅针S夫人過萬柳堂》中的萬柳堂,舊址位于北京崇文區(qū)廣渠門內(nèi),元代右丞廉希憲修建于右安門外草橋。由此判斷此詩寫于嘉慶十四年(1811)至十七年 (1812)期間。嘉慶十四年阮元重入翰林,次年補授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不久任漕運總督。此詩字面上雖未言及與孔氏的情誼,但與孔氏同過萬柳堂本身,已經(jīng)說明妻妾之間的和樂融洽了。
唐氏與長妾的關(guān)系亦很親密,有贈詩5首,其中2首是題寫在劉氏畫作上的,一為《題書之宜人靜春居圖》,一為 《題月莊姊畫蠶豆菜花圖》。單就前詩 “縹緗數(shù)千卷,子孫知義理”“簡淡欲無言,雅韻謝羅綺”看,劉氏的詩畫作品很多,畫技非同一般,且性格與畫風皆簡淡清雅;后詩中夸美長妾所畫的蠶豆菜花圖設色自然,令人愛不釋手,是 “最憐一種天然色”,同時以畫喻人,將長妾劉氏 “不供群芳斗艷妝”的女性品德展示出來?!秾⑷刖熈魟e書之宜人》2首是唐氏在早春之際隨夫入京時贈別劉氏所作,其一抒發(fā) “依依從未相離別,欲拜無言淚暗懸”的難舍難分;其二抒寫自己到達京城后一定會頻繁給劉氏寄書,以免劉氏 “勞心憶遠人”,并對劉氏 “獨力持家還教子”表達慰問和謝意,希望她即使身體孱弱也要 “惜精神”。 《暮秋書懷寄書之宜人》的寫作背景比前首組詩晚約半年。唐氏到達京城后,雖是 “小住”,卻常惦記揚州故里文選樓的劉氏,“羨君兒女能生喜,幸我詩書尚破愁”,唐氏羨慕劉氏兒女齊全,自己則惟有詩書作伴。越是未育子女,越是孤寂難當,所以更加希望與劉氏相聚,但原已約好的秋季返回揚州,無奈情勢不允許,所以唐氏不免感嘆“相逢原說深秋后,何事秋來不放舟”。
唐氏與大婦之間雖然關(guān)系和諧,但畢竟存在尊卑之別;與長妾劉氏之間雖同為侍妾,但年齡差別較大,故其贈大婦和長妾的詩作遠不如贈二妾多。究其因,唐氏與謝氏年齡差別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二人之間性格上更為貼近,故贈與謝雪的詩作比贈給大婦和長妾的總和還多2首。謝雪年長唐氏6歲,而唐氏卻可以寫詩嘲笑她,亦可見出二人關(guān)系之親近?!冻霸虑f姊曬書》就是一首以玩笑口吻嘲笑謝雪的詩,謝氏未必真因貪睡導致所曬之書被雨淋,當是 “忘卻收書入繡房”所致。書被雨淋了一夜,“朝來濕透錦詩囊”就是理所當然的了,這本是懊惱不已的事,但唐氏的嘲笑卻正可以舒緩謝氏的懊惱情緒。 《偶成贈月莊姊》尾聯(lián) “每到夕陽聞笑語,五郎花下抱書來”中的五郎,或許是在謝氏19歲時所生之子阮福,其在阮氏家族中排行第五。
唐氏婚后仍然保持著少女的浪漫情懷,《與月莊姊斗草》3首即為證。在 “春風淡蕩入樓臺”的春夏之交,她與二妾謝氏 “茶后閑無事”,突發(fā)奇想而 “且向芳園斗草來” (其一)。大概這個提議被謝氏拒絕,或者謝氏以課子為由拒絕斗草,但唐氏以 “姊家兄弟本耽吟,雨后池塘草更深”為由誠邀謝氏,謝氏于是就不再拒絕了,她們 “聊把芳名相對數(shù),不須真?zhèn)€賭金釵”,確是難得的浪漫之舉?!读魟e月莊姊》2首是唐氏某次離別謝氏時的贈詩,其 “清淡每日到斜陽”的親密無間讓這對同為侍妾的女子難舍難分,她們在分別之際 “攜手堂前情共傷”“含淚囑君”離別后不忘寄詩慰衷腸 (其一);并在其二中囑咐謝氏 “余閑”時 “自課兒”,其關(guān)愛之心倒像是姐姐對妹妹,令讀者動容。《暮秋夜寫懷寄月莊姊》的寫作背景是在此次離別后所贈,唐氏隨夫游宦外地,夜晚時分不由憶起維揚的謝氏,“自嘆人隨花共別,卻憐愁與夜俱長”“懷君終日渾如夢,不為悲秋也斷腸”,大有閨蜜久別之感。阮元妻妾個個能詩善畫,謝氏亦不例外,《題月莊姊畫斷橋小景》就是唐氏在謝氏所畫 《斷橋小景》上的題詩;《月莊姊畫牡丹長春花祝夫子五旬壽因題幅中》亦然,但與前者不同的是,這幅畫是謝氏為阮元50歲生日的祝壽畫,唐氏又在畫上題贈祝壽詩,是謝氏與唐氏共同完成的詩畫一體的賀壽作品。