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蘇蘇+馮可可
摘 要: 大學生志愿服務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重點課題,但關于其長效機制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趯嵺`育人的視角,在剖析大學生志愿服務、志愿服務載體及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調研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從理念先導、平臺支撐、組織保障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建設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 實踐育人;長效機制;大學生志愿服務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8153(2017)01-0030-04
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一項有利于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良好責任心,塑造積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活動,自開展以來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實踐育人理念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教育相結合的產物,是提高學生培養(yǎng)質量的指導思想。高職院校應堅持把加強實踐育人工作作為切入點,努力做好理念、保障、實效三方面工作,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并合理整合利用,從而達到實踐育人合力,構建合理的長效機制,助力高職院校實踐育人工作走向新高度。而通過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來更好地落實高職院校實踐育人工作,能更好地探索高職院校新時期育人規(guī)律。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狀
團中央于 1993 年在全國發(fā)起了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在這二十余年的發(fā)展中,大學生志愿者行動成為中國志愿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績顯著。在國內的志愿服務過程中,最具青春活力的志愿服務就是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大學生志愿者積極主動地活躍在社會需要的各個領域,無論是“3.15學雷鋒日”活動,還是南京青奧會等大型賽會,無論是關愛留守兒童,還是各項支教志愿服務項目,一直都在弘揚志愿服務精神[1]。
高校的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涉及的領域和覆蓋面也逐漸寬廣和增多。志愿服務項目主要涉及這幾個方面:社區(qū)志愿服務項目、扶貧濟困志愿服務項目、助老助殘志愿服務項目、西部支教志愿服務項目、大型賽會活動志愿服務等。我們樂于看到高職院校大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各項志愿服務活動中,活動涉及面和類型也日漸增多和豐富,包括:“同一世界,同益夢想”志愿服務項目、“文化航行,你我駛舵”傳統文化保護項目、青少年的安全自護項目、綠色講堂項目、關愛新小市民志愿服務項目,西部支教志愿服務項目等。目前,已有幾百萬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者走進社區(qū)、農村,幫助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殘疾群體、孤寡老人。他們將自己的青春無私奉獻給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群,用自己的實踐行動關心他們,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同時,高職院校的和大型賽事活動中,發(fā)揮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理解不透徹
由于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涉及的領域和覆蓋面也逐漸寬廣,主要涉及支教扶貧志愿項目、扶貧濟困志愿項目、社區(qū)服務志愿項目、關愛新小市民志愿項目、大型賽會活動志愿等。通過實地調查研究發(fā)現高職院校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對其內涵認知存在一定偏差。其中有部分大學生認為學雷鋒做好事就是志愿服務,其實這就是一種對志愿服務的狹隘認識。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對“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精神和對“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志愿服務理念的區(qū)分含糊不清,而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一些大學生認為志愿服務內容僅僅局限于去孤兒院、敬老院和農村支教等方面。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相關體系建設不夠完善
1.服務內容方面
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建設要求志愿項目可以長期發(fā)揮效用,志愿服務內容可以傳承發(fā)展。但在實際調查過程中發(fā)現有超過 70%的大學生認為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者目前開展的部分志愿服務活動缺少特色,缺少亮點,難以形成品牌。
2.管理方式方面
體現在高職院校對志愿者的招募、注冊及日常工作方向的引導等方面。但就目前而言,缺少專人去管理大學生志愿者和志愿服務活動,沒有有效地運用新媒體(比如志愿者打卡器),同時也沒有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者表彰激勵機制。
3.人才培養(yǎng)方面
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中缺少優(yōu)秀的志愿者,但是目前高職院校不注重對大學生志愿者的培養(yǎng),比如對他們缺少關心,對他們沒有有效管理,這就導致了很難尋找和培養(yǎng)優(yōu)秀的骨干志愿者,其普遍缺少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志愿者的動力。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政策和經費保障不足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能健康、持續(xù)性地發(fā)揮實踐育人功能,就應有相應的政策保障和充足的經費支持,同時有效地建立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來保證相關政策的落實和經費的及時到位。截止目前,國家層面已經陸續(xù)出臺了一些關于規(guī)范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政策,目前正在逐步落實和完善。但是高職院校針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出臺政策比較少,同時未能對國家層面出臺的政策進行宣傳和普及。與政策保障一樣,經費問題也比較突出。開展活動過程中產生的路費、餐費、調研費、材料費等都需要資金支持。但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部分大學生志愿者表示只愿意先行墊付一部分費用。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的活動經費主要是來自高職院校和社會愛心企業(yè)的贊助。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建設的對策
(一)理念先導
1.強化實踐育人功能
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實踐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是有效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貫穿于整個志愿服務實踐過程中。比如社區(qū)志愿服務項目,扶貧濟困志愿服務項目,助老助殘志愿服務項目,西部支教志愿服務項目,大型賽會活動志愿服務等都是高職院校實踐育人的重要內容,同時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成長成才的機會和發(fā)展平臺[2]。高職院校的志愿者通過走入社會,能夠有效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和專業(yè)特色,為需要幫助的群體提供自己的服務,為地方經濟發(fā)展做出貢獻。同時通過這些志愿服務項目,能夠提升自身素質,加強社會實踐能力。
2.提升文明建設效應
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同時也是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內在要求。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社會發(fā)展道德建設的新突破,也是大學生們傳承雷鋒精神的一種體現。大學生們通過活動來奉獻青春,彰顯自身價值。自從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在全國開展活動以來,各級團組織開展了眾多具有影響力,富有成效的志愿服務項目,不僅扶貧濟困帶動社區(qū)發(fā)展,還引領社會風氣,發(fā)揚了青春正能量,感召進步青年大學生和普通社會公眾熱情主動參與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
