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回應行為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以及幼兒身心的全方位發(fā)展。然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回應行為卻普遍是這樣一種現(xiàn)狀:問題繁雜;“二選一”式問題居多;給予幼兒思考的時間過短;開放型問題太少,封閉型問題偏多。為了改善這一現(xiàn)狀,學前教師必須要精心設計出高效的問題,以及要把“教師回應行為”當成一門藝術。
關鍵詞:集體教學活動;教師回應行為;問題;對策
G612
自從中國的學前教育蓬勃發(fā)展以來,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一直是研究的焦點。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國內學前教育研究者對教師回應行為也越來越關注,毋庸置疑,良性的教師回應行為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幼兒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綉?,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動”,從這一角度來審視的話,無論是幼兒個人的發(fā)展,還是就我國幼兒教育整體質量這一問題來說,對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回應行為的研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 教師回應行為存在的問題
(一)提出的“二選一”式問題居多
筆者在多次的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觀察得到,教師提問的多半問題中,“二選一”式的居多,例如“好不好”,“是不是”,“長方形還是正方形”,“大的還是小的”,“長的還是短的”,等等。對于“二選一”式的問題,幼兒基本不用考慮張口即可作答。
(二)給予幼兒思考的時間過短
在教師提出問題到提問幼兒開始回答之間,一般停留在1秒上下,甚至有的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立馬叫幼兒回答。面對幼兒的無所適從以及斷斷續(xù)續(xù)不太流暢的回答,教師一般都會立馬制止幼兒,讓其坐下。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會挫傷幼兒主動思考的熱情。
(三)回應幼兒的開放型問題太少,封閉型問題偏多
開放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可以促使幼兒天馬行空地去想象去思考,能很好的起到發(fā)散幼兒思維的作用。而封閉型問題往往有一個答案或幾個固定的答案,這些問題多數(shù)為認知型知識。普遍情況下,教師為了教學的順利,一般會為了答案而特別設置條條框框的線索引導幼兒說出自己滿意的結果。
二、 教師回應行為的對策
(一)堅持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
教師的回應行為應根據(jù)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考慮到幼兒已有的實際經驗,以此最大化的使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并且要堅決避免對幼兒的回應以教師個人的主觀意愿為轉移。昆明一小學校長堅守著這樣一個教育信條:讓每一個站起來的孩子,心滿意足的坐下去。無疑,該教育信條體現(xiàn)了教師對學生的充分尊重,把孩子真真切切的當做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對孩子的作答給出真正適合他個人的反饋?;蛸澷p,或提出質疑,這都是教師尊重孩子,以孩子為主體的體現(xiàn)。無形之中,教師如此的回應幼兒,既很好的發(fā)展了幼兒的認知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幼兒愛和歸屬的需求。
(二)加大難度適中問題的數(shù)量
教師應該根據(jù)幼兒的年齡和發(fā)展特點,設計一些在幼兒能力水平之上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難度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幼兒是可以自己解決的。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能體會到探索的樂趣,以及感受到通過自己的力量可以解決一些問題的愉悅和自豪感,并且發(fā)展了幼兒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
另外,教師在回應幼兒時提出的問題,要按照從淺到深的原則來設置,上一個問題的順利解決,能為下一個問題打下鋪墊。以此,幼兒就能饒有興趣的緊跟教師的步伐,這也將有利于順暢的達成本次活動的目標。若是學前教師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來設計問題,自然而然地就能避免了大量“二選一”式問題的出現(xiàn)。
(三)用心傾聽幼兒的聲音
傾聽幼兒的聲音是教師有效回應幼兒的前提。對于教師提出的稍有難度的或高認知水平的問題,幼兒通常一時半會反應不過來,站起來后表現(xiàn)為說話斷斷續(xù)續(xù)不連貫,甚至答非所問。教師對此,有時會表現(xiàn)出稍許的不耐煩,并立即打斷幼兒,隨即按照自己的思維把正確的答案告訴幼兒。顯然,這種做法并沒有建立在用心傾聽孩子的聲音基礎之上。相反,教師要認真聆聽幼兒的傾訴,并且要根據(jù)幼兒的話語分析出其現(xiàn)有的生活經驗,據(jù)此來引導幼兒。
(四)整合幼兒提供的信息
當面對幼兒的有效的回答時,教師往往會簡單的復述一遍,這樣固然好,可以加深該幼兒的記憶以及增加其他幼兒的有效經驗。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站到更高的角度,把幼兒提供的信息進行新一輪的加工、整合,進一步豐富幼兒現(xiàn)有的知識。例如,當幾個幼兒的回答結束后,教師可以據(jù)此,從他們的回答中提取到同類的事物,并在類別的范疇內將此信息傳遞給幼兒。
(五)抓住幼兒回答中的亮點,因勢利導
在幼兒回答的語言中,經常會出現(xiàn)與教師預設答案不一樣的信息。教師反而可以抓住這一幼兒感興趣的點,進而因勢利導,啟發(fā)幼兒繼續(xù)探索他想探索的這個問題。如在認識幾何圖形的活動中,教師提問幼兒,“哪些是長方形”,幼兒的回答是“這個和旁邊的那個都是白色的,邊邊的那兩個是紅色的”,雖然答非所問,但幼兒也是以類別的方式來劃分的,教師可以抓住這一亮點,進而引導幼兒采用其他的分類標準找圖形。
參考文獻:
[1]楊莉君,康丹.對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的觀察研究.學前教育研究,2007,(2)
[2]王燁芳.幼兒園數(shù)學教育活動中的師幼互動.[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7.
[3]舒永玲. 提升教學質量從有效提問開始.學前教育.2015,(09).
[4]廖曉萍.讓課堂“動起來”——集體教學中教師回應藝術的探討.上海教育科研,2007,(11)
[5]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北京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年
作者簡介:岳青彬 (1991.5),女,漢族,河南省濮陽市,碩士研究生在讀 單位:大理大學, 研究方向: 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