《賀月莊姊遷居小瑯?gòu)帧返膶懽髂甏容^晚,此時的謝氏已經(jīng)“膝上抱孫”,在 “官齋”中享受天倫之樂,唐氏不由感慨謝氏 “心清身健似神仙”?!端驮虑f姊攜子媳孫男女歸揚州》應是唐氏所贈謝氏詩中最晚的一首,寫于唐氏與謝氏俱隨主人游宦云貴 (道光六年至道光十二年,阮元補調(diào)云貴總督)期間,此時謝氏已經(jīng)50多歲,兒孫滿堂,當謝氏要攜子媳孫男回揚州時,唐氏就為其創(chuàng)作了這首贈別詩。在作者看來,為夫家養(yǎng)育子孫的謝氏是 “多清福”的,而自己仍滯留云貴,“我在滇池托遠安”,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唐氏還有6首合贈給大婦與長妾、長妾與二妾、大婦及其女兒阮安的詩?!恫∑鸺姆蛉瞬巳恕窋⑹龅氖亲髡咭淮晤静¢L達3個多月,病起后寄詩給大婦和二妾以訴衷情。唐氏在 “瘦骨力難支” “百日未離醫(yī)”的情況下,仍記掛著大婦、長妾,在病體剛能支撐時就 “天遙寄字”,已屬不易,卻還自責為“遲”(其一),拳拳之心可鑒?!断娜諔褧巳嗽虑f姊》更是超乎尋常地述說自己對謝氏的 “情深深”“一種離愁托誰寄”“難成夢”,這樣的訴說,不是男女之間的綿綿情話卻勝似男女之間的情話綿綿?!冻臅巳嗽虑f姊》與前詩的情感訴求相同,亦言 “君在淮南原不遠,離情渾若隔天涯”。《初夏隨夫人與孔靜游靄園》倒是一首比較純粹的寫景詩,將靄園的迷人風景一一寫來,表面看來詩中內(nèi)容撇開了夫人和阮安,但因詩題中業(yè)已點到,詩意也就不言自明了?!洞阂古汲杉膿P州》有 “遙憶揚州望碧空”“懷人多在月明中”“屈指離家今兩月,往來應有夢魂通”的說辭,表達自己對居于揚州的妻妾的思念不已。
唐氏答夫、妻、妾詩14首,分別為和夫5首,和大婦4首,和長妾3首,和二妾2首。
唐氏答夫詩大都寫于某個民俗節(jié)日,因為只有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阮元才可以得空居家,也有閑情逸致與妻妾們賦詩唱和?!逗头蜃优以崱穼懹诘拦舛?(1822)陰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按照漢族傳統(tǒng)習俗,這一日要送灶神上天,等到除夕時接灶神,便正式過年,故稱該日為小年。此時阮元59歲,于該年六月歸揚州故里,詩中 “心中無事且枕眠”“邗上瀟閑雪夜天”等詞句已證明。邗即邗江,在揚州市。唐氏是深知主人性情的,她 “知君一片恬然意”而 “爐火明窗餞小年”?!吨星镄@燈月和夫子韻》交代了這樣一件事:在 “秋宵更比春宵靜”的中秋夜晚,唐氏陪著主人“小園秉燭幾回來”“但寫新詩不舉杯”,閑庭信步間,夫妾二人的詩歌贈答就完成了?!斗詈头蜃佣寥昭┐霸崱肥且皇纵^為特殊的答詩,它不是作者主動或自愿創(chuàng)作,而是應丈夫的要求所作。阮元于51歲至53歲期間任江西巡撫時創(chuàng)作了 《冬至日雪窗》詩,并命唐氏和詩一首。唐氏在答詩中特別強調(diào)古郡豫章之“寒如北地寒”,在寒冷的冬季,唐氏 “病初安”而 “圍爐簾不卷” “思鄉(xiāng)遠夢難”。難能可貴的是唐氏在抱怨氣溫寒冷的同時,由江邊一尺厚的積雪而想到明歲的好豐年,蓋與其夫阮元一樣心系百姓溫飽疾苦的?!逗头蜃又壑衅呦Α吩诖鸱蜃釉姇r推己及人,想到大婦、長妾、二妾不能齊聚一堂,遂感慨 “千里有懷人易別”,并在此句之后自注 “時夫人、月莊姊暫住端州,書之宜人在揚州?!倍酥菔侵袊糯姓^(qū)之一,轄區(qū)約相當于現(xiàn)廣東省肇慶市、云浮市大部。這種胸懷倒是絕無一般妻妾間的爭風吃醋。唐氏5首答夫詩中惟有 《日出洞庭湖和夫子作》是在非節(jié)日時所寫,除了末句 “知與舊游殊”是抒懷外,其余皆為寫景。
