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河南澠池人,鄭州大學英美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英美自然散文和科學散文。2009年至2010年在美國內(nèi)華達大學(里諾校區(qū))英語系做訪問學者,師從斯洛維克教授、布蘭奇教授、格羅特費爾蒂教授等國際著名生態(tài)批評家,研修生態(tài)批評與英美自然散文。
198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的散文獎授給了巴里·洛佩茲的《北極夢》。巴里·洛佩茲(Barry Lopez 1945— )是美國當代著名的自然散文作家。美國著名的《自然散文:英語傳統(tǒng)》的編者羅伯特·芬奇指出:“隨著《北極夢》的出版,洛佩茲成了當代從倫理角度重估人類生態(tài)行為的主要代言人?!笨梢哉f,《北極夢》既是洛佩茲的代表作,又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自然散文的代表作。它蘊涵著豐富的生態(tài)意識。
洛佩茲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他著有六部散文作品。除《北極夢》之外,他的另一部散文《狼與人的故事》(1978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提名獎和美國自然散文的最高獎項“約翰·巴勒斯獎章”。其他四部散文作品是:《穿越開闊地》(1988年),《重新發(fā)現(xiàn)北美》(1991年),《生活往事》(1998年),《辯解文》(1998年)。洛佩茲還著有十部虛構作品,其中四部《冬日故事》(1981年)、《烏鴉與鼬鼠》(1990年)、《野外筆記》(1994年)、《抵制》(2004年)分別獲得了一些獎項。
《北極夢》是洛佩茲在其深入北極地區(qū)五年的經(jīng)歷的基礎上寫成的,不僅描繪了從白令海峽到戴維斯海峽之間的北極圈以北地區(qū)獨特的自然景觀和野生生物,而且述說了土著居民愛因紐特人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西方殖民者數(shù)百年來對該地區(qū)的利用、勘查和開發(fā)。同時,它還描寫了因紐特人乃至開發(fā)者自己由此而來的存在(生活)狀況。
一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北極地區(qū)是一片嚴酷肅殺、寥無生機的冰川雪地。而在洛佩茲的筆下,北極地區(qū)卻不乏奇觀,不乏美景,不乏生機。北極的冬天沒有白天,終日不落的圓月普照著平靜的寒冰,北斗七星在頭頂正上方閃爍。北極的夏季沒有黑夜。同時,洛佩茲并不掩飾北極地區(qū)危險、嚴酷的一面。
在洛佩茲看來,北極地區(qū)的所有存在物相互依存,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在該部作品中,他主要使用崇尚生態(tài)整體觀(西方學者多用“生態(tài)中心主義”)、倡導“大地倫理學”的利奧波德所使用的“l(fā)and”(大地,土地)一詞,而很少使用具有二元對立(人與自然,人優(yōu)于自然)意味的“nature”(自然或大自然)一詞。在洛佩茲看來,大地是有機的:景觀(landscape)“不是沒有知覺,正因為其有生命,它才最終能與不順應它而強加于它的現(xiàn)實力量抗爭”,“大地充滿活力,是有生命的,它是容納其他動物的一個龐大動物”。
