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書貴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國通識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xiàn)狀,探討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對提高大學生英語學習質量和大學生英美文化知識、英語文學典籍素養(yǎng)的重要意義,闡明了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實現(xiàn)通識教育目標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通識教育 大學英語 混合式教學模式
一、通識教育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xiàn)狀
通識教育又稱為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指在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受教育者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富有社會責任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廣泛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從本質上來說,通識教育是關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諧發(fā)展的教育。作為大學的理念,通識教育是要造就具有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yōu)美情感的人才。簡而言之,教育之目的在于培養(yǎng)完整的人。此種人需具備四種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能清晰地溝通思想的能力、能做明確判斷的能力、能辨識普遍性價值的認識能力[1]。20世紀初以來,以哈佛大學為龍頭,世界上眾多大學推行并建立起了體現(xiàn)通識教育的本科教育核心課程,涵蓋文學與藝術、外國文化、歷史研究、道德推理、量化推理、科學、社會分析等七個方面的內容。
大學英語課程是體現(xiàn)通識教育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程。其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能夠在未來工作和社會交往中使用英語有效進行交際的能力;同時要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能力,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然而,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通識教育的效果和作用并不是那么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眾多教師和學生普遍把英語看作一門工具,未能把它當作通識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態(tài)度直接造成了目前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應試教育的現(xiàn)象,學生變成記單詞、考分數(shù)的應試機器。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教學模式太單一,依然局限于“一本教材一支筆,再加有限的PPT”。這已經(jīng)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致使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出現(xiàn)了人文知識傳遞的缺失,導致大學生英語綜合文化素養(yǎng)不高。這完全背離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根本目標,培養(yǎng)出的學生難免高分低能,缺乏國際交流能力。如何開展通識教育,改革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單一模式,開展多學科知識和文化的教學,成為眾多學者和教師關注的話題。
二、從E-learning到Blended Learning
Blended Learning在國內常被譯為混合學習,或者混合式學習。但此處的“混合式學習”與以往教學中的混合式學習并非一回事。20世紀末,多媒體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迅猛發(fā)展,一股網(wǎng)絡學習(E-learning)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的各個領域,給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教育界起初認為它能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帶來根本性變革甚至代替?zhèn)鹘y(tǒng)教育。但實踐證明,它并不能完全代替?zhèn)鹘y(tǒng)的課堂教學。那么,找到二者的最佳結合,也許會為現(xiàn)代教育開辟一條新的路子,這就是Blended Learning。它既是一種教學形式,也是一種教學策略,即課堂教學(Classroom teaching)+網(wǎng)絡教學(E-teaching),或者說面對面(Face to face)教學+在線(Online)學習。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認為:“所謂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和E-learning(即數(shù)字化或網(wǎng)絡化學習)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盵2]把混合式教學模式運用于大學英語教學,將大大改變通識教育在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所占的比重,對重新構建通識教育體系,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產生較大的影響。
三、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對促進通識教育的作用與意義
對通識教育,我們也要有哈佛大學那樣的高度,去看待在中國社會積極變化,教育高度擴張的情況下,考慮到底什么是共同的,到底什么是我們希望培養(yǎng)出來的公民,到底什么樣的人是我們中華文明共同體的傳人。通識教育的要義是既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簡而言之,就是培養(yǎng)具有寬闊的知識背景和全面素質的人才。大學教育也應該不背離這一方向。目前,這一理念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大學英語教育也不例外。吳鼎民教授就曾經(jīng)結合大學英語學科的特點,明確提出了把英語語言、中外文化和多學科知識系統(tǒng)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的“三套車”教育理念,把大學英語課程改造成英語語言學習和技能訓練、跨文化交際以及通過英語獲取多學科基礎知識的一門綜合性的、多功能的課程,即通識教育課程[3]。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為上述目標的實現(xiàn)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 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助于加強對學生情與志的培養(yǎng)。