阮亨在 《瀛洲筆談》中載:“孔夫人待庶以惠,謂之閨中詩友唱和甚多”,[9]唐慶云就是孔氏的閨中詩友之一。唐氏答大婦詩中的二分之一寫于除夕這個特定的日子,這一天夫、妻、妾齊聚一堂,守歲過節(jié),有充分的時間和愉悅的心情答和酬唱。阮元于嘉慶七年(1802)39歲時納唐氏,嘉慶十年 (1805)丁父憂,故唐氏的 《和夫人畫歲朝圖獻堂上韻》作于嘉慶七年至十年之間。大婦在 “銅瓶小幾供紅梅”的孟冬為公婆畫 《歲朝圖》且題詩,唐氏又和大婦題于畫上,她們希望公婆 “杖履平安花富貴”,待到秋季 “奉觴還待仲春來”。這樣美好的祝福想來一定會讓公婆高興異常的?!逗头蛉顺崱冯m未標明寫于何年,但據(jù)阮元仕宦經(jīng)歷,再與另一首同樣寫于除夕日的 《和夫人戊寅除夕原韻》判斷,當寫于戊寅年的前一年,即1817年。大婦孔氏與三妾唐氏不僅 “共聯(lián)清韻送殘臘”,還要 “更寫新圖迎稔年”,詩畫兼舉,共迎新年,溫馨感人。孔氏與唐氏邊賦詩作畫,邊 “思遠客”,因為此時的阮元并不在身邊,而是游宦外地。唐氏于此詩末句后自注:“時夫子權(quán)撫河南”。唐氏推測遠在河南的主人在除夕之夜定會 “梁園獨自擘吟箋”的,孔氏和唐氏牽掛丈夫的心情顯而易見。 《和夫人戊寅除夕原韻》寫于1818年,妻妾二人于殘冬 “同到羊城”與夫團聚,正趕上春節(jié)來臨。乍到南方,廣州的除夕 “今宵暖與中秋似,桂馥桃紅竟未寒”,自然欣喜異常?!斗詈头蛉嘶負P州留別夫子兼余詩原韻》首聯(lián)敘說自己欲酬和夫人所賜留別詩,卻因“慈顏那忍暫分離”而 “悶對梅花”,不忍分離的心情一覽無余。
唐氏答長妾劉氏詩3首,在 《和宜人元旦試筆韻》中稱賞劉氏是 “綺才”,在 《和書之宜人綠陰原韻》中稱劉氏是 “密愛”,在 《春草和書之宜人原韻》中筆墨重在寫景和敘事,情感的抒發(fā)不如答大婦和二妾的詩來得那么濃郁。
唐氏和二妾謝氏詩2首,一為 《答月莊姊》,一為 《和月莊姊寄詩原韻》,兩首答詩皆寫于二人睽離時,顯然是謝氏先寄來贈詩,唐氏再作和詩。七絕 《答月莊姊》的寫作背景是這樣的,嘉慶十九年至二十年 (1814—1815)中,阮元改任江西巡撫,唐氏隨宦,此時的謝氏可能留居揚州,謝氏給唐氏寫了一首詩,唐氏接詩后再酬和了這首詩。首句 “氣爽珠湖水國秋”中的 “珠湖”,原系鄱陽湖東部一大湖汊,在江西鄱陽縣。這里是以珠湖代指鄱陽湖,再以鄱陽湖代指江西。次句 “思君還上望湖樓”寫出自己對二妾的思念不已。尾聯(lián) “朝來忽接華箋讀,一寸心思系兩頭?!眱深^者,一頭是謝氏,另一頭則指自己,也就是說,謝氏和唐氏二人的 “一寸心思”皆 “系兩頭”。七律 《和月莊姊寄詩原韻》是唐氏在揚州期間接到謝氏從四川寄來的贈詩后,再作和詩 “書函還寄廣陵城”。詩中直言 “離愁半是為君生”,囑咐謝氏 “川途寒暖須珍重”,希望不久的將來 “相逢夢共成”。字字情深意重,句句暖人心懷,情感之濃烈超出一般。
唐氏與大婦、長妾、二妾的關(guān)系總體來說是極融洽的,她的 “與姊論詩步曲廊”(《憶東樓》)、“笑語團欒四五人”(《辛未除夕》)就是很好的證明。這與 “曲江亭詩社”諸成員詩學觀相一致有必然關(guān)系,她們主張 “‘學詩’與 ‘閨范’兩不相妨”“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提倡 ‘性靈’”,[11]故唐慶云 《詩稿》中與主人阮元、大婦孔璐華、長妾劉文如、二妾謝雪的聯(lián)句詩、贈答詩中充滿夫、妻、妾間的融融親情和殷殷真情,而這樣親密的夫、妻、妾關(guān)系和融洽的夫、妻、妾感情,也是封建婚姻家庭生活的一種常態(tài)反映。
[1]周長源.介紹阮元側(cè)室唐氏玉柩記[J].文物,1996,(2):94—95.
[2]姚文昌.阮元 “筆談”二種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3]崔琇景.清后期女性的文學生活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4]胡曉明,彭國忠主編.江南女性別集·四編 (下)[M].合肥:黃山書社,2014.
