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以及師生互動中,教師要以其本身的知識信念來認知整個學習活動中的社會因素、學生的知識信念以及教學相關等等的教學行為,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展現高效能的成功教學。體驗式教學法是一種師生互動的歷程,是一種融合了科學與藝術的活動。本文將主要探討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地運用體驗式教學模式。關鍵詞:體驗式;小學語文;教學模式
語文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是工具學科,透過語言文字,方能進行其它各種學習活動,更是人與人之間重要的溝通橋梁,而學生的語文能力更會影響其它學科的學習表現,因此我們可以說語文是所有學科之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獨立思考、主動探索與合作的精神,進而培養(yǎng)組織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要培養(yǎng)這些能力,除了結合課程的設計外,教學的方法更是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以下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體驗式教學模式的運用提出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弊端
傳統教學篤信知識是客觀主義和學習是升學主義,面對當下社會科技化和人性化的變遷沖擊,其以教師為中心的本質已不能滿足,甚至不合乎時代背景所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是當代教學的主流。因此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為學生中心也是本研究欲進一步探究的主要問題。教學是復雜的概念,而影響教學成效的因素也很多,晚近的教育學者為了追求卓越的教學效果,無不致力于教學的研究,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成果,這些教學研究奠基于心理的、社會的和哲學的理論,以作為立論的基礎。
小學語文傳統的教學法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教師即是主導者,強調教師權威。其教學行為包括獨斷型、直接影響、指導型、權威型、控制型、教學者中心及主導型等型態(tài)。教學策略有以傳統教師中心至現階段強調的學習者中心的建構式教學方法。教師如果抱持著知識是簡單、確定、權威的信念,教師會采取傳統教師中心的教學,多使用講述法教學,學生被動吸收并強調記憶教科書的策略。
學校都會宣稱他們要培養(yǎng)學生追求知識的能力,但實際上,學生通常沒有機會去尋找信息、討論、分析、了解或講解他們所準備好的見解,使信息轉換成知識,所以,許多小學生在其求學過程中,始終沒有了解真正的追求知識的過程。再者,小學生應該要能批判性地思考,并能自由的與其它人交換想法與意見,而批判性的思考應該經由社會環(huán)境中的討論過程來培養(yǎng)。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學校的教育形式無法成功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二、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師生互動,構建氛圍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行為是對現存教學情境的信息,依據個人觀點做有關認知方面的處理后,所產生的各種決定。因此成功的教學行為應具有提供信息與激發(fā)性的功能,教師透過教學調整學生的行為。
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歷程,可從教學信息處理論觀點來探討。師生互動經由語言和非語言信息傳遞的過程,如言語的信息、符號、姿態(tài)、表情等,影響彼此。教師與學生認知的歷程,教師如何將信息選擇組織后傳訊給學生,構成教的行為,而學生如何對教師所傳達的信息接收處理后,構成學的行為,教學與學習行為之間是互動的,一體兩面,而非各自獨立的。
以學生中心的型態(tài)來說,教師重視學生自主學習,和學生討論分享并幫助學生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與結果。體驗式教學法是教師主導教學過程,學生屬于被動式的接受學習,注重知識的傳遞與記憶。教師的教學行為是由師生互動的歷程而產生的,其中包括教師、學生、課程三者交互作用的關系;教師通過認知歷程傳遞信息給學生而形成師生互動,教師更運用各種教學方式來進行課程的實施與教學評量。
(二)創(chuàng)建主題,探究學習
在學期初師生從該學期的小學語文單元主題中,按照學生最有興趣及相關次主題最多二大原則,選出三個單元主題作為探究教學的主題,之后,教師一面進行該單元的教學,學生一面進行該主題的探究。首先,師生根據該主題以腦力激蕩法列出相關的次主題,然后每位學生依據興趣選擇想要研究的次主題,進而組成研究小組,而研究小組的每位成員在探究及討論時各有其不同的工作任務,最后,各個小組將學生所搜集的數據作成報告,以多元的呈現方式向其它的同學報告。
(三)自我體驗,增加經驗
因為小學是一個課程學習主動的參與者,個體會主動接收、表征、建構及重組其世界,透過與環(huán)境的互動,個體會同化和調適信息,因而導致認知結構的改變。因此,學習必須引起個體的心靈活動,避免使用外在增強或直接口語指導,剝奪小學生自己發(fā)現的機會,教師要實施以小學生活動為中心的教學,讓小學生經由討論對話或觀察他人的行為,能充分的與環(huán)境互動,透過經驗的同化和調適,使心智更成熟。認知心理學認為一個真正有教育性的教學觀點,應該要讓學生有機會經由詢問問題來學習,以獲得與問題相關的信息,然后解釋這些信息與自己的經驗。
學生在學習工作上的互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成就,而且學生可以經由內容的討論過程中造成認知沖突,不適當的理解方式將會暴露出來,于是高質量的理解將會浮現。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為,學生在適當工作上的互動,可以促進他們精熟重要的概念。在合作的情境中,小學接收到不同的觀點,形成認知沖突,再經由同化或調適,尋求另一個認知的平衡點。團體討論可以讓學生分歧的意見得到一個有創(chuàng)意的學習氛圍與環(huán)境,這種沖突可以適當的應用在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中,以開拓學生社會與智力的眼界。因此,教師應了解小學的認知歷程,并提供小學與他人互動探索教材的環(huán)境、具體真實的學習活動,讓學生主動進行知識的建構及修正,主動參與學習。
三、結論
總之,體驗式教學模式強調的是用學生自身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這不僅是理解語文教學與學習的需要,更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需要,也是現代小學語文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將使小學語文教學和學習充滿個性,更具活力。
參考文獻:
[1]朱明海.模塊教學: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方式[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02:26-28.
[2]紀相鋒.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策略談[J].中國校外教育,2015,32:111.
[3]潘靜.潛心閱讀,讓語文課堂更有張力——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11:62.
[4]鄧寅.淺談體驗式學習對小學語文課堂變革的促進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49:264-265.
作者簡介:
楊藝(1973.05~),女,漢族,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大學本科,小學高級,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