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香
清末名臣曾國藩,稱得上大清三百年屈指可數(shù)的政治家。生前死后的功過是非,迄今為止尚無定論;不過,曾國藩教子之道,卻始終受到追捧。
曾國藩教育孩子讀書,未必是為了做官,讀書在于明理。他致力于培養(yǎng)孩子讀書的興趣,注意觀察他們的天賦、潛能,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培養(yǎng)、雕塑。當“長子”曾紀澤連著三次考科舉不成功,并向父親提出不再走科舉之路的時候,曾國藩居然同意了。他寫信告訴曾紀澤,應該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想不到,曾紀澤居然在32歲的時候開始學英文,這個遠見,應該說既有他認識到的,也有曾國藩的告誡。1881年2月24日,曾紀澤以外交官的身份,代表清政府在彼得堡同沙俄談判,并且簽訂了著名的《伊犁條約》,收回了西北名城——伊犁。正是由于曾紀澤有非常好的外語基礎,在與俄國人談判的時候,可以說針鋒相對,外交手段運用充分,因此獲得了值得稱道的外交業(yè)績?!伴L子”成才,的確印證了曾國藩教子方式的靈活與正確。
此外,曾國藩始終教育孩子,必須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他告誡子女:飯菜不能過分豐盛;衣服不能過分華麗;門外不準掛“相府”、“侯府”的匾;出門要輕車簡從;考試前后,不能拜訪考官,不能給考官寫信等等。
曾國藩的小女兒晚年留下一部年譜,其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小女兒只有十幾歲時,跟隨母親來到曾國藩任兩江總督的總督府。上面穿了一件藍色的小夾襖,下邊穿了一條綴青邊的黃綢褲。這條褲子,還是她過世的長嫂留下來的。曾國藩覺得太繁復、太華貴了,讓孩子趕快換掉。小女兒很聽話,隨即把衣服換了。生活中,子女們因為自己的父親是曾國藩,反而更擔心自己的言行不夠檢點、學識不夠淵博,從而損害自己父親的聲譽。所以,他們磨礪自己,奮發(fā)圖強。
還要談談曾國藩教育孩子們,勤儉持家。他讓孩子去干些在常人眼中只有下人才做的拾柴、撿糞之類的事情。曾國藩說,一個家能夠保持興盛發(fā)達,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是要學會勤儉過日子,富的時候不驕傲,貧的時候不氣餒,由儉來打理自己的生活。勤既可以健壯自己的身體,同時,又使勞作變成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在一封家信里,曾國藩對自己的子女們要求道:每天早晨,天未明就要起,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去灑掃庭院,然后,坐下來練字一千。第一個字,一定要寫“儉”。這就是讓孩子們千萬不要沾染官場之氣。曾國藩覺得,應該由勤儉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曾國藩在家教上,身教重于言教。他很重視一言一行對自己的孩子的影響,凡要求小孩子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儉樸,兩袖清風。傳說,他在吃飯遇到飯里有谷時,從來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齒把谷剝開,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殼吐掉。他要求曾紀澤、曾紀鴻也維持這種狀態(tài)。
其實,作為軍政大臣,曾國藩日理萬機,但是一有時間,就給小孩子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還常常與他們交換學習、修身養(yǎng)性的心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曾國藩既是父親,又是朋友;既是經(jīng)師,又是人師。最終,他贏得了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他的子女、后人,都非常欽佩、崇拜他,把他視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行為坐標。
在傳統(tǒng)教育中,儒家把“齊家”放在“平天下”之前,僅此一點,就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曾國藩從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根據(jù),經(jīng)過自己的理解、消化,獨創(chuàng)一套家教理論和方法,對子孫溫言細語,不厭其煩,言傳身教。這的確值得后人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