[5]朱家英.清代文人與太常仙蝶故事的演變 [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5, (1):129—133.
[6]周麗丹.詩人阮元研究 [D].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7]馮爾康.清代名臣阮元 [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1):17—24.
[8]宋清秀.清代女性文學群體及其地域性特征分析 [J].文學評論,2016, (5):107—112.
[9](清)阮亨.瀛洲筆談 (卷九)[M].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本.
[10]王豫.江蘇詩徵 (卷一六八)[M].焦山海西庵詩徵閣,清道光元年刻本.
[11]戴健.曲江亭雅集鉤稽 [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6):34—37.
An Analysis of the Joint-authorship Conversation Poems between Husband and Wives in Poems of Nuluo Pavilion
LUO Xinquan
(School of Humanities,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uzhou,221008,Jiangsu Province)
Jia Dao in Qing Dynasty,there is a talented woman called Tang Qingyun in Jiangsu of Wuxian,she is a famous official’s third concubine,the official who live in Yangzhou and called Ruanyuan.She is good at writing poetry and drawing,seventy-five poems in her poetry collection“Poems of Nvluo Pavilion”are cooperated with her husband Ruanyuan,the first wife Kong Luhua,the first concubine Liu Wenru and the second concubine Xiexue,these poems are all conversation poems and Joint Authorship Poems.These poems show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husband and concubine,wife and concubine and concubine and concubine.In a brilliant feudal family,the happy mood in husband,wife and concubine is normal reaction of feudal life.
The Qing dynasty;Tang Qingyun;husband with his wife and concubine;Joint Authorship Poem;conversation poem;analysis
I207.22
A
1671-7406(2017)05-0065-07
2017-08-18
駱新泉 (1959—),男,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
(責任編輯 王碧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