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教-學-評一致性”是有效教學的基本原理,它要求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堂的評具有一致性。在探討“教-學-評一致性”必要性的基礎上,在學習目標、課堂設計、課堂評價、教學活動方面對教師教學行為進行研究,分析“教-學-評”不一致的表現以及影響“教-學-評一致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對于有效教學顯得尤為必要。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有效教學;學習目標
[作者簡介]余麗娟(1991—),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4級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原理。(江西南昌 330013)
[基金項目]本項目由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專項資金資助(YC2015-X13)
崔允漷將“教-學-評一致性”定義為:在特定的課堂活動中,以清晰的目標為前提,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對學習的評價應具有目標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體現在教、學、評三者都服務于學習目標: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習目標而教;學生的學,是為了學習目標而學;課堂的評,是對學習目標而評。簡而言之,所教即所學,所學即所評,所評即所教。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決定著“教-學-評一致性”能否真正地實現。當前許多教師在教學設計或教學活動中只思考教材處理或教學方法,在教師培養(yǎng)或培養(yǎng)方案上也只是關注教什么或怎么教,忽視了學生究竟有沒有學、有沒有學會的問題,這種偏差從而導致了教學的低效、無效,無法激活學生的認知欲望,也降低了教師的效能感。
“教-學-評一致性”是基于標準的教學改革的前沿問題,也是推進課堂研究與改進教學實踐的新視角。通過研究結果,分析當前影響教師“教-學-評一致性”的因素,進而說明追求教師“教-學-評一致性”的重要性。其次,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的方式,通過進入課堂進行實地觀察,以及對教師進行訪談,搜集相關資料。由于研究者對英語學科有相對深入的了解,選擇英語教師和英語課堂有利于深入觀察。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最終確定為江西景德鎮(zhèn)市Y中學高二的4位英語老師,以及他們的12堂英語課。觀察課堂中教師行為的“教-學-評”是否一致,分析不一致的表現具體有哪一些,影響“教-學-評一致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進而提出促進“教-學-評一致性”的建議。
一、“教-學-評不一致”的現象
經過課堂觀察與師生訪談,發(fā)現教師“教-學-評”并不一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不準確、不清晰
“教-學-評一致性”是基于目標開展的專業(yè)實踐。在抽查教師教案的過程中,發(fā)現教師大部分都是對原有的教案、參考書進行小修小補,甚至是直接按照原有的經驗來上課,并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詳細分析并把其作為教學設計的要素,教師只考慮自己要教什么,如何教給學生,要教到什么程度。例如,教師教案中的教學目標部分“l(fā)et students think over”“explain to students”“l(fā)eading students”等表述,整個設計圍繞教材來展開教學活動,教學設計的最后一部分只有練習和作業(yè)的布置,只強調了教師教,忽略學生的主體作用。清晰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目標的表述不夠清晰,不合理,一致性就無法實現,因此,教師需要及時地去更新教案,根據課程標準確定學生的學習目標。
(二)教學活動與目標不匹配
教學目標的不合理從而導致了教學的開展與目標相脫節(jié)。如,教師的教學目標是講解某章節(jié)的語法知識并完成相應練習,而課堂開展的第一步是讀單詞、聽寫單詞、學生相互批改單詞,整堂課已經進行到十多分鐘后才開始開展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學習,而聽寫單詞并不是這堂課教師所設計的學習目標。這導致整堂課在進行到第二個教學目標時課堂就結束了,教師就沒有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目標。此外,一些教師所組織的教學活動沒有達到教學目標所表述的水平和層次,從而導致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相脫離。
(三)教學評價與目標相分離
教師的教學評價任務是確保學生能夠學會,評價標準能夠引領促進學生學習,監(jiān)測學生是否完成任務。然而在對幾位教師的課堂觀察中發(fā)現,教師在對學生的回答或者課堂表現所做出的回應僅僅停留在幾個簡單的英語口頭評語,學生最終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識也僅靠一張期末試卷反映出來,而在其課堂作業(yè)和課后作業(yè)也難以與學習目標一致,沒有給學生及時且有針對性的反饋,缺乏形成性評價,更不用說針對反饋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幫助了。教師缺少評價意識,學生無法認識自我的學習情況,因而沒有真正達到教學目標。
二、影響教師“教-學-評一致性”的主要因素
(一)教師缺乏目標意識、評價意識