洛佩茲明白,北極自然環(huán)境不僅決定相關動植物的生存方式,而且也決定人的生存方式乃至精神狀態(tài)。在北極,由于光照弱,平均溫度低,植物稀疏矮小,動物為了適應此環(huán)境形成了季節(jié)性的冬眠和遷徙的生存策略。氣候和動物等環(huán)境因素影響著當?shù)赝林说纳娣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他還強調(diào)了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心靈的影響。對生存于某一自然環(huán)境并與之親和的人來說,該自然環(huán)境是其精神慰藉,與其休戚相關,密不可分。在他眼里,北極既美麗又兇險的自然環(huán)境有時會使常到此考察的人驚奇感和敬畏心漸增,使其博取功利的動機漸弱。
洛佩茲強調(diào),人與其他動物之間具有共通性(intercommunity)。他認識到,動物與人一樣,是大地生態(tài)共同體平等的、不可或缺的居民,它們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在一些方面可以給人以啟迪,人不應歧視動物,更不應隨意處置動物。他崇尚因紐特人這樣的觀念——“他們與動物的大部分關系都具有本地性和本身性,他們遇到的動物是他們生存的共同體的一部分,他們要對其負責。”在他看來,“把動物行為想象成出自本能是輕率的”。他崇尚中國古人對想象中的動物麒麟奉若神明的態(tài)度。
二
洛佩茲在描述和闡釋北極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同時,也在揭露、譴責和批判西方人近四百年來在該地的僭越行為及其思想文化根源。在他看來,西方人對北極地區(qū)的利用、勘探與開發(fā)等行為,首先破壞了當?shù)卮嗳醯纳鷳B(tài)環(huán)境。他揭露說:“蘭開斯特海峽的獨角鯨的命運,顯然與在該地開發(fā)石油和天然氣的計劃有關”,而“在北極旅行時,很少有不碰見工業(yè)開發(fā)場面的?!备猩跽?,不在北極定居的人及有關當局常常把該地域視為“原始、嚴酷、蠻荒之地”,從而“輕率地在此儲存有毒物、實驗武器”。
洛佩茲認為,西方人在北極的僣越行為嚴重影響了因紐特人的生存,并使其與大自然和諧共存、自得其樂的生活方式難以為繼。因紐特人被迫融入西方現(xiàn)代社會之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悠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而不得不承受現(xiàn)代社會由于經(jīng)濟、政治、文化動蕩所帶來的困苦、不安,以及焦慮、傷害。
對洛佩茲來說,西方人勘查、開發(fā)北極,給其自身的生活所帶來的更多是不幸和痛苦。他描述道,四百年來,在探索穿越加拿大北部的西北航道及探測北極點的過程中,歐美相關國家的船長、船員及隨行科考人員,由于所乘船舶被長期凍結在海中,在極度絕望、痛苦中死于非命的不乏其人。他說,當代長期工作在北極偏僻的采油、采礦營地的員工的生活,是他“所知的生活中最糟糕的”,“其中一些營地的氣氛與小型國家監(jiān)獄的環(huán)境幾乎沒什么兩樣”。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在洛佩茲看來,西方人在北極的僭越行為和痛苦經(jīng)歷是由其有害的夢想——錯誤想象和非分欲望所致,而其最終根源則是其錯誤觀念和認識。為此,他揭批了西方人在北極的錯誤行為的思想文化根源。首先,他極力消解人類中心主義(實際上是西方人中心主義)、主客二分、征服等觀念。西方文化把非人類自然萬物,乃至西方人之外的一切,包括愛斯基摩等其他民族,都視為低劣的對立面或客體,視為需要征服或改造的對象。對此,洛佩茲進行了深入批判。他說:“我們受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傳統(tǒng)的影響,把動物視為客體,我們信奉的宗教只把動物視為具有某種象征意義的符號,我們專注于揭示動物的結構和功能?!彼M一步指出:“我們西方人執(zhí)意把我們自己與動物棲息的地域分開。我們把動物和自然界的所有組成部分都當作客體。我們利用這些客體使其服務于我們復雜的目的?!?
