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摘要: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最為重要的就是課堂的開始,一般在課堂開始前歷史教師要進行課堂導入,但是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由于教學任務較重,課堂時間顯得嚴重不足,加上教師的教學觀念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使得在實際歷史教學中,教師沒有對課堂導入予以重視。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課堂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也是如此,良好的課堂導人決定著這堂歷史課能否順利的進行。學生在從課前休息狀態(tài)切換到課堂教學之中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如果教師忽略了課堂導入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一開始就直接進行常規(guī)教學,那么學生大約需要10~15分鐘才能將注意力完全轉移到課堂教學之上,這使時間本就不寬裕的歷史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緊張起來。除去10~15分鐘的進入課堂狀態(tài)的時間,再加上課堂討論、課堂總結需要花去10~15分鐘的時間,教師真正講課的實際時間就短了。在這樣的時間內,歷史教師能否完成本次課堂教學目標都是一個未知數(shù),這就造成了教師在教學后期一味的拉快教學進度,或者出現(xiàn)學生最不喜愛的拖堂現(xiàn)象。為了能讓高中歷史教學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師有必要對課堂導入進行重視,通過良好的課堂導入讓學生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內進入到歷史課堂學習的狀態(tài)之中。本文就課堂導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簡單談論。
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課堂導入的重要性
萬事開頭難,但良好的開端又是成功的一半。當然,對于高中歷史教學的課堂導入來講,這個開端必須是良好的,這樣才能使課堂導入起到應有的作用,讓學生迅速進入到歷史學習的狀態(tài)之中??梢赃@樣說,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進行一次高質量的課堂導入,那么這一堂課就算是成功了一半,后續(xù)的教學就能極為順利的進行展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一段精彩的導入影響是極為深遠的,一方面可以極為迅速的激起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歷史課程內容的興趣,成功的將學生的好奇心勾起來,從而使學生對歷史學習充滿了求知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向學生粗略介紹本次課堂教學將要講授的歷史知識范圍,讓學生的學習更具有針對性。但是,這些都是在極為理想的狀態(tài)下的假設,在實際的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任務較重,在對歷史課程進行教學安排時,幾乎都是圍繞著高考進行,再加上教師自身教學觀念的因素,使得其對課堂導入的重視程度不夠。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的累積,造成當前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導人環(huán)節(jié)的缺失。
高中歷史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一味的拉快教學的進度,歷史課堂上翻開課本就開始進行課本知識的教學,不管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的問題,只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將教學任務完成即可,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并不是十分關心。這樣的教學只是注重了“量”,而忽略了“質”,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績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這樣長期下去顯然是對歷史教學不利的。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求教師進行課堂導入,且必須重視課堂導入。
二、如何進行高中歷史課堂導入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教學實踐已經(jīng)明確地知道,只有積極在課堂教學開始前進行課堂導人,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但是如何進行課堂導入,成為了歷史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只有掌握了導入的方法,才能更好地進行課堂導人,從而使歷史課堂教學向著更好的方向持續(xù)發(fā)展,進而使得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績得到持續(xù)穩(wěn)步的提高。
1.溫故而知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知識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是這些都沒有直接的表現(xiàn)出來,需要學生對舊知識進行溫習,對舊知識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挖掘,從而發(fā)現(xiàn)舊知識之中蘊含的新知識,從而將舊知識和將要進行學習的新知識聯(lián)系起來。例如,在學習“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這一單元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對其中的課程進行關聯(lián)性理解。“鴉片戰(zhàn)爭”可謂是侵略戰(zhàn)爭的開端,而正是因為西方列強的侵略,加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從而導致太平天國運動,而清政府在接下來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從而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正是這一系列原因,加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覬覦,使中國遭受到了一場被西方八國列強瓜分的災難。教師在對這一部分內容進行教授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對前面講過的知識進行溫習,從而引出知識的內容,這樣學生就能被快速的引導進新課程的學習之中,同時,在對新舊知識進行聯(lián)系后,學生能夠將新知識學習得更為深入。
2.引經(jīng)據(jù)典。在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大多數(shù)都是一些較為有名的歷史典故,加之學生本來就無法抗拒故事的吸引,因此教師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一些典故的引述,將學生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之中,讓學生充滿興趣的對新知識進行探索式的學習,從而能夠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聞雞起舞”、“臥薪嘗膽”、“四面楚歌”、“望梅止渴”等,這些表面看起來既是學生日常使用的成語,而背后又有著廣為流傳的典故故事。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可以用將這些成語背后的故事講給學生聽,用這些典故來引出將要進行教學的內容,同時也使學生快速地進入到對新知識的學習之中。
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課堂導入的意義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的使用課堂導人,能夠有效的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讓學生對將要進行學習的內容有一個粗略的認識,從而引起學生對接下來的歷史學習興趣。同時,成功的課堂導入可以從情感上觸動學生,讓學生的思路順著教師的教學內容持續(xù)下去,使學生在課堂導入進行時就漸漸的進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之中,從而使得后續(xù)的教學能夠順利的進行展開。一次成功的課堂導入,無異于一座新舊知識間的橋梁,正是課堂導入的進行,使得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了有機的聯(lián)系,在使學生能從舊知識向新知識遷移的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建立起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掌握的更為透徹。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課堂導入予以足夠的重視,通過對課堂導入的靈活運用,使得課堂教學的效果達到最大化。當然,高中歷史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要注意課堂導入的針對性,要準確把握好導入的節(jié)奏、把握好導入的切入點,同時還要兼顧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這樣才能順利地將課堂導入進行下去,從而起到促進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