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鑄文
摘 要:流行音樂鋼琴曲運用現(xiàn)代技法創(chuàng)編的鋼琴曲是長期音樂異化的結果,新生代作曲家極具反叛精神和“主體”意識,他們更注重音樂創(chuàng)編的自我體驗,強調審美功能大于功利性和說教的目的。
關鍵詞:流行音樂;鋼琴曲;創(chuàng)編
21世紀,中國流行音樂鋼琴曲創(chuàng)編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契機,其標志著一代中青年作曲家的崛起,一批新作引起強烈反響。作曲家以探索性、創(chuàng)新性、實驗性為目標,以形式的新奇和返璞歸真著稱,一方面,容納西方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音樂之精粹,采其作曲技法為我所用;另一方面,視綿延千載的華夏文化為核心,汲取原生性素材加以編創(chuàng)。如是,在東與西、古與今的多極碰撞和貫通過程中,創(chuàng)編出既富民族神韻又具時代氣質的鋼琴新作。
流行音樂鋼琴曲運用現(xiàn)代技法創(chuàng)編的鋼琴曲是長期音樂異化的結果,新生代作曲家極具反叛精神和“主體”意識,他們更注重音樂創(chuàng)編的自我體驗,強調審美功能大于功利性和說教的目的。由于創(chuàng)編與審美感受之間存在一定的“彼岸性”,因而引起爭鳴,評價褒貶不一,然而其創(chuàng)編的藝術水準與美學價值仍然是毋庸置疑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作曲家滿懷尋根與返古意識去追溯歷史和文化本原。其創(chuàng)編流露出對古老的“道、易、禪”哲學思想的推崇,甚至具有“道巫文化成分”的理念。其次,作曲家對文化封閉、相對落后地區(qū)的民間音樂十分偏愛,他們采集了大量民歌器樂以及歌舞素材。最后,作曲家探求新的音響語匯和音質,運用抽象手段和艱澀的技巧加以詮釋,他們摒棄西方傳統(tǒng)的曲式形式,而將民間音樂思維與現(xiàn)代音樂結構相貫通,在追求“有神無形,得神忘形”的“中國流行音樂鋼琴語境”中,展現(xiàn)華夏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交融而生的氣韻和積淀。
第一,結構是流行音樂編創(chuàng)語言的表現(xiàn)手段之一,是依據(jù)一定的原則和功能將音響素材有邏輯、有層次地排列組合。一首樂曲往往通過一種或多種原則,最終形成整體曲式。
結構對流行音樂風格的影響有著“隱性”的背景性質。21世紀以后,西方音樂在調性和聲領域的變革于無形中推動了音樂結構的演進。例如,規(guī)范性曲式的作品相應減少,在色彩性和聲語言形成的同時,結構表現(xiàn)為模糊、拼接、轉瞬即逝等特性,構建出一種“流體運行”和“塊狀拼貼”式的新型模式。
常采用一定的曲牌或板式衍展,呈現(xiàn)出“散化—聚合”的循環(huán)狀態(tài),具有動靜結合、虛實相接、渾然一體的“連綴式”特性。
筆者認為,東西方音樂處于地域時空坐標的兩個端點,中國鋼琴“新音樂”的結構正是在兩種思維的抗衡中形成了其獨特品質。整體結構仍歸屬于西方曲式,但參考點已偏移于現(xiàn)代或后現(xiàn)代主義,具有序列主義、簡約派、點描派、偶然音樂、爵士樂的某些特征。同時,受中國古典結構美學的熏染,作曲家有意或無意地植入線性思維和漸變原則,從而創(chuàng)造出東西混搭、多維復合的“中國流行音樂鋼琴語境”。
新生代作曲家有意構筑一個多極能量的張力場,它包含了東西方結構形態(tài)的對立滲透以及遠古與現(xiàn)代的對立滲透,其結果是曲式以雙重或多重原則建構,兼容并蓄。
流行音樂語言的表現(xiàn)因素也具有變異性,如具備有意識地淡化主題的作用,音響素材的拆解分離和趨向片斷化,由核心音調或固定音型取代線性旋律,和聲的不協(xié)和性與緊張感大幅度提升等。并且,局部結構具有非均衡性和帶狀分布的特征,段落界限被弱化和重疊,段落終止與速度變化不同步等現(xiàn)象,衍生出“鑲邊結構”“鏡像結構”“隱結構”等邊緣性曲式形態(tài)。
