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英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的全面實施,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當前面臨新形勢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數(shù)學教育最為基本的一個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學會數(shù)學思維,特別是學會深層次的思考和理性思維。在數(shù)學教育過程中課堂的氛圍,真實的情境,教學的設計,預設的留白都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主體地位;數(shù)學課堂;思維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3-01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3.073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始終處在教師的牽引之下,一旦離開教師,學生就會茫然不知所措,不會提問,不會思考。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那么,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一、“輕松而民主的氛圍”讓思維更加愉悅
我們都知道,80%的學習困難與自身壓力過大有關。解除這些壓力,會使學習效率大幅提高,創(chuàng)造潛能得以開發(fā)。當學生處于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時,他們的視、聽、味、嗅、觸覺都會更靈敏,記憶力也會大大增強,聯(lián)想會更豐富,他們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潛能會發(fā)揮到極致。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把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減少到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則的限度,營造一種輕松民主的氛圍,切實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讓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愉悅的狀態(tài)。只有這樣,課堂才既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更是學生生命成長的一個重要場所。
二、“開放而真實的情境”讓思維彰顯自主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數(shù)學好玩”單元的“共同的休息日”,教材給學生展示了如下的文字問題情境:“奇思的爸爸是火車司機,每工作3天休息1天。奇思的媽媽是飛機乘務員,每工作1天休息1天。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學生根據(jù)信息順利地提出了“一家三口哪天一起休息”的數(shù)學問題,并通過自己動手算一算,合作交流議一議的方法,很快地找到了答案。但課堂缺少了激情與靈動,學生學的索然無味。如何改變這種被動的學習?一位教師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她結(jié)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從真實開放的情境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在多問題背景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課前出示一些同學和家人外出游玩的照片讓學生欣賞。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被調(diào)動了起來,他們議論紛紛,盤算著自己和家人的游玩計劃。
師:全家外出游玩,你們會事先考慮哪些問題?
學生眾說紛紜:要聽天氣預報;要考慮去哪兒;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要知道有多遠;汽車要加多少油;要知道行車路線;要知道哪天去玩等等。
真實而開放的情境,使得豐富的問題因思考而自主生成。面對大量的問題,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有些問題需要上網(wǎng)查資料,有些需要爸爸媽媽的配合,每一個問題不可能都在40分鐘的課堂中得以解決。
這時教師順勢引發(fā)學生再次思考,聚集課堂可以解決的、有思考價值的數(shù)學問題——只有先確定出游日期,才能安排其他的。這樣,原本無趣的“一家三口哪天一起休息”,此時卻成了學生最樂于,最想探索的數(shù)學問題。
三、“提供思維生長的空間”讓思維不斷發(fā)展
蘇教版《數(shù)學》一年級下冊,“求被減數(shù)的實際問題,情境圖如下:
若按傳統(tǒng)的教學,教師會直接用主題圖進行教學,學生的思維生長空間就會被局限住了。
一位教師在教學時對“主題圖” 進行了一個微型創(chuàng)新——隱去了樹上的5的桃子。
師:孩子們,你們猜一猜,樹上原來可能有多少個桃子?
生1:樹上的桃子全部摘完了,原來就有23個桃子。
生2:小猴子吃掉了2個,原來可能有25個桃子。
……
師:原來樹上可能有22個桃子嗎?
生3:不可能比23個少,要不就摘不到23個桃子了。
生4:如果樹葉擋住了3個,原來就有26個了……
生5:只要知道樹上還剩下多少個桃子,就能知道樹上原來有多少個桃子。
(這時課件出示完整的主題圖)
師:看,猴寶寶和猴媽媽沒有把所有的桃子都摘完,樹上還剩下5個桃子呢。小朋友們,你們這會兒知道樹上原來有多少個桃子了嗎?
這名教師不囿于文本,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隱藏了一個數(shù)學信息,讓學生明白要解決一個問題,一般需要兩個相關聯(lián)的條件,自然而然地播下了思維的種子
四、“為課堂生成預留空間”讓勤思考成為習慣
在課堂中有一種品格,教師必須要堅持,那就是,學生所有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行為都應該得到教師的鼓勵和肯定。教師的精心預設應給學生的生成預留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得以充分的展現(xiàn)。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數(shù)學時就幸遇了學生這樣解決問題的思維。
問題:2014年的全年有( )天?
生1:我記住了2000年是閏年,每4年一閏,我來推一推: 2000,2004,2008,2012,2016……所以2014年是平年,全年有365天。
生2:老師講過今年2016年是閏年,我也來推一推:2016,2012 2008,2004 …… 沒發(fā)現(xiàn)2014年,所以這一年是平年,全年有365天。
生3:用2014年的后兩位數(shù)14除以4,有余數(shù),所以2014年是平年,全年有365天。
學生不是單純的用年份除以4(特殊年份除以400)這種方法來判斷是平年還是閏年,而是用自己思維的特色,多角度的思考著問題,體驗著學習的樂趣。
這樣,學習的高潮由學生自己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解決問題,成為了學生的一種習慣,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 馬清君.淺析小學數(shù)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讀與寫(上,下旬),2013(24).
[2] 李萍.論小學數(shù)學邏輯思維及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J].社會科學(引文版), 2016(12):74.
[ 責任編輯 杜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