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妮莎·帕拉普莫
摘 要:本文以泰國民間故事《鬼妻的丈夫》為例,來分析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系。《鬼妻的丈夫》講述了凡人與鬼怪婚戀,因有悖民間習俗而遭致懲罰,最終鬼怪被佛法制伏的故事,揭示了泰國佛教與本土民間信仰之間的沖突,最終佛教包容并吸納了民間傳統(tǒng)信仰,二者實現(xiàn)了融合。由此可知,在佛教傳播過程中,它曾借助民間信仰作為宣傳教義理念的工具?!豆砥薜恼煞颉愤€反映出中泰兩國宗教信仰文化的差異,對其研究可使中國民眾加深對泰國相關文化的了解。
關鍵詞:泰國 佛教 民間信仰 傳說 《鬼妻的丈夫》
中泰兩國同處亞洲,兩國文化互有異同,接受外來文化影響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其中對佛教的接受方面就是一種體現(xiàn)。自佛教傳入兩國后,對兩國文化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滲透與改造,但最根本的差異在于:中國主要信奉大乘佛教,而泰國信仰的是小乘佛教。[1]佛教在兩國傳播的過程中,都自然少不了處理與原有民間信仰的關系,即都與民間信仰發(fā)生了碰撞、包容與融合的過程。眾所周知,講經(jīng)說教曾是佛教最重要的傳播途徑。為避免空洞無味、深奧難懂,營造通俗有趣、生動活潑的效果,更好地吸引世俗聽眾,佛教傳播者曾運用多種傳教方式與傳播載體,如文學、繪畫、音樂、雕塑、風俗等等。其中,民間故事作為民間文學的分支之一,對佛教在民間的滲透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而民俗學認為,民間傳說一般受到當?shù)孛癖姷钠毡閭鞒校钅荏w現(xiàn)土著文化與民間信仰的特色。傳統(tǒng)社會中,民間傳說是人們用來建構族群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式。就這一點而言,民間傳說與地方文化密切相關。[3]因此,如欲了解泰國文化的特性,可從泰國民間傳說入手,這樣就能較容易地理清泰國民族文化與其他族群文化之間的異同關系。本文立足唯物主義的文化理論,本著科學、客觀的治學態(tài)度,通過對泰國經(jīng)典民間傳說《鬼妻的丈夫》文本的闡釋分析,考察佛教在傳播的過程中與本土民間信仰的關系,從而凸顯泰國文化的特性。
一、《鬼妻的丈夫》故事概括
泰國《鬼妻的丈夫》講述的是泰國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這一故事情節(jié)簡單,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大家皆耳熟能詳。目前,鬼妻故事存在多種體裁形式,如小說、戲劇、歌曲、舞劇、廣播劇、電視劇、電影、連環(huán)畫等等。不管哪種形式,一經(jīng)面市就備受歡迎,以致有人聲稱:在泰國,新入行的導演早日出名的捷徑就是重拍《鬼妻的丈夫》。從首個電影版本的《鬼妻的丈夫》自1959年上映,迄今一共涌現(xiàn)了七個不同版本的“鬼妻”電影。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泰國電影業(yè)曾遭受重創(chuàng)。延續(xù)至2000年,電影市場的低迷跌至最低谷,這一年泰國全國出品的電影屈指可數(shù),其中之一就是一部翻拍的《鬼妻的丈夫》。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部影片在泰國的市場票房超過了同期上映的好萊塢經(jīng)典大片 《泰坦尼克號》。在2013年第一次將講述《鬼妻的丈夫》現(xiàn)實鬼故事的恐怖片改編為恐怖喜劇,上映首日票房已達2000萬泰銖,4日票房入賬1億630萬,以約400萬泰銖的優(yōu)勢擊敗同時上映的好萊塢大片《特種部隊2:全面反擊》,一舉成為泰國影史上的票房亞軍,僅次于冠軍《暹羅王后》。至2013年5月29日,票房成功突破10億。這些數(shù)據(jù)充分說明了《鬼妻的丈夫》故事素材的成功。
