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
摘要: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詩歌中蘊含了極為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大學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詩歌教學中通過朗讀讓學生傾聽詩歌的音樂美;通過多種形式的講授讓學生體驗詩歌中的情感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最后,通過詩歌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大學語文;詩歌教學;審美體驗
春節(jié)期間中央電視臺一檔名為“中國詩歌大會”的節(jié)目,再次引燃了人們對中國詩歌的熱愛,紛紛回憶起自己學生時代學習詩歌的美好時光,體味詩歌帶給我們的對生活的描摹,對情感的書寫,對人生的感悟,對生命的禮贊。詩歌給了我們審美的眼睛,給了我們表達情感的語言,給了我們體味人生的觸角。從幼兒時的“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到小學時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再到高中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而到了大學的“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弊屛覀冇辛烁嗟那楦畜w驗,更多的情感慰藉,從詩歌中我們收獲了美的人生,欣賞了美的景物,表達美的情感。
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影響著世世代代的文人墨客。但詩歌在今天卻成為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一提起詩歌就想起了“全文背誦”。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基礎文化知識較薄弱,很多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之甚少,原因有二:一是傳統(tǒng)文化離現(xiàn)在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每天接觸的是打游戲,玩手機,看電視,享受的都是視覺的沖擊,任何文字的內(nèi)容都難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另一個原因是學生的生活閱歷較少,感到古典詩歌所描摹的內(nèi)容艱澀難懂,意境不明晰,難以理解。
另外,很多學生學習的功利思想明確,什么有用學什么,或能畢業(yè)混個文憑即可,但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若想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恰恰需要的是其人文素質的提升,一個高水平的技術工人,需要的不僅是技術,更是其道德品質的高尚、情感內(nèi)容的豐富。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曾說:“一顆沒有精神家園的心靈,不可能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因此也不可能對他人有真正的情感關切,對社會有真正的責任心?!币粋€人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才能夠健康、充實、快樂。
高職《大學語文》課程肩負著提升學生人文知識水平的責任,課程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和教育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在《大學語文》課程的設置中,我們將授課內(nèi)容中的詩歌作為講授的重點內(nèi)容,通過詩歌的講授讓學生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欣賞美好的自然風光、體味詩人的情感情懷。以往的詩歌授課基本都是三個步驟:文學常識簡介、詩歌大意分析、詩歌背誦,這樣的固定模式使學生對詩歌學習內(nèi)容感到乏味。因此,在高職的詩歌教學中,我們從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角度出發(fā),授課形式盡量活潑有趣,課內(nèi)講授與課外自學相結合,讓學生從學習詩歌中享受到“詩意”的美好生活。
一、從誦讀中傾聽詩歌的音樂美
最早的詩詞歌賦源自民間小調,這就決定了詩歌具有很強的韻律美,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習詩歌的第一步是請學生反復朗讀,或教師示范朗誦,或播放音視頻請同學們跟讀,通過朗讀引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了解詩歌大意。如在講授《詩經(jīng)》中的詩歌時,由于《詩經(jīng)》常常是采用回環(huán)往復、反復吟詠的方式表達情感,特別適用朗讀的形式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感情,在講到“蒹葭”一篇時,不僅讓學生朗讀,還播放鄧麗君演唱的歌曲“蒹葭”給學生聽,讓學生在美妙的旋律中,感受詩歌帶給我們的美好。
最后,詩歌賞析完成后再請學生朗讀一遍,理解了詩歌內(nèi)容的誦讀,讓學生能夠完全沉浸在詩歌的美好中,享受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二、從講解中體味詩歌的情感美