《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毙睦韺W家認為,大學生的人格主要分為知、情、志三個方面。但如今的大學英語教育卻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忽略了對學生情與志的培養(yǎng)。而且,目前各個高校課程設置太多,學生壓力很大。學生在課堂上接觸到的都全是課本知識,課堂之外,除了完成作業(yè)之外,缺乏正確的引導,不懂得如何科學系統(tǒng)地去獲取大量的人文、交際知識,也不太善于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去。這種校園生活不利于人格修養(yǎng),極易導致學生“習藝愈勤去修養(yǎng)愈遠”的狀況。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緊密結合課內與課外的教學,有效利用線上與線下的空間拓展通識教育。課堂上主要進行教材內容的教學,其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培養(yǎng)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在課外的在線學習中,學生將要完成大量的與課堂有關的任務,有目的地去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知識、文化傳統(tǒng)、民俗習慣、社會風俗、國家體制、經(jīng)濟制度、地理位置等。學生通過對這些背景知識的全面理解,將所學的知識“活化”了,也拓寬了視野,學會了如何了解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以及如何和他們進行語言、心靈的溝通。這樣,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高。可見,在通識教育視角下實施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掌握一門語言工具,也能使學生建立必要的英語語言文化知識結構,使學生在情操、意志、品質、個性特征、學習興趣等方面都有所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了培養(yǎng)全面人才的目標。
2. 混合式教學模式豐富的課型設置是建構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保障。
首先,混合式教學模式使得大學英語課堂得到了無限延展。大學英語既有課堂內的教學,也有課堂外的教學;既有線上的教學,也有線下的教學。教師一般提前給學生布置課前預習任務,可以是與教材相關的熱身問題,也可以是課外閱讀內容;可以是問題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或視頻等形式。這些任務上傳至網(wǎng)絡課堂供學生閱讀討論,典型的問題再在課堂上探討解決。這樣,學生的先學知識就大大擴充了,為進一步更加廣泛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接下來,課外在線課堂為學生擴展視野、提高技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除了大量的課外背景知識輸入以外,學生還可以在班級討論環(huán)節(jié)展開多角度、深層次的自由討論,將所學知識及時進行應用。
另外,混合式教學模式還允許學生在線選修其他學院、其他教師的各類課程,如英語基礎、英語視聽、英語寫作、口語實踐、英文電影賞析、四六級強化、英美文化基礎等。學生可按照自己的特點和需要自由選擇這些選修課。這些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實用技巧和應試能力,也可以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聽辨理解能力,提高其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還可以通過闡述英美國家文化傳統(tǒng)、國家概況、宗教和核心價值觀念,增進學生對英美國家、人民的了解,提高學生對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洞悉和辨別能力。通過學習這些課程,學生能夠在了解其他文化的基礎上比較不同的文化,從而更好理解文化的主要反映形式——語言。這樣,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一步得到了體現(xiàn)。
四、結論
實踐證明,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個全面的、聯(lián)系的教學過程,它比單一的傳遞方式更有優(yōu)勢。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推行通識教育方面展現(xiàn)了獨特的優(yōu)勢與特色。混合式教學模式最本質的核心,即是實現(xiàn)了“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的學習因為課外在線課堂而得到無限的延展,從而使大學英語教學成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并且學生的知、情、志皆得到了培養(yǎng),從而使他們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使得通識教育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體現(xiàn)。從師資上來說,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師不應該是只會聽說讀寫的工匠,他們自身就應該是道德高尚、博學多才之士。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因此,作為教師,只有不斷促進自身專業(yè)知識的積累、教育技術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才能更好地利用好大學英語網(wǎng)絡教學平臺,在新的教學形勢下取得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周海燕,周景輝.通識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J].現(xiàn)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9(S1): 203-204.
[2]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fā)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4(05): 32-45.
[3]吳鼎民.大學英語教學的“三套車”構想與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J].江蘇高教,2005(04): 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