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瑤+胡國隆++秦蘭
摘 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出現(xiàn),引領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高校面臨著新的發(fā)展趨勢。優(yōu)質教育資源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與共享,新媒體憑借自身交互性、開放性、虛擬性、及時性的特性成為高校大學生首選的工具。本次調查研究的主題是新媒體對高校大學生學習的影響。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網絡和現(xiàn)場發(fā)放問卷的方式,發(fā)放的對象主要是陜西各個高校的大學生,為了達到良好的信效度,1200份問卷分別發(fā)放到了不同的學校、年級、專業(yè)以及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當中,分別從高校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類型、使用新媒體學習的時間及學習的次數(shù)、學習的內容和高校大學生對新媒體在學習方面的滿意程度等二十幾個話題展開。將問卷回收之后,采用spss軟件及excel軟件進行了整理和分析,最終提出高校新媒體對大學生學習消極影響的解決方案。關鍵詞:高校;新媒體;大學生;學習
在當前信息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媒體憑借著它高效、便捷的特點進入人們的視野。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跨越時間、空間,為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新的模式與方法。但是,高校新媒體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在它為我們學習生活等方面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在本次的調查研究中,我們針對高校新媒體給大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和措施。
1新媒體的內涵
新媒體的概念最早是由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長戈爾德馬克于1967年率先提出。他在一份關于開發(fā)電子錄像(EVR)的報告中,他把電子錄像稱為“新媒體”。等到1969年,美國傳播政策總統(tǒng)特別委員會主席羅斯托在向尼克松總統(tǒng)提交的報告書中多次使用“新媒體”一詞,由此,“新媒體”一詞開始在美國社會流行并逐漸擴展到全世界。就目前而言,新媒體在我國的應用非常廣泛,主要包括學科理論研究和實際社會實踐。不論是其理論性方面還是應用性方面都已經深入而且廣泛的深入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了,新媒體會最終扎根于人民生活,也借助生活各個方面使得新媒體存在、發(fā)展和不斷創(chuàng)新改革其舊有的思維方式體系。盡管新媒體在人們的生活中出鏡率越來越高,但是在各學科不斷發(fā)展中人們對新媒體的認識理解各有不同,從而導致人們對新媒體的內涵、定義并不能有一個表達清晰、指向明確的表述。在研究任何事物之前,我們都有責任和義務首先明確該事物的內涵定義才能更利于該研究目的的實現(xiàn)和計劃的指定實施,所以我們有必要在這里界定出新媒體的概念,準確把握新媒體這一詞的內海以及其所帶來的可能問題與解決策略。
新媒體的種類很多,主要有門戶網站、電子郵箱、搜索引擎、虛擬社區(qū)、網站游戲、博客、播客、手機短信、手機電視、網絡電視、數(shù)字電視、手機報、網絡雜志等等。它們之中有的屬于新的媒體形態(tài),有的屬于媒體軟件、新的媒體硬件和新的媒體服務方式。其中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最大的當屬網絡媒體與手機媒體。本文中所涉及的新媒體也主要指網絡媒體和涉及媒體。手機集電視、報紙、廣播、互聯(lián)網這四類媒體的屬性和功能于一體,同時還具有其他媒體不具有的獨一無二性,所以被稱為第五媒體。
2高校大學生對新媒體使用情況的調查分析
為深入了解高校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情況,我們于2015年7月對陜西省的12所高校的120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包括的學校:渭南師范學院,西安工業(yè)大學,西安石油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西安財經學院,西安郵電大學,西安文理學院,咸陽師范學院,陜西理工學院,寶雞文理學院,陜西科技大學)。本次調查共計發(fā)放問卷120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1100份,有效回收率為98.3%。問卷統(tǒng)計分析全部采用SPSS15.0英文版進行定量統(tǒng)計分析。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大學生廣泛使用以網絡、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具體情況如下:
2.1新媒體的使用類型
調查結果如表所示,85.4%的受訪大學生經常使用網絡媒體包括新聞網站、網絡視頻、博客、微博、QQ等,88.2%的受訪大學生經常使用手機媒體包括微信、短信、飛信、手機報、手機游戲等,15.2%的受訪大學生經常使用新型電視媒體數(shù)字電視、移動電視。