教師是影響“教-學-評一致性”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教師缺乏目標意識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大小,如果教師觀念陳舊,則直接導致“教-學-評不一致”。一位教師是否具備了清晰的目標意識、主體性教育教學觀念,是否具備改革創(chuàng)新意識、效益意識,是否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等等,這一切都影響到他的課堂教學行為。其次,教師的評價意識也是教師為了保證教-學-評的一致性,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評價與反饋等等方面的智慧和技能,教學評價與“教-學-評一致性”關系密切。
(二)教師教學效能感低
教師的個人教學效能感也與“教-學-評一致性”有很大的關系,個人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學任務,能否教好學生的主觀知覺與信念。若教師的效能感高,則會傾向于選擇具有挑戰(zhàn)性的傳授任務和教學策略,若教師的效能感低,則常常不愿對自己的教學模式做出調整,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很難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去付諸實踐。最后,教師的師德也是影響一致性的潛在因素,一個具有責任心、愛崗敬業(yè)、為人師表的教師能夠以其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贏得學生的愛戴,進而影響教學是否高效。
(三)教師脫離學生的實際
首先,只有學生以平等參與者的身份加入到學習中,才能產生真正的學習、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如果學生無法積極、主動、有效參與,就無法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其次,不同階段的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不同,可導致學生對于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有著不同的選擇和使用。如果選擇不當,就可能影響學生學習的效率。由于學生在智力與認知方式、動機和興趣等方面有著差異,如果沒有考慮這些方面的差距,教學就很難取得較好的效果。不了解學生的起點,脫離學生的實際水平,若把學生的起點定得太高或太低,都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因此教師需要弄清楚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再決定以什么樣的基礎進行教學設計。此外,學生的學習策略與方法也是影響“教-學-評一致性”的因素,如何使學生成為高效的學習者,就需要教師不僅僅傳授知識,而且要對學生進行指導,注重學生的學習策略和方法。
三、促進“教-學-評一致性”的建議
在觀察和分析課堂教學實況的基礎上,通過對影響“教-學-評一致性”的綜合因素,筆者認為,要解決目前課堂教學低效、無效、負效的問題,最根本的是教師綜合作用的提升。
(一)關注教師專業(yè)技能的發(fā)展
課程是建立在”什么樣的學習是有效的“這一思考上的,教與學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不斷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與律師的辯護活動和醫(yī)生的醫(yī)療活動一樣,教師的專業(yè)技能也是教師專業(yè)化表現的特點。教師掌握的相關的教育知識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識的形態(tài)來呈現,表現為課程與教學行為的策略理性認識方式。為此,在教師專業(yè)技能培訓中,需要加強教師評價學生行為能力,具有清晰的評價意識和目標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能力和交往溝通能力。
(二)培育教師教育智慧
對保證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而言,知識、能力和設備是必要條件。教育智慧是教育理念、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在教師身上實現綜合的結果,也是教師長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實踐,不斷探索、反思出來的心血和結晶。因此,如何培育教師教育智慧需要學校以及政策上各方面的支持,教師個人也需要不斷培養(yǎng)自身的能力,能準確判斷生成和變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形與新問題,使學生積極投入學習生活,熱愛學習和創(chuàng)造。
(三)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
優(yōu)良的人文和物質環(huán)境能夠對學生起到獨特的、其他教學形式無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學生能夠從良好的環(huán)境中順利學到知識,使知識能夠更好地內化成為意識和行為,通過環(huán)境的熏陶使其在認知、情感、價值取向和行動都得到積極的發(fā)展,進而提高“教-學-評一致性”。
[參考文獻]
[1]崔允漷,夏雪梅.“教一學一評一致性”:意義與含義[J].中小學管理,2013,(1).
[2]崔允漷.學業(yè)評價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建構[J].上海教育,2013,(28).
[3]張菊榮.“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給課堂帶了什么[J].中小學管理,2013,(1).
[4]崔允漷,雷浩.教一學一評一致性三因素理論模型建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4).
[責任編輯:黃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