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開權
2016年12月,《涵泳語文》一書由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后記》中,我懷揣虔敬感激之心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涵泳語文,發(fā)軔于揚州市東關小學。僅三年,便初見成效。實非筆者一人之功,《涵泳語文》凝聚著東關全體語文教育人的汗水與心智?!睕]有現(xiàn)成的理論作支撐,找不到鮮活的實例作參照,一路堅定地走來,足跡清晰可辨,我們堅信魯迅先生的那句名言:“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p>
一、回望傳統(tǒng)中的發(fā)現(xiàn)
據(jù)現(xiàn)有資料查證,最早使用“涵泳”一詞的是西晉左思《吳都賦》:“涵泳乎其中。”其后,在古人的詩文歌賦中隨處可見,但意義用法各不相同。
南朝謝靈運《撰征賦》:“羨輕魵之涵泳,觀翔鷗之落啄。”其中, “涵泳”指魚蝦等生物在水中的運動,就是潛游的意思。唐代韓愈《禘祫議》:“臣生遭圣明,涵泳恩澤?!?清代譚嗣同《<仁學>自序》:“吾自少至壯,遍遭綱倫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逼渲?,“涵泳”可解釋為浸潤、沉浸和承受等義。宋代朱熹說:“所謂‘涵泳者,只是仔細讀書之異名。”陸九淵在詩中寫道:“讀書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興味長。”不難看出,這里的“涵泳”已經有仔細讀書、深入領會的意思了。
及至明清時期,“涵泳”已作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被提出。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西京以還至六朝及韓柳,便須銓擇佳者,熟讀涵泳之,令其漸漬汪洋?!鼻宕醴蛑断μ糜廊站w論外編》:“熟繹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則差別畢見矣?!鼻宕鴩凇对鴩視分姓f:“‘涵泳二字,最不易識。余嘗以意測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言意之表?!?/p>
通過以上簡要梳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涵泳,是中國古代眾多先賢取法自然經常運用的閱讀方法,直接簡明,樸實有效。有專家指出,這種閱讀方法,強調閱讀者面對文本時的感悟內化,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倫理型文化樸素的整體觀念和直覺體悟的思維方式。潛心會文,因人而異,各得其妙,而“涵泳”之法存乎一心,似乎只可意會,難覓詳盡明晰的解說。
二、植根課堂教學追求
上世紀初,西學東進,現(xiàn)代學校應運而生,以白話文為教材主體的語文學科創(chuàng)立,“涵泳”卻漸漸淡出國人的視線。新中國建立后,前蘇聯(lián)的凱洛夫教學理論傳入中國,直到聲勢浩大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啟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01年版)的頒布實施,才徹底打破小學語文課堂閱讀分析的僵化模式,慢慢形成了“以讀為本,書聲瑯瑯” 的新格局。有一段時間,我們聆聽專家學者的報告,講朗讀的重要;閱讀期刊雜志上的研究論文,講朗讀的價值;觀摩名師展示引領的課堂,講朗讀的功效。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鋪天蓋地重視和加強課堂朗讀的情勢下,有些地方甚至發(fā)展異化為僅止于朗讀的“‘讀霸課堂”。
小學語文課堂趨向朗讀的同質、單一,勢必走向式微。無意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國內已有不少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將目光轉向傳統(tǒng)教育的寶庫,將“涵泳”移植中學語文課堂,提出“課堂涵泳”“涵泳閱讀法”“涵泳教學”等主張。這一動向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和深思:現(xiàn)代漢語的形成與發(fā)展,究其本質而言仍然與古代漢語一脈相承,作為符合漢語言學習特點的涵泳,其功用早已被歷史證明,是客觀存在的。涵泳,作為一種基本的學習方式,能存續(xù)數(shù)千年之久,與漢語言本身的特點密不可分。進而,我們大膽設想,把“涵泳”與“語文”直接關聯(lián),以“涵泳語文”作為特定的對象,在小學語文教育園地開展探索性的實踐研究,或許是一件具有獨特價值和深遠意義的事情。
2014年春,立足課堂,以生為本,我們總結提升學校10多年新課程建設的經驗,吸納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精華,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涵泳語文”的實踐主張。隨后,全體語文教師都積極投身于追尋“涵泳語文”的理想境界之中:有人直面語言,在涵泳中文本復活,引領學生享受語文獨特之美,認為涵泳語文是趣的語文;有人擯棄虛假的熱鬧,還課堂一片安靜,讓每個學生靜心,使語文的形象之“思”自由馳騁,認為涵泳語文是靜的語文;有人獨取農人心態(tài),決不揠苗助長,施以適度管理,聽莊稼拔節(jié)的美妙天籟,盡享豐收之喜悅,認為涵泳語文是慢的語文……
三、向語文更深處漫溯
涵泳語文,不只是課堂教學的朗讀。三年多來,在“涵泳語文”實踐探索過程中,我們加深了朗讀對于語文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小學生通過有效朗讀涵泳,將凝固的、靜態(tài)的書面語言有聲化,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起到了以聲解義、領略文旨等作用。因此,小學涵泳語文課堂就閱讀的形式方法而言,一方面不否認朗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重視默讀、速讀、跳讀、瀏覽等閱讀方式的作用。古人所述涵泳,多有“心法”“意會”成分,讓人感覺莫測高深,我們在保留吸納傳統(tǒng)精華的基礎上,按課標級段分層要求,把“涵泳”當成一種能力培養(yǎng),主要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實現(xiàn)。
涵泳語文,是基于傳統(tǒng)語文學習基礎上的拓展和創(chuàng)造。涵泳語文的實踐研究,主要是在語文學習中以閱讀文本為切入口,通過主體實踐性的讀、思、品、用,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閱讀涵泳的完整過程,不僅包括學習主體視覺接觸,聽覺感知文本(包括教材課文),還涵蓋其熟記內化文本之后(有時長達一生)。小學涵泳語文課堂,凸顯兒童語文學習的個性化,他們徜徉于文本之中,與文本對話,品味語言,獲取獨特的體驗、領悟、發(fā)現(xiàn),在語言中靈魂被喚醒、敞開,融通知識儲備與生活積累,主動建構屬于自己的“語文世界”。
如果說人在語言中存在,那么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們生活在漢語母語中。語言與涵泳密不可分,相生相伴,語言運用之時必有涵泳,語言運用之地必有涵泳。我們把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分類,即“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寫話)”“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大方面,全部納入涵泳語文的研究范圍,因為語言蘊含其中。涵泳語文既研究語言內容,也研究語言形式;既研究外顯的口頭或書面語言,也研究內隱的心理語言。
學,無止境;進,無止境。在小學涵泳語文的教學實踐道路上,我們將永不停步!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市東關小學)
責任編輯 田 晟