《鬼妻的丈夫》這則民間故事流傳至今,盡管內容幾經(jīng)變化,但故事框架基本保持不變。據(jù)研究,這個故事早在曼谷王朝三世王時期(1842-1851)就已流傳民間。故事源于現(xiàn)實中的真人真事,唯有鬼這個情節(jié)是虛構的。[4]所流傳的故事情節(jié)大概如下:在曼谷帕拉克農區(qū)有條帕拉克農河,河西岸有座馬哈布寺,寺院附近有戶人家,丈夫乃馬與妻子娘娜過著幸福的生活。不幸的是,娘娜早逝,被葬在馬哈布寺附近的墳地里。娘娜死時,乃馬正在京城,并不知情。娘娜鬼至京,乃馬就跟她相會。后來,乃馬回家,得知娘娜已死,就想擺脫她的糾纏,向僧侶求救。西老僧與駝師傅兩位僧侶先后捉拿娘娜鬼,都遭到失敗。最終,娘娜鬼被外來的沙彌所收伏。20世紀50年代之前,較具代表性的幾則《鬼妻》故事形式主要是1912年的歌劇版、1928年1月至1929年6月《曼谷政治報》周六版的連載散文以及1931年《暹羅人民日報》連載的八言詩。其中,首個以小說體裁出現(xiàn)的《鬼妻》故事版本,是《曼谷政治報》的連載故事。其后,《曼谷政治報》的連載故事被匯編成《娘娜鬼傳說揭秘》一書,流傳更廣,影響更大。本文采用的故事版本,即此書中的《曼谷政治報》連載散文。
二、從《鬼妻的丈夫》分析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系
《鬼妻的丈夫》作為一則民間故事,帶有鮮明的民間信仰色彩,女鬼就是泰國民間原始信仰的典型代表事物之一。同時這則故事又深深灌注著泰國民眾的佛教思想,即佛教是泰人的最高信仰,集中體現(xiàn)就是故事中的角色——和尚具有高于普通民眾的學識和處事能力。這是泰國社會的普遍共識。而佛教欲在民眾中傳播其教義,其中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借助民間信仰的力量。盡管《鬼妻的丈夫》明顯體現(xiàn)一種宗教思想,即相比民間信仰中的魔道,佛教的法力是無邊的,佛教是人們最終的精神依靠。民間信仰與佛教在引人入勝的民間故事情節(jié)中實現(xiàn)交鋒,進行了一場的無形較量,但佛教并沒有排斥民間信仰,而是予以包容,并借助民間信仰宣揚自身。
《鬼妻的丈夫》中的佛教至上思想,首先體現(xiàn)在佛教對凡人的庇護上。在泰人的宗教信仰中,佛教仍是最高的精神寄托。因此,在《鬼妻的丈夫》故事中,乃馬為擺脫娘娜鬼的糾纏,就躲進艾納香樹林。眾所周知,艾納香是浴佛所用的香料之一。每次娘娜鬼來鬧事,僧侶首先想到的就是趕緊找來乃馬藏匿在佛堂里。寺廟的佛堂是不受娘娜鬼魂侵擾、能夠保護乃馬的安全之處,而最終制伏娘娜鬼的也是一位佛門之人。
《鬼妻的丈夫》所流露出來的佛教高于民間信仰的思想,還體現(xiàn)在另一個方面,即本地僧侶在德行與法力上都不如外來僧侶。盡管從表面的身份上看,故事中的兩個角色西老僧和馱師傅是佛教僧侶,但修行不夠,尚非完全出世之人。他們不僅有著俗人所有的喜怒哀樂,還有俗人所有的各種性格缺陷,比如西老僧膽怯、好色、自命清高、對惡勢力偶爾心慈手軟,馱師傅虛榮、情感波動過大、欲念未熄、粗俗、缺乏威信,等等。他們身上明顯體現(xiàn)出地方民間文化的影響,具有強烈的世俗色彩。最致命的是,他們的法力都有限,先后敗給了娘娜鬼。在故事末尾,法力更強、道行更高的外來僧人成功地制伏了娘娜鬼。中國學者吳圣楊、趙燕蘭的論文《在佛教與民間信仰的相遇——泰國<鬼妻>與中國<白蛇傳>的比較分析》通過細致解讀《鬼妻的丈夫》,對西老僧和駝師傅這兩位僧侶的世俗色彩進行了具體分析,在此不再贅及。[2]
對那位來自異地的收伏娘娜鬼的沙彌,《鬼妻的丈夫》交代他來自素可泰,曾得到緬甸符咒真?zhèn)鳌_@一身份介紹無疑給讀者傳達了這樣一種信息: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首個王朝的建國之處,佛教文化底蘊非常深厚;與泰國一樣, 緬甸也是一個南傳佛教盛行的國度,佛教歷史極為悠久,并深受統(tǒng)治者的扶持。即這個沙彌衣缽正宗、出身高貴,應當受到民眾信任。而他制伏娘娜鬼的“武器”,就是僧侶誦經(jīng)時常拿在手中、用來逢兇化吉的法紗。在《鬼妻的故事》結尾,娘娜鬼已被制伏,就把丈夫乃馬托付給該地區(qū)資格最老、最具權威的僧侶西老僧,這一點足見原始信仰對佛教的推崇。