(一)將古詩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結合,讓學生感受古今情感的想通。在講解詩歌的過程中,一般都是首先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這些雖是語文課慣常的講授內(nèi)容,但高職《大學語文》的講解應該增加情趣性,易中天說三國、于丹講論語、袁騰飛聊歷史之所以受到學生歡迎,是他們能夠將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用現(xiàn)在人的思維和眼界去看待古人,讓學生感到古人距離自己并不遙遠。
如在講到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時,講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結合詩句給學生講解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到的“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須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告知學生人生只有經(jīng)歷了迷茫徘徊、勤奮努力之后才能達成目標。通過這樣的詩歌解讀啟發(fā)學生學習詩歌可以有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古典詩歌依然可以啟迪今天的人生。
(二)將古詩中的意境與情感結合,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講授人際關系時,我們經(jīng)常會告知學生要學會“換位思考”,但很多人尤其是學生由于缺少人生閱歷,讓他們感同身受難以做到。詩歌是詩人情感、態(tài)度的抒寫,所以可以從詩歌中讓學生有更多的情感體驗。
1.從詩歌中學會如何愛人。愛情是永恒的主題,詩歌中有很多表現(xiàn)愛情的詩歌,從詩歌中學會如何愛人,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在講授愛情詩時,我們選取了從《詩經(jīng)》中的“蒹葭”,到白居易的《長恨歌》,到柳永、秦觀、蘇軾、李清照的愛情詩,直到近現(xiàn)代的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當代詩人舒婷的《致橡樹》、藏族詩人倉央嘉措的《見與不見》等,從這眾多詩歌中學習對待愛情的堅貞、包容、付出、相守、執(zhí)著等等的態(tài)度。
如在講授白居易的《長恨歌》時,介紹了白居易生活中的愛情故事,正是因為白居易曾經(jīng)有過愛人而不得的經(jīng)歷,所以他才在《長恨歌》中把唐玄宗失去楊玉環(huán)時的情感寫的那么纏綿悱惻、痛徹心扉,才能寫出“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樣的千古名句,才能寫出《長恨歌》這么感天動地的愛情長詩。結合詩歌內(nèi)容講授詩人生活中的故事,一方面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另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到這些情感也都來自于生活本身。
2.從詩歌中學會抒發(fā)情感。很多學生由于閱讀文學書籍較少,說話時常常辭不達意,形容一個美好的景物除了說“真美呀!”就沒詞了。在詩歌的景物描寫部分,讓學生把詩歌中景物描寫的名句找來,學習詩人看到美好景物時是如何表達的。如寫山水田園風光的詩歌,學生找到的詩句有“夕陽返照桃花鍍,柳絮飛來片片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黃鶯恰恰啼?!?、“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等,一句詩即一幅畫,學生在生活中欣賞到這些景物時,這些詩句自然會涌上心頭,帶給他們更多美的體驗。
三、從學習詩歌中學會自主學習
高職《大學語文》的教學課時較少,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讓學生學習更多的詩歌,我們將詩歌教學分為精讀和課外閱讀。精讀就是教師課上講授的部分,而課外閱讀部分,即教師將教材中的拓展內(nèi)容,及學生自己尋找喜愛的詩歌任務布置給學生,通過課前十分鐘的“我最喜歡的一首詩”和一次“班級詩歌欣賞會”的形式,讓學生展現(xiàn)學習成果。為了讓學生的學習也有條理性,布置的自學內(nèi)容分為一些專題如“保家衛(wèi)國”“田園風光”“愛情浪漫”“風花雪月”等,由于要在班級里展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找到的自己喜愛的詩歌都各具特色,展示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如有位學生讀了金庸先生的小說記住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句詩,想知道這詩是誰寫,教師鼓勵他自己尋找答案,最后學生在班里介紹了此詩的作者元好問,和他的這首詞《摸魚兒·雁丘辭》,在講這首詩的同時還聯(lián)系了柳永的一些寫愛情的詩歌,講的生動感人,受到同學們的好評。
詩歌是我們詩意棲息的家園,在詩的海洋里徜徉不僅使學生學習了中華最美的語言、了解了中國文化,同時陶冶了情操,擁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和情感體驗,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如何更好地講好詩歌,還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努力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左慧青.大學語文古典詩歌教學研究[J].語文學刊,2014(2):108-109。
[2]蔣承勇、云慧霞. 大學語文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育[J].中國大學教學,2013(2):53-55。
[3]侯艷紅. 談大學語文詩歌教學的體會[J].情感讀本,2016(1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