新媒體的出現(xiàn)讓大學生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其所使用的媒介各有不同。其中手機媒體包括微信、短信、飛信、手機報、手機游戲等最受歡迎,其次是各個網站。手機媒體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手機比較方便快捷,隨著智能手機的普遍,手機媒體在學生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有各種手機APP的多樣化,也為大學生帶來無盡的樂趣。
2.2新媒體的作用
調查結果如表所示,在受訪大學生中,有76.17%的人認為新媒體的使用豐富了學習資源,有85.49%的人認為新媒體提供了多樣的學習方式,有62.54%人認為這種新的方式增加了與人學習交流的機會,此外,還有34.45%的人覺得新媒體還有其他的作用:比如可以展示自我、消磨時間等。
本研究的啟示主要有:
由于新媒體在如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對高校的創(chuàng)新和與時俱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如何創(chuàng)造出新的教育模式應該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從理念上的創(chuàng)新,教育者應當了解并且能夠從思想上對于新媒體教育模式的認可,并且能夠與時俱進,了解到新媒體教育在時代的重要地位,明白其深刻的時代性。二是從實踐方面對于新媒體教學方式的支持與把握,通過了解學習新媒體從而將其與教學課堂結合起來,能夠做到更方便、快捷。把握當代主流的文化教育,不斷的學習與實踐更新時代的教育從而向主流教育趨勢靠攏。
3高校新媒體對大學生學習的消極影響
當代是是一個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網絡和數(shù)字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更迭變化。新媒體的興起給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帶來了新的模式和學習方法,新媒體提供的大量資源給學習帶來了更大更新的平臺,但由于信息的復雜多樣,從而給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規(guī)范,價值取向帶來了深刻的改變,網絡的飛速發(fā)展,已經融入到我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的多個方面,新媒體憑借其優(yōu)勢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tǒng)媒體的替代和傳統(tǒng)文化體制進行的一次革新。
根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第31次報告顯示,截止2012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5.64億,18歲到29歲的人群占到了30.4%,在新媒體的用戶中,大學生居多,并且大學生人數(shù)還在逐年不斷的增加,這也充分說明大學生已經成為我國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使用者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新媒體將對大學生的學習及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不只是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更甚之,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都產生一定的引導作用。而對于拓展視野,影響思維方式同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媒體的發(fā)展遠遠不只是對人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同樣帶來的也有對傳統(tǒng)文化以及社會秩序的沖擊,甚至于價值觀念的顛覆。而由于新媒體以網絡為主要代表,而網絡具有其很大的自由度和開放性,所以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齊,由于大學生接觸社會比較少,因此對這些信息的判斷不能做到準確合理,從而引發(fā)的大學生三觀形成,也為社會主義人才建設帶來了難度。高校作為科學文化的制高點,思想政治的起源點,由于其特殊性會優(yōu)先受到信息發(fā)展帶來的影響和沖擊。。
本文通過對互聯(lián)網時代當前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現(xiàn)狀的分析和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分析,據(jù)此提出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提高大學生新媒體素養(yǎng)的教育對策和途徑。
4解決的方法和措施
(1)加強對網絡的監(jiān)管和規(guī)范:政府應該提出各種政策,加強對網絡的監(jiān)管,加強網絡市場監(jiān)管規(guī)范化建設,推進“依法管網”。
(2)學校需要加強引導,青年大學生遠離不良信息。因為網絡的普遍,有很多不良信息隨之傳播,這些因素對于有些自控能力弱的大學生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良影響,所以要對大學生加強引導教育。
(3)加大市場對高校新媒體的宣傳力度。繼續(xù)完善發(fā)展新媒體中的積極因素,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高效性,便捷性特點,為當前大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方式,讓當代大學生能夠根據(jù)自身需求有選擇性的進行篩選信息。因新媒體為新生事物,它的發(fā)展并不系統(tǒng)完善,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市場應加大對新媒體的監(jiān)管力度,規(guī)范統(tǒng)一其發(fā)展模式,借鑒傳統(tǒng)教育中的優(yōu)點,納入新媒體的發(fā)展中去,一點點慢慢豐富完善新媒體,使其能夠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資源。