《鬼妻的丈夫》這則民間故事反映了民間宗教信仰的真實狀況,幾種宗教信仰共存同生,這反映了民間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故事中,佛教與地方民間信仰相互共存并彼此較量,說明佛教文化與地方文化兼容并生、此消彼長。人們在保持原有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接受了佛教,并使二者有機相融。這種狀況大概為佛教所影響的國家與地區(qū)共同擁有,中國、日本、朝鮮等國家都不例外。
三、中泰民間信仰文化差異
通過比較《鬼妻的丈夫》與中國同類鬼故事的框架設計和細節(jié)之處,可發(fā)現(xiàn)中泰兩國民間信仰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中國民間鬼故事影響很廣,甚至波及海外。《鬼妻的丈夫》故事起源較晚,是否受到中國民間鬼故事傳播的影響尚不可知,但它確實與中國民間鬼故事存在相似、相通之處。
《聊齋志異》中有一則《鬼妻》故事。故事講聶生和自己妻子魚水情深,十分恩愛。不幸的是,聶妻暴病而死。鬼妻對聶生留戀不已,就懇請暫免輪回,留在陰間陪伴丈夫,得到了允許。從此之后,聶妻夜來晝去,夫妻共處一年有余。聶生的宗族勸說他續(xù)娶,以延續(xù)后嗣。經(jīng)過長期開導,聶生想通了,就另娶了新妻。鬼妻知情后,責備聶生薄情寡義,夜間騷擾不已。聶生被逼無奈,找來法術之士,以降服鬼妻。術士將四把削好的桃木劍分別釘在鬼妻墳墓四周。從此之后,鬼妻就銷聲匿跡了,再沒出現(xiàn)過。[5]
《鬼妻》與《鬼妻的丈夫》兩則故事都講述了身為異類的女主人公對愛情癡迷追求而無果而終。這是因為人類與鬼怪結合,違背了民間信仰的正常倫理。在情節(jié)設計上,兩則故事存在許多相通之處。但中國的鬼妻最終被術士(很可能是道家的術士)收服,而泰國的鬼妻被佛教僧侶制服。這一點可揭示出中泰兩國信仰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國佛道并尊,泰國則獨尊佛教。
值得指出的是,泰國有其獨特的鬼神信仰文化,內容十分豐富。鬼這種事物,在泰人民間信仰中普遍存在,上至皇室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甚至許多文化層次較高的人也主張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每年五至六月,泰國東北部都要舉辦鬼節(jié)。如今,國際社會關于一些明星、名人在泰國“養(yǎng)小鬼”辟邪的傳聞不絕于耳,也可看出泰國鬼神文化的盛行?!肮怼痹谔┱Z中叫“phi”,“phi”另指魂靈,從語義的關聯(lián)性可看出:鬼是人死后的一種狀態(tài)。而鬼又有善、惡之分。泰國文化認為人死后會變成鬼,還會遭受佛家所謂的業(yè)報輪回,因而泰人認為善鬼會飛升天堂,惡鬼則下地獄接受懲罰,之后才能投胎轉世。而善人之鬼、祖先之鬼會保護后代,也會受到后代供奉。在泰國,普通百姓家通常設有祖先神龕,用來供奉祖先之鬼,祈求他們能保佑家人。而那些惡人之鬼、屈死鬼或不受供奉的餓鬼,則經(jīng)常出來殘害良善、騷擾世人。泰國民間傳說中,惡鬼種類繁多,如山鬼(phi pongkhang)、林間女幽魂(phi chamob)、山林吸血鬼(phi kongkoi)、吃人五臟六腑的琵琶鬼 (phipob)、巫師的山林鬼魅(phi chakla),等等,還有形形色色的無名惡鬼,遍布天上地下各個角落。[6]對惡鬼的恐怖模樣的描繪,也是形形色色的。如餓鬼( pred)的模樣:或者體型高大,嘴若針眼;或者瘦如干柴,腹貼著背,有眼無珠;或者披頭散發(fā),赤裸身體,叫聲凄厲,等等。[7]在泰國,“pred”(餓鬼)這一詞語的使用范圍很廣,貪吃、長相瘦高、聲音尖尖、慣于乞討的人,都習慣用這一詞語來形容?!豆砥薜恼煞颉分械哪锬裙肀旧硎且粋€惡鬼,形象可怕,行蹤詭異。她時常出來騷擾地方,有時在河邊驚嚇過往船只,有時到僧舍捉弄沙彌,天昏地暗,飛沙走石,攪得晝夜不寧。她會變化,生氣發(fā)威時翻眼齜牙、吐著長舌、手指伸縮穿透物體、身子變高,等等,充分體現(xiàn)了一個惡鬼的特征。