同時,洛佩茲還批判了西方文化至上、物欲主義等觀念。歷史上,到北極的西方捕鯨者蔑視因紐特人的世界觀和日用器械,認為因紐特人只配用溫和而無害的方式加以利用,像小孩子一樣接受訓斥。洛佩茲則強調(diào),西方人的觀念和習俗產(chǎn)生于特定的溫帶環(huán)境,因紐特人的觀念和習俗是適應北極特殊的寒帶環(huán)境而形成的,二者沒有高下之分。他認為,人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的悲劇由錯誤認識所致,而西方人的“錯誤認識受先入之見和欲望影響”。在他看來,過度的物質(zhì)占有欲望不僅會葬送北極地區(qū),危及因紐特人的生存,而且最終將葬送整個人類。
三
洛佩茲在批判西方文化的同時,也在贊賞因紐特人的傳統(tǒng)觀念。他寫道,因紐特人有一種無言的智慧,懂得“如何體面地生活,如何得體地對待他人,對待大地”。在他看來,因紐特人傳統(tǒng)上對大地有一種依戀感,從不脫離或傷害大地。對大地上的所有存在物,因紐特人都以平等、尊重的態(tài)度待之,并虛心地汲取其智慧。
洛佩茲認為,因紐特人對大地有敬畏感和順應感,對他們而言,即使大地共同體中存在不利于人的一面,也應坦然接受,而不應企圖加以清除。他們有更多的恐懼,他們“完全接受大自然中殘暴的和有悲劇性的一面”。對他們來說,“生活中最大的任務是努力順應自然而然的、不可改變的現(xiàn)實”。
在洛佩茲看來,因紐特人滿足于簡樸的或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不向大自然索取太多,他們既求生存,又允許他者的持續(xù)生存。他認為,包括因紐特人在內(nèi)的各地土著居民與大地一體化的“夢想還包括與大地結成打獵和采集的關系,一般認為,這種關系主要是一種互敬關系,且意味著要保存可以使人依戀大地的故事”。他還說,因紐特人“非??粗負碛幸曰钪鵀闃返钠焚|(zhì),而且樂于發(fā)現(xiàn)其他人也如此”。
四
可以說,洛佩茲既認識到自然景觀對人的內(nèi)心景觀——人的心理、觀念、境界等的影響,又認識到后者對前者的反作用,因而,他表述自己的自然觀,揭批西方人在北極的僣越行為及其思想根源,褒揚因紐特文化,意圖都在于促使西方人改變錯誤觀念,樹立生態(tài)共同體、多元共存、相互寬容、尊重他者、平等相處、關愛、負責、節(jié)儉等觀念,重建順應自然,與非人類自然萬物、與他人和諧共存,注重精神健康的存在(生活)方式,以保護北極的自然生態(tài),確保人類及非自然萬物的持久生存。他強調(diào),西方文化“有待轉(zhuǎn)向”。對他來說,要改變西方文化的人類中心主義、西方文化至上、征服、占有等觀念,首先要樹立尊敬的態(tài)度:尊重非人類自然萬物,尊重因紐特人及其文化,尊重女性,等等。在該作品中,他反復寫自己向北極大地和相關動植物“鞠躬”,獻上深深的敬意。
其次,洛佩茲倡導對他者采取寬容態(tài)度。他認為,非人類自然萬物具有自身價值,西方文化以外的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有其合理性。他主張,西方人應使所有生物都具有尊嚴,這種尊嚴是“固有的”,“這種共同的尊嚴必須賦予大地及生存于其上的植物和動物?!比祟惒粦髨D消除不利于自身生存,或與自身似乎無關的自然物,西方人也不應企圖清除或改造異己文化。
再次,洛佩茲強調(diào),人類要有所不為,要確立負責的態(tài)度。他清醒地意識到,人類科技的發(fā)展致使人類的能力大大增強,人口大規(guī)模增長,其他物種的生態(tài)位被占,生態(tài)失去平衡,人類的生存面臨威脅。人類要持久生存,就“必須學會節(jié)制”。他所強調(diào)的明智生活,就是節(jié)儉的、注重精神生態(tài)(或內(nèi)心景觀)的生活方式,是要確保“大地的完好無損”。
