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連
(惠州市大亞灣第一中學 廣東 惠州 516000)
從倫理學角度看焦仲卿之死
張海連
(惠州市大亞灣第一中學 廣東 惠州 516000)
《孔雀東南飛》這首偉大的長篇敘事詩所編織的愛情故事不僅給后人以希望,也給眾多學者留下了研究性話題,如焦劉之死、焦劉的愛情悲劇等等。學界關于焦仲卿之死的文章有很多,觀點無怪乎為愛殉情,本文將從倫理學的角度對焦仲卿之死再作探究。
焦仲卿;倫理學;不孝;無后;愛情
《孔雀東南飛》這首偉大的長篇敘事詩所編織的愛情故事不僅給后人以希望,也給眾多學者留下了研究性話題,如焦劉之死、焦劉的愛情悲劇等等。學界關于焦仲卿之死的文章有很多,觀點無怪乎為愛殉情,本文將從倫理學的角度對焦仲卿之死再作探究。
在西方,倫理學這一概念源出希臘文ετησs,本意是“本質”、“人格”,也與“風俗”、“習慣”的意思相聯(lián)系。亞里士多德首先賦予其倫理和德行的含義。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倫理學”一詞,但是先秦諸子百家著述中有關人生道德、倫理思想的言論可以說已經(jīng)屬于倫理學范疇。
《孔雀東南飛》中焦劉的愛情故事大致發(fā)生在漢代,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以儒家為主。儒家思想理論系統(tǒng)則以“仁”為核心,以孝為主要內容,非常重視個人品德修養(yǎng)。故事中的焦仲卿和劉蘭芝恰巧生活在這樣一個極度重視孝道和個人品性的時代,最后雙雙殉情也在意料之中。
漢代人趙歧在其著作《十三經(jīng)注》中說道:“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我們暫且不論趙歧有沒有誤讀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單單只看趙歧的注解,這些東西是符合孔子儒家思想理論的。
焦仲卿和劉蘭芝“結發(fā)同枕席”、“共事二三年”,可仍沒有兒女,放在今天來看都會出問題,何況是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家庭了。焦母本身就是封建思想的衛(wèi)道士,當兒媳婦嫁過來兩三年仍不能生育,她必然遭到街坊鄰里的閑談,這樣一個小吏之母自然受不了別人的指責和揶揄。作為讀書人,焦仲卿深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嚴重性;作為焦家唯一的男丁,焦仲卿為此擔負著巨大的責任。不管是哪方面的問題,焦仲卿不能為焦家延續(xù)香火總是一個大問題。從這里我們可繼續(xù)推測劉蘭芝為何“留空房”、“相見常日稀”。兩個人結婚才幾年,可算新婚燕爾,就算焦仲卿再愛崗敬業(yè),也不能不顧家里的嬌妻吧,何況還是他愛到骨髓的女子。沒有孩子,縱然夫妻倆有愛又如何,正因為家里缺少孩童的歡笑,所以焦仲卿才一心撲在事業(yè)上。雖然不是主觀人為可以控制的,焦仲卿還是犯了儒家思想的一條大忌,“無后為大”。
焦仲卿雖然一心想著事業(yè),“守節(jié)情不移”,起早貪黑,可還是未有什么大的建樹,只做了一個小小的府吏,這個官職大概相當于今天縣政府里的秘書,沒有權利還要看人臉色。古代男子幾乎都有通過讀書入世的理想,都想在朝廷謀個一官半職,為家門光宗耀祖。如果家門本身顯赫,自然可以借此更加飛黃騰達,反之,則只能靠微薄的俸祿養(yǎng)家糊口了。從文中可看出,焦仲卿家應該不是什么大戶人家,因為劉蘭芝嫁過來都要“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讓她不得不發(fā)出“君家婦難為”的呼喊。古代只有不算富裕的人家才會織布,并且焦家根本沒有丫鬟和小廝出現(xiàn)過,可見家庭情況一般。只靠焦仲卿一個人的工資過日子,開支還是比較緊湊的。所以焦仲卿又犯了第二條不孝,“家貧親老,不為祿仕”,雖然他做了一個小官職,可還是沒能讓家人過上好的生活,他自己也說“兒已薄祿相”。古代有“抱布貿絲”之說,我們可猜測,劉蘭芝織了那么多匹布,除了自己家用,剩余的可以拿來換錢??颗觿谧餮a貼家用,對焦仲卿這個大男人來說,他臉面上也過不去,從側面來看,只能說明自己無用。當一個男人被人說無用的時候,自然不想老是呆在家里,所以他才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天天呆在辦公室。
婆媳關系自古以來難以解決。焦母打從一開始就看兒媳婦不順眼,早恨不得她回娘家。再者,古代有專門針對婦女的“七棄”,焦母更有理由把蘭芝遣回家了。當焦仲卿為劉蘭芝求情不得,最后發(fā)誓不再娶妻的時候,焦母的底線被觸到了,對寶貝兒子也大發(fā)雷霆,破口大罵:“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從這兩句話也能看出焦母絕對是焦家的老大,平日應該沒人敢忤逆她的意思。而作為兒媳婦的劉蘭芝不可能事事都能如婆婆的意,只要她有一點反對意見,婆婆都心懷怨念,“吾意久懷忿”,這些怨恨積累兩三年,一旦爆發(fā),那是怎么也擋不住的。當焦母看到兒子這么對維護自己討厭的人時,心里更是氣得不得了——你不聽我的話也就算了,竟然還敢?guī)椭@個外來的媳婦說話。這個時候,她作為封建大家長的地位遭到了別人的褻瀆與忽略,所以她不得不維護自己的地位,想趕緊把這個討人嫌的兒媳婦休回家,免得自己教出來的好兒子被她帶壞。作為旁觀者的焦仲卿也深知母親的不是,他也應該看到了妻子的辛勞,可對方是自己的母親,鑒于母親的威嚴,他不敢反抗,只能讓劉蘭芝忍著。此時,他又犯了不孝中的最后一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他看到了母親的不義,卻不敢說,不敢反抗。當劉蘭芝自請回娘家時,他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可他依然沒有在劉蘭芝面前埋怨過母親一句,只是讓劉蘭芝暫且回家去,過些時日再把她接回來。面對母親,他也只是說了四句稍微有點情緒的話,“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儒家思想出身的他必然不會貿然反抗封建大家長的權威,可是他又非常痛恨這種封建思想,活著不能不敢反抗,只能以死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這種反抗精神。
基于以上三種不孝,他不得不放棄生命,以死明志。在這種封建思想下他除了沉默隱忍什么都不能做,他想反抗,他不想再受這種封建思想的束縛了。有人說焦仲卿的死是在“孝道”和“情感”之間做出了一個選擇,筆者認為這樣講過于牽強,他臨死前的徘徊可看出他還是非常掛心他的母親,他也曾擔心過他死后誰來照看年邁的老母。因為愛還不至于讓他走向死亡的邊緣。他的一死更多的應該是對封建思想的一種反抗,懦弱了二十余年,終于可以勇敢的做一次真正的自己了。換句話說,是儒家思想里的“三不孝”害死了他。
[1]語文教材(必修一),廣州:廣東省教育出版社,2013(7).
[2]孟子譯注——十三經(jīng)譯注,金良年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3]西方倫理學思想史,宋希仁等編,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4).
[4]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張岱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