第二,流行音樂鋼琴曲的革新起點在主題生成的衍變上,主題的功能和意義需要重新定義。由核心音調或音響片取代旋律配和聲的單一模式,意在加強動機作用和淡化旋律的主導地位。
第三,在西方音樂中,三部性幾乎是構成大型曲式的基石。三部性原則也是西方曲式學中的核心內容,它反映出曲式功能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21世紀以后,作曲家有意擺脫傳統(tǒng)的羈絆,逐步走向隱性和散化方向,因而局部結構被拆解分離和“隨意”拼接。由于表演的即興成分,蘊含在作品中的結構法則,只能憑個人的理解去摸索和領悟其規(guī)律,因此同西方作曲體系相比,缺少完整的理論歸納與傳承。
流行音樂鋼琴作曲家們認同西方的新觀念,既包容印象主義的“瞬間印象”、新古典主義的“自然形態(tài)”、序列主義的整體控制等,也能揉進“形散神不散”的中國美學原理,將三部性作進一步的延伸和變形,產(chǎn)生出“鑲邊結構”“散狀形態(tài)”等三部性原則的變體曲式。
第四,西方音樂在21世紀后開始背離“共性寫作”時期的曲式規(guī)范,摒棄以“主題—展開”為核心的戲劇處理方式。一方面,通過自然平滑的“流動特性”瓦解曲式段落的塊狀結構;另一方面,采用鑲嵌、拼貼、換序、錯位、套疊等手法,將音響素材拆散分離和片斷化,造成結構的模糊和非均衡性。
流行音樂鋼琴曲創(chuàng)編在追求遙遠的古風和返璞歸真的同時,對西方新奇的形式也尤為熱衷,引進結構領域的新觀念來變革舊的鋼琴樂風。
新技術手段的運用導致若干結構變異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究其原因,有和聲終止式的削弱瓦解;音響素材大量轉換拼接、拆解剝離;織體、速度變更與段落切換不同步的“錯位”;句讀劃分涉及各種音樂表現(xiàn)要素,包括核心音調、動機、速度、力度、表情等。因此,結構段分的依據(jù)要綜合考慮和衡量多種因素,這是變通模糊性、多義性的基本路徑和方法。以下就結構中的一些復雜現(xiàn)象進行研討,鏡像結構是一種特殊的對稱型曲式,它以曲式中心點為對稱中軸,中軸兩端的各部分保持絕對平衡。
第五,中西方鋼琴音樂在文化、境界、技術方面存在著不同的“話語環(huán)境”,盡管美學方面容納了西方的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但是新生代作曲家的審美境界并非全部源自西方。相反,其筆中蘊含的仍是泱泱華夏的人文情懷和古風古韻。
流行音樂鋼琴作曲家不可能脫離中華音樂的根,要面向世界開放,就必須具有“中國鋼琴語境”的意蘊之美,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
中國傳統(tǒng)音樂歷經(jīng)幾千年的衍變,“不能說作曲無法,只是有法缺規(guī)”,在音調、節(jié)奏方面都要有很深的造詣,由于表演中的即興成分、樂譜不確定等因素,技巧難以用理論形式傳承下來。其實不然,“傳統(tǒng)的樂思本來就有行云流水、渾然天成的美,具有散文詩的格律”。音樂結構自古就有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
流行音樂鋼琴作曲創(chuàng)編在結構層面的銳意創(chuàng)新為鋼琴藝術提供了廣闊的音響空間,產(chǎn)生了更多前所未有的新音響,為世界鋼琴音樂寶庫增添了中國元素。
參考文獻:
[1] 韓鐘恩.中國新音樂:之所以如是表達的歷史與邏輯——第六屆中國新音樂史研討會綜論[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1(01).
[2] 黃麗珠.我看新音樂發(fā)展中的“洋化”和“國化”[J].藝術百家,2002(04).
[3] 常曉靜.近代文化嬗變中“新音樂”的發(fā)展歷程[J].南開學報,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