泰國社會鬼神信仰的文化氛圍如此濃厚,大量生動形象、流傳甚久的鬼故事也就應運而生了,這些鬼故事的總體特點是情節(jié)傾向于恐怖。鬼故事營造恐怖,而佛教信仰卻恰恰與之相反,給予人們祥和之感與心靈的慰藉,二者在風格傾向與影響作用上構成相互對立、相互調適的關系,如此正好為泰國人所能接受。鬼神信仰與鬼神文化也給泰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和文化傳播帶來了豐厚的回饋。泰國鬼片在國際上一直享譽盛名,成為泰國影視劇的一大類型。[8]除了《鬼妻的丈夫》外,《玩鬼》《鬼鼓》等影片也以各自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亞洲電影市場贏得不俗的票房。概括言之,傳統(tǒng)的泰國鬼片的成功之處在于,它們立足于本國特有民俗文化與宗教信仰情況,又遵循普世價值觀,這樣既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又有著倫理道德方面的訴求。[9]然而不管故事情節(jié)多么復雜,多數(shù)鬼片中常見的一個鏡頭或情節(jié)是:故事中的人物一旦帶上佛珠,鬼怪就即刻躲開,或僧侶拯救了一切受苦受難的人們。因此,一方面鬼故事加劇了泰國世俗社會對鬼神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促使人們愈加敬畏鬼神,同時又宣揚了佛教教義,擴大了佛教的影響,二者實現(xiàn)了各自的傳播目的與彼此之間的平衡,盡管這些并非是鬼片創(chuàng)作者的本意?!豆砥薜恼煞颉纷鳛橐粋€經(jīng)典泰國鬼故事,它的創(chuàng)作機制可謂同類故事的楷模,既源于泰國本土的鬼神信仰文化,又把佛教至上、佛教包容民間信仰等思想融入故事之中,取得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雙贏,最終經(jīng)得起歷史時間與民眾鑒賞的雙重考驗,流傳至今。
四、結語
《鬼妻的丈夫》作為一則深受泰國人民喜愛的民間故事,流傳已久。隨著歷史時代的不斷推進,這則故事不斷演變、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不少改編的版本,但故事的大致框架基本保持不變,深刻反映了暹羅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文化狀況。它揭示了佛教在傳播過程中與民間信仰的接觸、沖突、競爭并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包容后者的過程。這種情節(jié)設置,既揭示了民間故事可成為佛教宣揚教義的一種有效工具,也從側面說明民間文化具備一定的開放性。另一方面,《鬼妻的丈夫》也揭示了中泰宗教信仰的內在區(qū)別與文化背景的深層差異。本文粗淺,暫作此探討,或可使中國友人加深了對泰國文化的了解,并求教于學林方家。
參考文獻
[1] 趙世新.泰國佛教概況[J].法音,1982(4):1.
[2] 吳圣楊,趙燕蘭.佛教與民間信仰的相遇——泰國《鬼妻》與中國《白蛇傳》的比較分析[J].東南亞研究,2012(1):97-101.
[3]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233-234.
[4] (泰)阿內·那威格門.娘娜鬼傳說揭秘[M].曼谷:馬蒂存出版社,2006:18,108,119,122,123,127.
[5]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M]中華書局,2010:345.
[6] (泰)帕耶阿努曼拉查東.鬼神[M].雅典布出版社,2006:50.
[7] (泰)帕耶立泰.三界論[M]曼谷:泰那堪出版社,2006:48-49.
[8] 洪帆.當代泰國電影的文化品牌與類型歸屬[J].當代電影,2013(8):127-130.
[9] 盧興.全球化進程中的本土文化危機——以泰國恐怖片《鬼鼓》為例[J].東南傳播,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