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振國
摘 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實行多元互動,要充分挖掘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同時,教師也要把控好整個教學進程,要張弛有度,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學有所樂。
關鍵詞:以學為主;多元互動;創(chuàng)設情境;因材施教;素質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5-01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5.083
《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地理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式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筆者在近幾年的地理教學實踐中,以課程標準為綱,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設置多元化課堂,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初中地理課堂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一切以學生為中心
要想讓學生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初中地理教師一定要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這樣的課堂才是由學生自己設計和實施的課堂。只有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當家做主,主動參與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充滿信心和激情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學生才能學得高效,學得有效。那么,教師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呢?
1.教師要作好總指揮,把握好課堂的教學進程。為了保證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就一定要有時間管理的理念,適時地調(diào)控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有一些環(huán)節(jié)不需要花很多的時間,教師就要大膽舍棄,有一些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參與其中,去進行討論和展示,教師就一定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其去自由思考,主動發(fā)言,小組互相交流,同時,也要兼顧學生的進程,一方面不能拖拖拉拉,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刀切斷。如果硬要讓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教學任務,就有可能給學生造成壓力,使學生產(chǎn)生不愉悅的感覺,學生就會去應付,而草草了事,造成對所學知識都處于一知半解的地步。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學習喪失信心,從而產(chǎn)生厭學情緒。所以,教師在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同時,要把握好課堂的進程,要張弛適度,步步落實。
2.在高效高質的創(chuàng)新課堂中,教師要不斷完善教學過程,尋找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多變。比如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運用音樂或視頻導入,也可以用時事熱點進行導入,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參與課堂的學習,同時還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初中的教材比較鮮活,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掛圖、標本和模型等進行教學,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手段,用聲、色、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化抽象為生動,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化遠為近,這也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也可以通過讀圖,利用圖來解決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把知識編成瑯瑯上口的順口溜,讓學生產(chǎn)生親切感和新鮮感,使學生能夠迅速理解記憶。
二、初中地理教師要善于利用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開發(fā)學生的最大潛能
1.教師要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拓展與提升。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要善于利用問題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方式,教師通過階梯性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還可以通過問題促進知識的鞏固、知識的運用和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恰當?shù)靥釂栴}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學習中的矛盾,激發(fā)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教師的提問是一項技能、一門學問,同時也是一門藝術。教師要善于利用一兩個問題把學生的興趣激發(fā)起來,讓學生對此進行判定、分析、推理和解決問題。在這樣釋疑和解疑的過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初中地理課堂的教學中,導入要精煉、有趣,深入,同時更要精彩、有效。教師在提出問題時,既不能過于拔高,也不能沒有層次性。我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因學情而定問題,層層遞進,循序漸進,簡單的問題讓程度稍差一些的學生來回答,稍難的問題讓小組先進行討論,然后再實行展示解答。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學有所樂。
2.初中地理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知識。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內(nèi)在動力的關鍵因素。教師一定要在這方面下工夫,從而使學生達到樂學的境界。
三、初中地理教師要善于因材施教,采用個性化教學,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學生在智力水平、理解能力、家庭環(huán)境和學習習慣方面的不同決定了他們掌握知識的程度是參差不齊的,教師如果一刀切或滿堂灌,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兼顧班上的所有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讓學生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我在教學中實施四人小組制,一名組長,一組副組長,一名學習委員,一名紀律委員,各司其職,互相牽制,相輔相成。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由學生合作參與完成。我對學生進行了三個層次的劃分,以導學案的形式來安排教學,第一層次的學生要求只掌握課本的基礎知識,了解基本內(nèi)容;第二組的學生要求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夠熟練運用知識去解決課本上的淺層次的問題;第三組要求學生自己質疑,提出問題并進行分析和思考。各層次的學生在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后,先在組內(nèi)進行交流,然后在班內(nèi)展示和評比。學習的過程一定是要讓學生先自己思考,再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最后由小組中的佼佼者進行展示,這樣優(yōu)等生的價值得到了體現(xiàn),同時學困生也得到了關注和提升。這種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是培養(yǎng)學生基本素質的最好方式,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最佳途徑。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試行,全班的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高漲,對本學科表現(xiàn)出濃厚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進行自思、討論、展示和提升。教師還要善于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并要進行合理分工,從而提高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邵晶晶.“多元互動”教學模式的建構[J].新課程(綜合版),2011(7):10-11.
[2] 宋叔華.淺談地理課堂教學的開放[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8):89-90.
[ 責任編輯 侯軼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