志愿服務的深入開展不僅維護了當今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也對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和提倡互助互愛的人際關系起到積極重要的作用[3]。所以,要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就必須充分發(fā)揮志愿服務的社會治理作用,一方面必須以專業(yè)知識為支撐點,普遍開展具有專業(yè)性的志愿服務活動和建立有效機制,來彌補社會人員專業(yè)知識不足的缺陷;一方面要深入社會公共管理組織難以企及和覆蓋到的地方,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幫助。
(二)平臺支撐
1.經營好線上平臺
(1)要開發(fā)建設多功能的綜合性網站。目前,許多大學生志愿者的招募、登記、注冊、認證、培訓等工作都是人工操作,沒有很好地利用線上資源。綜合性網站不僅能滿足大學生志愿者線上的一系列工作,實現對所有志愿者的數據進行有效管理,同時通過相關線上網址發(fā)布有關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需求,為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提供便捷安全可靠的壞境,為不同大學生志愿者和志愿服務團體之間搭建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
(2)要創(chuàng)建具有志愿者特點的新媒體平臺。高職院校要有前瞻性和大局觀,要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根據大學生志愿者特點創(chuàng)建出大學生志愿服務新媒體平臺。該平臺可以對接微博、QQ、微信等交流方式,定期發(fā)布相關信息,并且開發(fā)大學生志愿服務手機 APP平臺,促進溝通交流。
2.搭建好線下平臺
(1)開設相關課程。高職院校要根據各個年級和不同年齡學生的自身特點,開設符合各個層面學生接受能力的志愿服務課程。同時,還可以組織相關系統培訓和講座,將大學生志愿服務相關的課程有機的與高職院校新生入學教育、思修課程等結合,精心設計相關教育環(huán)節(jié),正確引導大學生進一步深入接觸、深刻理解并主動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
(2)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高職院校應為大學生提供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平臺,主要是建立志愿服務基地,這可以讓大學生在固定的地點和時間開展志愿服務。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接觸,能夠讓志愿服務對象比較信任他們,比較容易接受他們開展的服務項目,比如自閉癥兒童,他們只和覺得可以信任的人交流,接受他們的服務。這就要求高職院校主動聯系地方社區(qū),農村,與相關部門達成協議,共同建立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
(3)創(chuàng)造互訪、交流、學習平臺[4]。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要想取得進步,就必須走出去,通過與其他志愿組織溝通、交流,學習其他團隊的優(yōu)秀做法,這樣才有收獲和成長。高職院校要給大學生志愿者提供互訪、交流、學習平臺,比如積極鼓勵大學生志愿者參加省市級公益大賽,觀摩其他志愿組織的活動內容,通過溝通,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團隊、大學生志愿者能夠及時察覺自己團隊和自身的優(yōu)缺點,及時調整方案,不斷進步。
(4)建立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孵化基地。完善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就必須建設一批對社會能產生極大影響力的志愿服務項目。但是一個志愿服務項目的不斷成長、趨于成熟需要較長的發(fā)展過程,這就意味著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需要大批志愿者的無私奉獻,需要志愿服務團隊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內容。高職院校通過建立志愿服務項目孵化基地,來選擇優(yōu)秀的志愿服務項目入駐孵化,在此期間可以對項目進行抽查和指導,可以加強優(yōu)秀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的孵化和培育。
(三)組織保障
1.政策保障
政府部門要及時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相關政策,對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給予寶貴意見,同時也給團隊提供相關的政策支持和充足的資金支持,以此來形成長效機制。高職院校要認真學習領會相關職能部門出臺的關于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相關政策及意見,從實踐育人視角組織好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給予相關政策和資金支持。
2.制度保障
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障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內容的合法性和志愿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規(guī)范化。隨著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覆蓋面的拓展,志愿者能夠走入社會、走進社區(qū),與群眾有面對面的交流機會,這就意前國內關于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法律體系還在摸索中,一旦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務活動中與社會人士產生糾紛和矛盾,大學生志愿者的合法權利沒有辦法得到保障。所以必須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維護大學生志愿者合法權益,為志愿服務的開展提供法律支撐,為志愿服務健康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3.經費保障
高校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開發(fā)志愿項目、更新志愿服務設備等都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持。所以高職院??梢酝ㄟ^設立志愿服務專項經費,用于課題調研、項目開展以及設備建設等方面。同時,可以通過其他方法來籌集經費,比如加強與企業(yè)合作,得到企業(yè)和社區(qū)支持,還可以通過鼓勵志愿服務團隊參加省市公益大賽獲得相關經費支持。
4.獎勵保障
只有將大學生志愿者、志愿團隊凝聚在一起才能夠有效地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建立相關的激勵政策,對比較優(yōu)秀的志愿者給予精神獎勵,并給予一定補貼。鼓勵大學生志愿者能夠不求回報地投入到志愿服務中,去實現人生價值,收獲進步人生。
四、結束語
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高職院校實踐育人的有效形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載體,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得到了政府、高職院校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在這二十余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高職院校通過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讓大學生們積極活躍在需要他們的地方,接受鍛煉,增長才干,展現了當代大學生青春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夏蕃秀.期待志愿者3.0時代的到來[J]. 教育科學研究,2015(6):1.
[2]紀文河,胡歡歡. 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與思考——以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青藍志愿者為例[J].理論導報, 2014(7):51-53.
[3]董廣芝. 構筑實踐育人長效機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29-31.
[4]劉素婷,王 宏.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構建[J]. 教育與職業(yè),2013(26):183-184.
On Long 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from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Education
TENG Su-su,FENG Ke-ke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has been the focus of education research,but the research on its long-term mechanism has not yet formed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volunteer service carrier and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volunteer service,and found th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 guidance,platform support and organization guarantee.
Key words: Practice education;long-term mechanism;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