(4)相關部門應規(guī)范改善在網絡與數(shù)字化信息高速發(fā)展背景下的新媒體為大學生帶來一種全新的交往方式與學習方式。在新媒體特點優(yōu)勢越來越明顯的當今世界,人生在享受新媒體帶的便利性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被其因不規(guī)范方式而傳播出的不良文化所影響。高校新媒體在諸多高校中受到越來越多青年群體的追捧,究其原因,是新媒體所具有的時效性傳播特點與當代青年大學生所需的高速信息更迭需求不謀而合。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文化信息呆板、乏悶的傳播方式,新媒體更多的讓大學生們逃離出這樣一種刻板的學習與生活方式,在擁有更多自由選擇權和更多學習方式渠道的天地中,高校新媒體的大學生用戶們在體驗了這樣一種交往和學習方式后,更多的偏愛于新媒體。因此,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傳播手段,大力發(fā)展中外優(yōu)秀文化,讓新媒體的大學生使用者們在潛移默化中正確對網絡文化的認識,學會辨識紛雜網絡信息中的優(yōu)劣文化,提高對現(xiàn)實文化以網絡文化的接納和認可度。我們可以結合傳統(tǒng)文化交往方式與新媒體的交往方式,尋找到一條適合于當代青年大學生的交往與學習方式,使其既能被廣大青年大學生所接受認可,又避免了新媒體中的不良信息。
(5)新媒體的發(fā)展不應該以取代傳統(tǒng)媒體為目標,而是應該對傳統(tǒng)媒體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叭矫?,多元化”發(fā)展傳統(tǒng)教育的思想理念以及教學信息技術。灌輸式和單一的課堂教學僅僅以學生和老師圍繞展開與社會及外界的接觸很少,而新媒體技術則可以改變這一現(xiàn)狀。另一方面來說,傳統(tǒng)的教師教育團隊掌握著教育經驗和學生信息,因此合理的結合與互相補長則可以為大學生的學習進行極大的幫助。
(6)要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提高媒介分析判斷能力與應用能力: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并應用大眾傳播媒介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各個媒介的批判能力,使其能夠充分的利用網絡媒介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發(fā)展。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他們對新媒體的理解不夠全面,媒介素養(yǎng)比較欠缺,比如對新媒體的相關知識不夠了解,媒介判斷能力欠缺,利用新媒介學習的水平有待提高,自律意識薄弱等。新媒體的多樣性使得自控能力差的學生對其功能的學習有所差異,比如不用來學習而是打游戲等。
(7)要培養(yǎng)大學生對新媒體信息的獨立思考能力、判斷能力。新媒體的出現(xiàn)為學生學習帶來了許多便利,但它的使用會讓學生產生依賴性,減少他們思考的幾率,所以大學生要有效利用新媒體,但要學會思考,不要把它當作一種為自己提供一切的東西。
(8)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媒體的出現(xiàn)不斷在各大高校普遍,高??山Y合自身實際,充分應用學校的廣播站、電視臺,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中心、校報、網站,學生論壇,手機等媒體,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運用新媒體學習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充分了解新媒體的性質、特點及運作流程,掌握信息的傳播必須的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應用新媒體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閆志琴.新媒體—給自主學習插上會飛的翅膀[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9(19):1214.
[2]張向陽.對學習方法的幾點認識[J].中國教育學刊,2004(11):2224.
[3]向浩.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媒介依賴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
[4]王芳芳.手機對90后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J].速度(上旬),2015.
[5]李江燕.微博對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研究[G].華中師范大學,2013.
[6]侯曉舟.新媒體技術對大學英語學習的影響[J].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
[7]石晉陽,陳剛.新媒體對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2.
[8]張亞焙.新媒體對網絡自主學習影響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
[9]夏啟國,葉琳.網絡環(huán)境對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的影響探析[J].科學時代,2014.
指導老師:朱芳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