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尚濱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12-021-0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獻綜合法、問卷調研法、專家訪談法、數(shù)理分析法等,在通過對東三省20所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評價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目前的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體的弊端和停留在理論層面的缺乏實際可操作性的過程性評價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有效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高校體育 過程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印發(fā)了《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至今已經(jīng)14年。期間學界學者圍繞著綱要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過對CNKI(中國期刊網(wǎng)全文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2002年至今獲得“高校體育課程評價”的相關文獻3581篇,文獻基本都是圍繞著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中心思想。目前普通高校多用體育課程終結性評價,而終結性評價只能體現(xiàn)出身體素質的好壞,運動技能的優(yōu)略,確沒有能對學生身體素質、運動技能存在的客觀差異進行區(qū)別,也沒有對進步程度、課堂表現(xiàn)具體量化表現(xiàn)在評價上,現(xiàn)階段普通高校的這種體育課程評價方式嚴重的戳傷了部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使技能、身體素質較好的同學不需要繼續(xù)努力也可以取得高分,而技能和身體素質不好的學生付出多倍的努力也得不到較好的評價。作者通過對評價目標、指標、權重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期望為普通高等院校體育教學課程評價體系改革提供參考建議。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長春科技學院大一大二500名學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綜合法:通過CNKI進行檢索中文文獻,掌握研究內容相關定義解釋,了解學界學者對此問題所持觀點,時刻關注相關內容的最新的前沿研究,集眾所長為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可行性方案。
2.專家訪談法:通過對東三省業(yè)內專家及20所高校一線體育教師訪談了解評價過程中預期會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和所在高校評價內容等,并得到可供參考的解決方法。
3.問卷調查法:向研究對象發(fā)放問卷500份,收回500份,其中有效問卷493份,有效率98.6%,調查內容分別對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及評價權重三個維度進行科學分析,對問卷的信度和效度檢驗結果,符合本研究內容的基本要求。
二、結果與分析
(一)體育課程評價的方法
通過對調研問卷整理并進行維度數(shù)理分析得出,對目前終結性體育課程評價方法17%感到滿意,46%學生認為較滿意,37%受訪者認為不滿意。其中部分學生認為用終結性方式對體育課程進行評價不能準確的體現(xiàn)反映出課堂學習情況,一考定終身的考核方式使身體素質及運動技能較好的學生失去了學習努力的動力。而部分身體素質及運動技能較差的學生,課堂上下積極努力也得不到理想的評價結果。終結性的考核評價采用統(tǒng)一的單一的方式,對學生的體能、個性、興趣、特長等客觀差異和進步程度無法考慮體現(xiàn),在體育課程上沒有發(fā)揮出激發(fā)學生積極性作用,也沒有起到以考促學的結果。而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54%的學生感到滿意,39%的同學認為較滿意,7%的同學表示不滿意。從問卷的填寫者發(fā)現(xiàn)感到滿意的同學的78%是身體素質或運動技能較差的同學,而95%的表示不滿意的學生是身體素質較好有運動特長的。綜上所述分析,過程性體育課程評價與終結性體育成績評價相結合是較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更為科學符合多數(shù)學生意愿的考核方式。
(二)體育課程評價的指標構建
通過對調查問卷中體育課程評價中的指標通過維度數(shù)理分析,從中選頻率中得出六項過半數(shù)指標。98%的學生希望體育課程評價組成內容有平時出勤、90%希望評價應注意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86%學生認為應體現(xiàn)課堂學習完成情況、74%認為學習過程進步情況應是評價的重要依據(jù)、55%的同學認為運動理論知識及運動技能掌握是評價的重要觀測點、52%的學生認為體育的核心評價和身體素質應該是緊密相聯(lián)。以上指標的中選頻率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多數(shù)希望得到的是體驗式的體育教學,他們更關注自己的成長是不是受到重視、努力的態(tài)度及行為上的自我約束是否被注意,其次才是被量化的技能和素質。另外可以考慮把學生的專業(yè)和未來職業(yè)特點的要求納入指標體系。
(三)體育課程評價的主體
通過對調查問卷中體育課程評價中主體運用SPSS運用數(shù)理分析,84%的學生希望自己的任課教師進行評價,34%的同學希望在任課教師進行評價的同時也有其他體育老師參與評價,28%的學生希望可以選出學生代表輔助教師參與評價,14%的同學希望自己可以參與到評價中。以上的分析可以做出一定的推斷,就是目前體育評價指標不夠清晰,權重不夠明了,缺乏定性定量的研究,學生希望評價減少主觀成分,能夠真實的客觀的評價學生體育課程學習情況。
(四)體育課程評價指標權重
通過對東三省內20所高校體育課程評價指標權重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有10所院校評價權重比例依次為體育理論運動技能、平時出勤、身體素質。7所院校評價權重比例依次為平時出勤、體育理論運動技能、身體素質。3所院校評價權重比例依次為平時出勤、體育理論運動技能、身體素質、課堂完成情況。受訪高校均沒有進步程度的體現(xiàn)。也就是說目前的高校多采用終結性評價,忽略了學生個體差異,沒有過程性評價或過程性評價指標不夠細化明確,需要科學的對評價權重進行定性定量研究。
表1可以看出多數(shù)學生在體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權重比例傾向以平時成績與體育理論運動技能為主導,以課堂完成情況和過程進步為輔助,最后以學生身體素質為填充。而選擇目前多數(shù)高校現(xiàn)在使用的以運動技能為主導,平時成績?yōu)檩o助,以身體素質和課堂完成情況為填充的評價指標權重僅占12.2%。
三、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體育課程評價的方法單一,目前多數(shù)高校使用終結性評價,而體育課成績終結性評價不能做到其他學科以考促學的目的,并且挫傷部分唯成績論學生的積極性,使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較好的學生和較差的學生都失去了努力的動力。體育成績好的學生不去提高,體育成績差的同學因為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而興趣索然。
評價內容單一不夠全面,只考慮到出勤、運動技能的掌握和身體素質的培養(yǎng),部分會提到課堂表現(xiàn),但沒有統(tǒng)一的定性定量。
評價的主體單一,現(xiàn)階段多數(shù)評價是由任課教師自己完成的,少部分院校體育課評價采用考教分離,而學生參與進評價基本沒有。
評價指標權重多數(shù)還是以平時成績與運動技能相結合的方式,權重比例失調。
(二)建議
在體育課程評價的方法上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評價內容上要體現(xiàn)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fā)展,注意針對學生未來職業(yè)和所學專業(yè)等進行評價。當然,評價內容也要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運動技能的掌握、身體素質的提高、和心理健康,為健康第一、構建終身體育運動和職業(yè)發(fā)展服務。
實現(xiàn)體育評價主體多元化,采用多元化的任課教師評價、其他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使評價結果客觀公正,在互評、自評的方式下得到正面的反饋和激勵,促進學習和發(fā)展。
在評價指標權重上應以平時成績與體育理論運動技能為主導,以課堂完成情況和過程進步為輔助,最后以學生身體素質為填充的權重比例。
通過以上建議,希望可以達到促進體育課成績評價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鍛煉好體魄,服務于職業(yè),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構建終身體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