五
《北極夢》顯示了洛佩茲非凡的文學造詣。他用飽滿的情感、奇特的想象、充滿張力的敘述結構、樸實而有詩意的語言,把自己在北極地區(qū)多次游歷的見聞,自己豐富的地理、生物、人類學、航海史知識,轉(zhuǎn)化成了妙趣橫生、令人陶醉、值得反復品讀的自然散文經(jīng)典。
洛佩茲的情感,主要是對包括野生動植物、傳統(tǒng)因紐特人在內(nèi)的生態(tài)整體——北極大地(景觀)的迷戀、尊崇之情,對近現(xiàn)代西方人破壞北極生態(tài)與傳統(tǒng)因紐特人的“詩意棲居”的憤恨之情,以及對近現(xiàn)代西方人因錯誤觀念而對自身造成重大損失的哀憐之情。在整部作品中,洛佩茲大量的北極地理、生物、歷史等方面的知識介紹,都飽含感情,變成了文學性語言。描述動物時,他時常不用“它”(it)來指稱,而用“他”(he)或“她”(she)。在洛佩茲眼里,動物乃至大地像人一樣,也是主體。他是北極大地以及上面的動植物“代言人”,像創(chuàng)作寫人散文一樣,滿懷激情和同情,描寫出了這些自然存在主體的特征和性情。
想象在《北極夢》中體現(xiàn)的就更明顯了。正如其副標題“在遙遠北方的想象與渴望”所顯示的,該作品題目中的“夢”本身就暗含著“想象”。洛佩茲在各章中大量地介紹相關生物學、人類學、航海史、繪畫等方面的知識,大都是以在北極的旅行途中的聯(lián)想的形式插入的。除了這類“聯(lián)想式”大框架,洛佩茲還想象到許多細節(jié)內(nèi)容:描寫北極光寬大的光幕在空中緩緩移動時,他說,那種優(yōu)雅宛如“中國太極拳練習者的運動姿勢”;描寫北極熊時,他想到因紐特人“多腿熊”的故事,以及北極熊與因紐特少婦相戀的故事;描寫獨角鯨時,他聯(lián)想到了中國傳說中的動物“麒麟”。該作品中的許多議論段落,也是以在旅途中的聯(lián)想的形式表達出來的。
《北極夢》在敘述結構方面的特征是,它兼具游記和傳統(tǒng)小說的特色。貫穿該作品厚厚400余頁的龐雜內(nèi)容的線索,是洛佩茲在北美北極地區(qū)游歷時的見聞、聯(lián)想和感思。這一主線索使由一篇篇旅行日記組合成的大部頭作品有條不紊。游記結構使作者得以描繪出北極美麗與嚴酷并存的的奇特景觀。同時,猶如傳統(tǒng)小說一樣,這部長篇游記有“引子”和“尾聲”。在作品的前言、引子以及主體部分的九章里,作者如寫小說一樣,設置了不少懸念,描述了許多驚心動魄的親身經(jīng)歷、動物故事和前人的探險遭遇。難怪加拿大著名生態(tài)小說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把洛佩茲譽為“一個才華橫溢的敘事作家”。
情感和想象是詩意(文學)語言的雙翼。如前文所述,《北極夢》從頭到尾情感與想象兼具,因而,該作品的語言雖然“像它所描寫的那片土地那樣清純”、樸素,少有華麗辭藻,但卻詩意盎然,“令人回味”。從上文所舉的簡短、零散例子中,洛佩茲的語言特色已可見一斑。下面再枚舉一例。他這樣述說自己野營時遇到遷徙中的雪雁:
天還未亮,我覺得好像在下小雨。推開帳篷的側(cè)簾,我望見受暴風驅(qū)動的天幕,迅疾掠過凸圓月亮的面孔。黎明時分天空可能會變清澈。并未下雨,滴答聲是風引起的。暴雨可能會降到其他地方。
半夢半醒中,我再次聽到了聲響。那尖銳刺耳的叫聲,像小獵狗在吠,又像小豬在鳴不平。這尖叫聲仿佛又變成了來自遙遠體育館里的高昂歡呼聲,此起彼伏。
這是雪雁的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